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協人戰疫時刻】科研人員:戰“疫”,“逆行”在最前線​!


“沒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


疫情蔓延時,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向公眾發出緊急呼籲,自己卻“逆行”衝往防疫最前線。


一頭華髮、面色凝重、素有直名的鐘南山出現在鏡頭裡,讓許多人安心,也給人信心。84歲的他臨危受命,出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老院士閉目倚靠在高鐵餐車座椅上的照片,在互聯網上刷屏,讓許多人淚目。


【科協人戰疫時刻】科研人員:戰“疫”,“逆行”在最前線​!

1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在廣州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有人傳人,特別是有醫務人員感染”

“抓住兩個要害:早發現、早隔離”

“啟動一級響應,目的就是減少互相感染的機會”

……


迅速判斷,精準建議,從武漢到北京再回到廣東,鍾南山帶領團隊連續輾轉多地,在科學救治和科技攻關兩條戰線上奮戰。


“勁頭上來了,很多東西都能解決。”


鍾南山的話雖簡短卻有力。

飽經風霜的臉上,是一道道被口罩勒出的深深紅印——有人拍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奮戰在疫情一線的照片。


曾在非典、H7N9禽流感等傳染病防控中作出重要貢獻的李蘭娟,也是此次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之一。


【科協人戰疫時刻】科研人員:戰“疫”,“逆行”在最前線​!

李蘭娟院士脫下口罩後臉上留下的壓痕令人感動 中新社記者 安源/攝


“國家大事,義不容辭!”


在第一時間前往武漢調查研判疫情後,2月2日凌晨,李蘭娟又率隊馳援武漢。


臨行前,她撂下話:“這場戰役不成功,我們就不撤兵!”


對疫情每多一分認識,戰勝疫情就多一分底氣。


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黨中央審時度勢、綜合研判,及時提出戰勝疫情的總要求。


2月初,數以萬計、與日俱增的病患,不斷超出醫療資源負荷極限。疫情重壓如山,如何儘快實現“應收盡收、應治盡治”?


“把所有確診的輕症患者統一集中收治隔離,避免更大範圍的擴散,這是決戰之地武漢疫情防控的關鍵問題之一,啟用大空間、多床位的‘方艙醫院’,是當務之急。”


2月3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這位非典時期曾擔任北京醫療專家組組長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這樣建議。

【科協人戰疫時刻】科研人員:戰“疫”,“逆行”在最前線​!

2月5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右一)介紹項目情況。新華社記者 程敏/攝


“如果傳染源控制不力,後果會更嚴重。”從兩天前到達武漢,到馬不停蹄調研,敏銳發現這個緊迫的任務,王辰分秒必爭。方艙醫院能在很短時間內,以最小的成本,解決大量輕症患者的收治問題,這是國家在非常時期的關鍵之舉。


短短10多天,一座座被視為“生命方舟”的方艙醫院,在武漢三鎮建設啟用,大幅擴容收治能力。


2月18日下午3時,位於洪山體育館的武昌方艙醫院,又有24位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出院。


“感謝醫護人員,真心感謝你們!”“武漢必勝!”邁著不再沉重的步伐,出艙的患者臉上滿是欣慰和感激。


“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儘快增加醫療機構床位,用好方艙醫院,通過徵用賓館、培訓中心等增加隔離床位,盡最大努力收治病患者。”


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堅定明晰。


“要做到‘床等人’,絕對不能‘人等床’!”——在中央赴湖北指導組的推動下,截至22日,武漢共有16座方艙醫院在運行,19座新的方艙醫院正加快建設,床位可達3萬張。

【科協人戰疫時刻】科研人員:戰“疫”,“逆行”在最前線​!

2月17日拍攝的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2月4日,經過48小時緊張忙碌的改造,由北京協和醫院牽頭,聯合北京醫院、武漢同濟醫院、江蘇省醫療隊共同建設的抗擊新冠肺炎重症加強病房正式啟用。臨時科主任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專家、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重症監護室主任杜斌擔任。


當天17時,第一位患者轉入。“極度呼吸困難,氧飽和度僅50%!”警示聲聲催耳,杜斌決定緊急氣管插管,可環顧眼前的病房,尚未配齊三級防護設備。


“我來!”


眼看患者生命垂危,杜斌冒著被感染的危險,毅然實施氣管插管,患者的生命體徵成功得到維持。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國內頂尖的醫學科研人員,紛紛向湖北集結。瞄準新型冠狀病毒,科技攻關跑出“加速度”。


儘快拿出立得住的科研成果和可行建議,這樣才能形成疫情防控的核心生產力。疫情發生後,一系列針對新冠肺炎的應急科研攻關迅速展開:組建團隊、啟動專項、分離毒株……科研人員以分秒必爭的狀態,全力以赴開展攻關。


視頻:與時間賽跑凸顯科學“硬核”力量 來源:央視網


1月7日,中國科研人員就從樣本中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並檢測出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及時向全世界公開全部信息,為對症治療和疫苗研發奠定基礎,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評價。


如何快速識別病毒?


大年初二,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緊急帶領團隊進駐武漢。將近兩週,閤眼休息的時間屈指可數。


大大縮短核酸檢測時間、加快確診速度,是陳薇團隊深入疫區進行科研攻關的成果之一。


能否研發有效藥物?


從70000多個藥品或化合物中篩選出5000個可能有效的候選藥物,再反覆試驗選定100個左右藥物在體內開展新型冠狀病毒的活性實驗,最後聚焦到磷酸氯喹、瑞德西韋、法匹拉韋等一批藥物……

【科協人戰疫時刻】科研人員:戰“疫”,“逆行”在最前線​!

武漢金域醫學公司核酸檢測實驗室,這裡的檢測人員每天三班倒,18臺PCR檢測儀器24小時不停機,每日檢測來自武漢、荊門、荊州、孝感、天門、黃岡等地採集的2000多份樣本。 新華社記者 程敏/攝


萬、千、百、十,數量級次第減小的背後,是全國科技力量夜以繼日協同作戰、與時間賽跑,在已經上市的和正在開展臨床試驗的藥物中進行系統化的、大規模的篩選,並遞次推進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


“部分藥物已初步顯示出臨床療效。”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副主任孫燕榮及時向公眾通報了科技界的最新進展。


滅活疫苗、重組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利用減毒的流感病毒疫苗作為載體……多條技術路線同步開展,實行掛圖作戰,每個工作節點精確到天。


國內各方力量協作組成疫苗研發攻關團隊,日夜奮戰,在尊重科學、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縮短研發時間,各類技術路線的疫苗研製基本與國外同步。


在抗疫戰場上,科學的“硬核力量”不斷顯現,成為阻擊疫情的有力武器:


侯雲德、鍾南山、李蘭娟、張伯禮、徐建國等40餘位院士專家通過綜合研判,提煉形成防控策略、疾病診治等多條重要建議;


關口前移,中西醫結合,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用科學救治讓更多患者痊癒;


從病毒溯源、試劑檢測,到藥物、疫苗研發,再到大數據、人工智能顯身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更多力量參與到疫情防控的科研攻關中……


“這次疫情,科研人員比任何時候都懂得科學的分量。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就是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