【“吃”回健康】肝豆状核变性,吃有大讲究

19岁的小陈同学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生,喜欢韩剧,喜欢韩国欧巴,独自一人在韩国学习。学业本来就繁重的她逐渐出现说话不清,饮水呛咳,同时自觉双下肢乏力,行走时右腿拖步、右侧口角流涎。刚开始症状还不是太重,小陈同学以为独自在韩国,泡面、泡菜吃的太多了,也就没在意。谁知道症状逐渐加重,走路向前冲,下坡时尤为明显,几次摔倒,这可把她吓坏了,立即从韩国回来慕名就诊于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接诊小陈的王少鹏医生第一时间对小陈进行了详实的神经科查体,并完善了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出来后有点犯难了,头颅CT、MRI检查都有异常,是什么问题呢?第二天张格娟主任医师晨查房,她详细地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阅读影像学片子后,初步判断小陈同学可能患有肝豆状核变性,建议主管医生查角膜K-F环,测血铜蓝蛋白、血清铜、尿铜,并进行基因检测。

是什么让张主任敏锐的感觉小陈同学患的是这么少见的一个病呢?张格娟主任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核心:青少年起病,帕金森综合征样表现,查体时发现角膜周边有色素沉积,头颅CT、MRI显示基底节区有损害。正如张主任判断的一样,最终检查结果都指向肝豆状核变性,给予青霉胺、葡萄糖酸锌排铜治疗,小陈同学症状明显好转。基因检测结果也证实了沈同学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排铜治疗后沈同学已经明显好转,出院时连声道谢。她说:“是市三院让我重获新生!”出院前王医生更是细心认真,上网搜了很多关于饮食的资料打印出来给了小陈同学。作为主管护士,我也很好奇,难道“吃”和这个病有很大关系吗?看来我也要好好学学了。

【“吃”回健康】肝豆状核变性,吃有大讲究

01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呢?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其是由基因突变导致 ATP 酶功能减弱或丧失,导致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角膜色素环即 K-F 环是本病的重要体征,出现率达 95% 以上。K-F 环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角膜内表面呈绿褐色或暗棕色,宽约 1.3mm,是铜在后弹力膜沉积所致;K-F 环的准确检出常需要裂隙灯才能观察到,典型者肉眼也可看到(我们小陈同学就是张主任肉眼看到哦,下图是我们眼科拍的)。

【“吃”回健康】肝豆状核变性,吃有大讲究

【“吃”回健康】肝豆状核变性,吃有大讲究


【“吃”回健康】肝豆状核变性,吃有大讲究

02

有哪些分型?

肝型

①持续性血清转氨酶增高;②急性或慢性肝炎;③肝硬化(代偿或失代偿);④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伴或不伴溶血性贫血)。

脑型

脑型

①帕金森综合征;②运动障碍:扭转痉挛、手足徐动、舞蹈症状、步态异常、共济失调等;③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流涎、讲话困难、声音低沉、吞咽障碍等;④精神症状。

其他类型

以肾损害、骨关节肌肉损害或溶血性贫血为主。

【“吃”回健康】肝豆状核变性,吃有大讲究

03

有哪些并发症?

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

04

有哪些检查?

铜含量测定、铜蓝蛋白测定、肝脏B超检查、头颅CT、MIR、脑电图、心理测试、基因检测等。

05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方面主要是驱铜治疗。但是除了药物治疗,饮食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饮食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利用食物因素,大大减少铜的摄入、促进铜的排出,保护肝功能,减轻症状,防止病情发展,维持和巩固已获得的疗效。饮食治疗是治疗本病的一项基本的、必要的有效措施,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而饮食护理是重要的一环。

1.避免进食含铜高的食物如小米、荞麦面、糙米、豆类、坚果类、薯类、菠菜、茄子、南瓜、蕈类、菌藻类、干菜类、干果类、软体动物、贝类、螺类、虾蟹类、动物的肝脏和血、巧克力、可可。某些中药,如龙骨、牡蛎、蜈蚣、全蝎等。

2.适宜的低铜食物:精白米、精面、新鲜青菜、苹果、桃子、梨、鱼类、猪牛肉、鸡鸭鹅肉、牛奶等。

3.高氨基酸或高蛋白饮食。

4.勿用铜制的食具及用具。


稿件审核:宫浩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