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北路公園天天開「演唱會」,每晚20餘台音響爲露天卡拉OK等伴奏,儂吃得消哇!

四川北路公園,這座位於上海內環“燙金地段”的開放式綠地,有著安靜與喧囂兩副截然不同的面貌:白天,它是由歷史紀念館、文化中心、咖啡館組成靜謐城市人文綠地;入夜,公園內外則變成了由功放音響、高跟舞鞋組成的露天狂歡場。

“這裡可能是內環便攜式音響密度最高的地方”,幾乎每天晚上,至少20臺音響在這裡為廣場舞、薩克斯、架子鼓以及露天卡拉OK伴奏。

家住附近的居民姜朝(化名)說,他們彷彿每晚都生活在演唱會現場,“想要早點睡覺,就只能帶耳塞”。

攝像:張佳琪 製作:張益維

公園裡:每支隊伍都將音響調到最大聲

人們很難準確捕捉到四川北路公園“變身”的那一刻。也許就是接個電話的功夫,原本安靜得讓老人在長椅上打瞌睡的公園,就突然被音樂、高跟舞鞋和喊拍子的聲音佔領了。

穿著高跟舞鞋的阿姨、將腰帶扎得老緊的爺叔,彼此熟稔地打著招呼。不遠處的樹蔭下,一隊叔叔阿姨已經排好了跳舞的隊形。大家似乎都在等待某個“發令槍”,“槍”聲一響,一首又一首經典老歌便在公園的不同角落接連響起。

四川北路公园天天开“演唱会”,每晚20余台音响为露天卡拉OK等伴奏,侬吃得消哇!

這晚,“發令槍”來自曾阿姨調試音響時,不小心傳出的音樂。曾阿姨是四川北路公園裡一支規模較大的廣場舞隊伍的領隊。在隊伍中,她負責準備設備、編排舞蹈,學習最新的舞種,並教給大家,其他成員會向她每年繳納300元至400元的費用。

“不賺什麼錢的,就是玩。”曾阿姨說。日常生活中,她是一個家政阿姨,主要收入來源是為他人清掃房屋。對她而言,跳廣場舞更多是為了緩解平日裡的寂寞。

“在家沒事做,就出來玩嘍。”曾阿姨說,她的隊伍裡多是外來打工者,很多人已經和她一起在這附近跳了十幾年,

很多在七浦路上班的小姑娘都會來的,一個人在外面沒事情做嘛。

儘管曾阿姨來得最早,佔據了四川北路公園較核心的位置。但很快,她的隊伍就會遇到每支在這公園裡跳舞的隊伍都會碰到的尷尬。晚上,這個公園的空地上擠著至少9支廣場舞隊伍,每支隊伍都有著自己的音響和曲目。

因為廣場小,音樂能夠覆蓋的範圍,就成了每支隊伍能佔領的實際面積。為了給隊伍多佔些空間,每支隊伍都會將自己的音響調到最大。

在這些隊伍中穿梭,記者手機上的分貝測試APP會隨著人所在的位置不斷跳動:80分貝、90分貝……因遠離一臺音響而降下來的分貝數字,馬上會因靠近另一臺音響而快速升高。手機上具有“聽音識曲”功能的APP乾脆直接罷工了,因為各個音響之間靠得太近了,“被互相交織的音調搞錯亂了”……

四川北路公园天天开“演唱会”,每晚20余台音响为露天卡拉OK等伴奏,侬吃得消哇!

公園外:露天卡拉OK經常唱到很晚

分貝高的不止是公園裡的廣場舞隊伍,還有公園外四川北路上街沿上的薩克斯演奏者、架子鼓演奏者以及露天卡拉OK攤。

在自帶的功放音響的伴奏下,歐陽先生獨自沉迷在薩克斯的演奏練習中。“我自學了半年,一個人吹比較單調,老婆也不喜歡,就帶著音響到這裡吹。”歐陽先生說,

退休後,他常跟著幾名薩克斯演奏者一起,在公園外的上街沿上吹奏。

另一邊,姚先生正在打著架子鼓。和歐陽先生差不多,他學架子鼓的時間也只有4個月。

“我沒跟人學過,都是自己摸索的。”姚先生說,因為擔心擾民,他從未在家裡練習過,都是把架子鼓搬到這裡練習。

上街沿上最熱鬧的,要數露天卡拉OK的攤頭,10元錢唱三首歌,來唱歌的都是些“老面孔”。擺攤的胖阿姨就住在附近,她會跟著每首歌搖擺。

“儂來啦,小琴(音)剛來過,唱了一首歌走了。”胖阿姨招呼著一名相熟的客人。只要有人開唱,分貝立馬超過90分貝。

“去唱啊,怕什麼, 又不是做壞事情。”在卡拉OK攤頭,經常可以聽到有人這樣慫恿猶豫不決的顧客。

四川北路公园天天开“演唱会”,每晚20余台音响为露天卡拉OK等伴奏,侬吃得消哇!

