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35年前,曾經有一個夜晚,人類的力量使這顆星球變得偉大。

一切要從一個國家和兩個名字說起。

1

埃塞俄比亞,這個坐落在非洲東北部的國家,地處非洲的最高處,被稱為“非洲屋脊”。即便人類文明曾在這片土地上早早的光顧,但仍舊是目前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而三十多年前的埃塞俄比亞,天災和人禍幾乎同時降臨。大範圍的饑荒已經蔓延至非洲更多國家,不休的內戰也更讓這個國家愈加殘破不堪。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於是當英國記者把當地駭人的景象傳回到全世界時,一場偉大的人類救贖行動,正在悄然發生。而這次行動的主要力量,正是搖滾樂。

1984年,搖滾樂經歷了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黑人音樂啟蒙,七十年代風格繁榮與英倫入侵;到了八十年代,已經成為世界舞臺上最重要的一股文化力量。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那些曾經被稱為“垮掉一代”的年輕人,是搖滾樂最忠實的擁有者。這也讓這種突然興起的藝術風格受到了更多的來自傳統的質疑。老一輩的觀念從貓王扭著屁股登上蘇利文劇場開始,就無時無刻不在對搖滾樂抱有敵意,但真正讓世界看到搖滾樂力量的,並將搖滾精神發揮到極致的,也正是這場被命名為“拯救生命(live aid)”的大型搖滾樂義演活動。

而這一切的開端,是一個叫鮑勃·蓋爾多夫(Bob Geldof)的無名之輩。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在此之前,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三流搖滾樂手,曾創立了更加名不見經傳的一支名為新城之鼠的朋克樂隊。本來他的搖滾生涯也許永遠也不會像當時的那些巨星般燦爛耀眼。直到他看到了BBC報紙上的那些大洋彼岸的苦難。他決定親自去一趟埃塞俄比亞,於是1985年初,蓋爾多夫踏上了去往非洲的旅途。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鮑勃·蓋爾多夫同他的樂隊

這一路所見,幾乎摧毀了蓋爾多夫的認知。他看到了人類身體的極限,看到了精神被碾壓過後的荒蕪,也看到了戰爭像黑洞般吞沒了曾經站在人類文明最起點的大陸。他再也無法將這一切作為一條簡單的報紙新聞,隨意的翻過去。

他決定,發動一場為非洲饑荒災難籌款的慈善搖滾演唱會。

2

其實蓋爾多夫的這個想法也並不是由來的毫無道理。在此之前,他已經聯絡了英國樂壇已經許多大牌音樂人,在聖誕節的時候為非洲合力獻上了那首知名的《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而也正是在他去往埃塞俄比亞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另一個名氣遠大於他的人,也正在策劃著大事。

他叫邁克爾·傑克遜。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1985年1月,非洲受災的消息同樣傳到了美國,而隨之傳來的還有英國的那首義賣專輯《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美國音樂人們再也坐不住了,他們找來了邁克爾·傑克遜以及剛剛為他製作了那張著名《Thriller》的音樂製作人昆西·瓊斯。

兩個人搞了半個月,邁克爾·傑克遜寫出了著名的《We are the world》,而昆西·瓊斯則憑藉自己多年的人脈請來了包括鮑勃迪倫、比利喬、艾莉頓約翰在內的當紅的46位歌手,共同演繹這首歌。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We are the world

四海皆一家

We are the children

我們都是神的子民

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

創造美好的未來要靠我們

So let's start giving

所以,讓我們開始奉獻自己

There's a choice we're making

我們正在做的抉擇

We're saving our own lives

是在拯救自己的生命

It's true we'll make a better day

我們真的可以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Just you and me

就靠你和我


這場牽動人心的非洲災難,使得英美樂壇各自在大洋兩邊交替行動,在大家以為兩首堪稱頂級豪華版陣容的歌曲出世已經讓這場獻愛的活動達到巔峰時,所有人都不知道,這僅僅是個開始。

一場浩大的盛典正在來臨。


3

半年的時間裡,從場地選擇,歌手檔期,演出順序。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感到了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讓英美兩地可以同時上演,演出地點最終選在了美國費城和英國倫敦。於此同時BBC和ABC分別各花100萬美元購買了版權。屆時全球100多個國家的電視臺將同步轉播這場音樂盛會,預計將有超過15億人同步觀看。甚至NASA也宣佈將在“發現者號”上向宇航員們直播這場演出。

一時間,幾乎所有人都在等著看搖滾樂搖翻這個世界。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7月13日,倫敦開場前,黛安娜王妃和查爾斯王子入場。七萬觀眾由此開始了這場無與倫比的音樂體驗。由於時差問題,倫敦場於當地時間中午十二點開始,而費城則是在上午九點開始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查爾斯夫婦和演唱會發起人鮑勃·蓋爾多夫

倫敦的開場歌手是英國常青樹樂隊Status Quo(現狀樂隊),而他們選擇為這次偉大演出開場的歌曲,正是來自1977年同名專輯的《Rockin' All Over The World》。

經典的12小節重複布魯斯段落,幾乎一下就把所有人帶回到搖滾樂最純粹的快樂之中。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至此,在之後的十六個小時裡,那七萬現場觀眾和15億全球觀眾看到了什麼呢。

這些名字輪番登場

斯汀、菲爾·柯林斯、警察、U2、齊柏林飛艇、海灘男孩、皇后樂隊、大衛鮑威、恐怖海峽、黑色安息日、槍花、The Who、艾利頓約翰、保羅麥卡特尼、尼爾楊、克萊普頓、B·B·King、滾石、麥當娜、鮑勃迪倫... ...

這是一種超出任何人概念的超級現場。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克萊普頓一身襯衫西褲,袖子挽到小臂上。只一張口的氣質便和那一如既往的琴技一同震撼人心。《layla》裡嘶吼著”you got me on my knees”的熱烈瘋狂,配合天然流暢的solo和不羈的髮型,沒有人不愛老克。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Queen用最巔峰的狀態帶來了唱著波西米亞;那段弗萊迪臺上臺下的互動呼喊足夠在此引燃全場;Radio Ga Ga中的節奏配合著觀眾們幾乎整齊的動作,再到《we are the champions》中默契十足的大合唱。即使弗萊迪連續20分鐘的演唱讓最後有些瑕疵,但足夠留下經典。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前一天剛剛在溫布利體育場開完演唱會的斯汀,聯手菲爾·柯林斯跟著恐怖海峽一起上臺,近二十分鐘大段的樂器段落,老馬經典的人肉solo,讓著名的《money for nothing》,響徹全場。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美國費城,在夜幕降臨前登上舞臺的是當時站在頂峰的麥當娜。不同於倫敦濃厚的復古搖滾,這時27歲的麥當娜,滿身的青春洋溢。摩登的造型,一邊唱跳一邊拿著無線話筒,在迪斯科的節奏裡揮灑著屬於美國的新生活力。她朝著臺下大喊“重要的不是你是誰,而是為什麼你在這裡”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夜色降臨,萬眾期待的披頭士最終還是沒有重組,只有保羅人坐在鋼琴前唱了一首《let it be》。少年成名的披頭士,幾乎可以說影響了在場的大部分人。

其實那年也才四十幾歲的保羅,看起來卻好像隔了幾個時代。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費城壓軸的是鮑勃迪倫,還是抱著木琴掛著口琴上場,依然不太好聽的唱著《Blow in the wind》。十幾個小時的演出結束,費城唱了《We are the world》,倫敦唱了《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全世界沸騰了。

4

最終,「live aid」這場搖滾盛事為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受災國家籌集了1.27億美元。

當政治家們還在虛無的高談闊論時,這些地下的嬉皮士們已經用音樂創造了大愛的奇蹟。從此,沒有人可以再忽視搖滾樂的力量。

“拯救生命”,Live Aid幾乎以一種劃破銀河之勢爆發出了所有的力量積蓄。

沒有之一的最偉大,這場十六個小時的演唱會創造歷史

只是遺憾那一年,中國還沒有搖滾樂。

生於九十年代的我們,總在一次次從上一輩口中聽著這些當年的傳奇,垂涎不已。在小小熒幕上體驗那些過往的瘋狂和驚豔,汗毛豎立也只能化成彈幕上的相互的狂歡。

我向往那個海上充滿燈塔的八十年代,羨慕曾被大師光芒照耀下的理想一代。

但幸運的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數字藝術可以讓我們跟隨搖滾樂的一路走來。回望歷史,從小理查德站上鋼琴;披頭士讓Yesterday永遠傳唱;鮑勃迪倫把吉他通上電;地下絲絨的音色探索;Pink Floyd《月之暗面》的藝術嘗試;性手槍開啟朋克的大門;AC/DC衝到硬搖巔峰;Nirvana將地下Grunge的精神變成白金專輯;電臺司令帶領英倫搖滾走進21世紀嶄新的大門。

這些瞬間哪一個不是仍舊充滿了力量呢?


就像寶爺大衛鮑威在live aid中演唱的那首《Heroes》一樣。是的,我永遠不會忘記搖滾樂教會我,


“Then we could be Heroes, just for one day“

我們會成為英雄 即便只有一天。


*本文引用所有圖片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