在另一個卡拉OK攤頭,一位爺叔正唱著《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他的聲音很沙啞,底氣也不足,很多音已唱不出來。但這絲毫不影響路過的旁聽者將他裡三層外三層地圍了起來。有人抱著小孩或寵物狗,聽了一首又一首也不肯離開。幾位圍觀的爺叔阿姨還會隨著音樂舞動著身體,神情和動作比歌唱者本人還要投入。

只要不下雨,我每天都來聽。聽完薩克斯,剛好9點半,回家再看一個電影頻道放的大片,然後睡覺。

在薩克斯演奏者所在的區域,一位坐在花壇沿上爺叔說。這座花壇是聽薩克斯的“一等座”,其他人只能站著聽。而坐在這裡的人也大都相互熟識,會彼此攀談,互派香菸。

“說實話,這裡的音樂聲對住在附近的居民,是挺打擾的。”王先生說,最近兩年,他每天晚上都會騎著摩托車,帶著妻子和整套的音響設備,到四川北路公園吹薩克斯。

“我不吹的,我老婆喜歡,我負責陪著她。”王先生說,之所以一定要帶著音響練薩克斯,是因為這樣吹才好聽。

我們一開始是在黃浦江濱江練的,後來那裡不讓帶音響了,我們就換到了蘇州河邊,後來又換到了魯迅公園,再後來才換到這裡。

王先生說。

雖然都是露天演奏,但薩克斯演奏者們相對而言,有著自己的腔調:為了儘量減少擾民,他們會在晚上9點半以前以一首“啊朋友再見”結束演奏。

但,即使如此,附近居民也有不買賬的。一位居民說:“不是好聽不好聽的問題,就算是歌星,天天在樓下開演唱會,我們也受不了的。”

最為飽受詬病的,是好幾個擺攤頭的露天卡拉OK,在功放音響的加持下,經常跑調的演唱時常令附近居民聽後起了一身雞皮疙瘩,更可怕的是,這種露天卡拉OK完全沒有管理與自律可言,經常會唱到夜裡10點,甚至更晚……

四川北路公园天天开“演唱会”,每晚20余台音响为露天卡拉OK等伴奏,侬吃得消哇!

“拉鋸戰”何時才停歇?

公園內外的熱鬧,對參與者而言是寄託,但對住在附近的一些居民而言,更像是難以擺脫的“噩夢”。

一位居民統計發現,在四川北路公園夜晚7點至9點的“黃金時段”,至少有

20臺音響、15種不同的音樂在公園內外同時響起,每臺音響設備的聲音都不會低於80分貝,這些高音量疊加在一起,再好的隔音設備也無法擋住噪音的侵擾。

“投訴從來沒有斷過。”四川北路公園的保安說,“有人喜歡,就有人不喜歡。前些年投訴的還要厲害些。”在他的記憶裡,附近居民有關音樂噪音的拉鋸戰,已經持續了多年。

現在已經好很多了,至少公園內,我們能確保晚上9點以後,所有的音樂都停止。但是公園外的那些唱歌、玩樂器的攤頭我們不好管,我們沒有這個權限。

這名保安說。

同樣不好管的,還有音樂的音量:

公園裡是沒有高音喇叭的,但是現在普通的音響音量也很大,就算告訴他們將音量調小,一離開他們又都會將音量調大。

“牆上了加了隔音層,窗戶上加了隔音玻璃,也擋不住這些噪音。”居民姜朝說,他們彷彿每晚都生活在演唱會現場,“想要早點睡覺,就只能帶耳塞” 。

為了能改善這一問題,附近居民曾多次投訴,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管理者一來,大家都不唱了,管理者一走,全場嗨!”姜朝如此描述。

四川北路公园天天开“演唱会”,每晚20余台音响为露天卡拉OK等伴奏,侬吃得消哇!

對於姜朝所反映的問題,有人很同情他,表示“我都替你鬧心”,但也有人說:“畢竟是公園,四川北路也就這裡熱鬧了。”

熱鬧?我家裡年輕人晚上要休息,孫子要寫作業的。聲音是太大了,吵得心臟受不了。

現場一位阿姨高聲反駁,畢竟這裡隔著一條10幾米寬的馬路就是居民小區。

住在附近的小區居民也曾查閱很多文件,向自帶功放音響的薩克斯、架子鼓、露天卡拉OK演奏(唱)者們普及標準:

《上海市社會生活噪音汙染防治辦法》規定,“健身、娛樂時不得使用帶有外置擴音裝置的音響器材”,且“在住宅樓及其配套商業用房、商住綜合樓內以及住宅小區、學校、醫院、機關等周圍,不得開設卡拉OK等易產生噪聲汙染的歌舞娛樂場所”;《聲環境質量標準》規定,6:00-22:00,小區裡的環境噪音不超過60分貝;22:00-次日6:00,不超過50分貝。

但是,如果沒有管理,這裡的標準就只存在於文件中。一位居民說,由於噪音太吵,附近居民也經常會投訴。而在公園附近,也經常可以看到城管、民警等管理者的身影,他們苦口婆心勸說沉浸在音樂中的叔叔阿姨“小點聲”。

但,更多時候,沉浸在音樂中的他們一邊答應著,一邊繼續沉浸其中。

沒人知道這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何時才會停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