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而亡丨真正敗的是秦政府,而不是秦軍

秦始皇統一之後,就讓大量秦軍戍守邊疆,北邊防禦匈奴的有

30萬,南邊鎮壓百越的就有50萬,首都反而只有由普通將領蘇角、李由等率領的合計約13萬人馬守衛。外重內輕,這就給那些造反的人留了空子,待到帝國核心崩逝於沙丘,心懷叵測的跳樑小醜立馬鑽出來,瞬間就毀壞了秦帝國這座大廈的根基。

秦,二世而亡丨真正敗的是秦政府,而不是秦軍

然而秦自孝公開始,變法圖強,至秦始皇一統華夏,秦軍一直就是這統一過程中堅不可摧的力量東掃六國,北克匈奴,西懲戎狄,南平百越,橫行天下,所向披靡。秦朝總共不過14年,秦軍依然強悍,如果對軍隊運籌得當,秦朝定然不會轟然倒塌。

一 秦軍為什麼能打遍天下無敵手?

01 獎戰之軍功授爵制

《史記·商君列傳》:“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韓非子·定法》:“商君之法曰:‘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

平常百姓可以通過軍功來獲得爵位,得到地位財富上的提升,而且是斬首越多,軍功越高,多勞多得並且是可以實現的。再也不用像過去“世卿世祿制”時代靠拼爹了。

秦國想一直強下去,就必須東出,東出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不可計數的征戰,那麼顯而易見,“軍功授爵制”最大限度的提升了秦國人報名參軍的積極性,除了忠君愛國之類的情感,實際的利益就是對這些士兵最好的動員。

秦,二世而亡丨真正敗的是秦政府,而不是秦軍

02 超強的軍糧供應能力

①秦法保障農耕的穩定

《雲夢秦簡·廄苑律》:今課縣、都官公服牛各一課,卒歲,十牛以上而三分一死;不盈十牛以下,及受服牛者卒歲死牛三以上,吏主者、徒食牛者及令、丞皆有罪。

牛是古代農業裡的重要工具,依秦簡裡的記載,每年對各縣的用牛都有核查,十頭牛以上的,一年間死了三分之一或者擁有少於十頭牛的,一年死了三頭以上,主管牛的小吏,官員都要按罪論處。

以秦法對耕牛的保護為例,對農業的其他方面的保護也非常的完善,例如鐵製農具不得無故損壞。由此,秦國的農業是相當的發達,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發達的農業為大軍的“糧草先行”提供了前提條件。

②兩大糧倉的建立

《史記·河渠書》:“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折今110萬畝),收皆畝一鍾(折今100公斤),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第一個糧倉是成都平原。秦惠文王時期,派大將司馬錯平定巴蜀,然而巴蜀之地在那個時候因為乾旱或者岷江的洪澇並不能穩定的提供糧食,但在司馬錯之後,李冰父子經理巴蜀,建造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洪水則洩旱地,乾旱則引江水,成都平原自此就穩定的為大秦帝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秦,二世而亡丨真正敗的是秦政府,而不是秦軍

另外一個就是“關中平原”。秦朝建都咸陽,正處於廣中平原,然而當時關中平原的降水量不足以支撐當地廣大的農業,於是秦國接受了韓國人鄭國的建議,修建一條水渠,引涇水流入洛水,儘管秦始皇后來發現了這是韓國人為了削弱秦國國力提的建議,卻依然以大格局命鄭國修好了這條渠。

現在的我們對於成都平原“天府之國”的稱呼習以為常,但是秦國是這個稱呼實質的創造者。

秦,二世而亡丨真正敗的是秦政府,而不是秦軍

03 先進的兵器

以秦弩,三稜箭,更長的青銅劍為代表的的秦軍武器在當時都是優於東方各國的。

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在秦國時期就得到了長足發展。弓箭拉弓的同時還要保證命中率要花費射手很大的人力,時間一長,命中率定然下降,然而弩機的出現,士兵只需要將箭事先放好,用時扣動扳機就好了。相當於用機械之力取代了一部分人力。

秦,二世而亡丨真正敗的是秦政府,而不是秦軍

三稜箭是指箭頭為三稜形的箭,後世對出土的三稜箭多有檢測,發現三稜箭是超完美型的流線型箭頭,它的三個弧面完全相同,最大誤差0.01釐米,它的外形和如今的子彈相似,也就是說秦人僅憑經驗就製造出了接近現代空氣動力學的武器,三個鋒利的稜角在擊中敵軍鎧甲的瞬間就會產生切割,從而擊中本體。

秦,二世而亡丨真正敗的是秦政府,而不是秦軍

至於青銅劍,當時普遍的青銅劍長60釐米或者更短,但是秦軍裝備的有長90釐米的青銅劍,當時的戰鬥,重在刺而不是砍,那秦軍使用此劍的時候必然就是“一寸長一寸強”了。而且秦國匠人將銅錫比例配的恰到好處,錫少了,劍軟,錫多了,劍脆,易斷。

秦,二世而亡丨真正敗的是秦政府,而不是秦軍

04 完善的兵工制度

《呂氏春秋》:“物勒工名。”

會製造先進的武器還不夠,必須能有匹配幾十萬人戰鬥的產量才算有效,可是秦人就做到了。

秦始皇兵馬俑中就出土了4萬多的三稜箭,數以萬計的高標準同規格的產品在現在不算什麼,但是那可是2000多年前的秦朝。

秦軍工匠層層分級,每個人都要在自己打造的兵器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旦出現質量問題,馬上就能責任到人,小到一個生產技工,大到主管兵工生產的丞相呂不韋。

秦,二世而亡丨真正敗的是秦政府,而不是秦軍

二 擁有戰無不勝的秦軍的秦朝為何僅歷14年而亡?

唐·司馬貞:“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里安邊。趙高矯制,扶蘇死焉。”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裡就只側重軍事方面。然而這卻是很重要的一點。

01 自毀“長城”

秦始皇本身就是一個雄才偉略之主,他以及大秦那些名將,諸如王翦蒙恬蒙毅等就是秦軍的靈魂。

很不幸的是,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合謀亂政,逼死了以蒙恬為首的能威脅他們的邊關良帥,也逼死了真正的太子,有另外號召力權威的扶蘇。致使“虎狼之師”失去了核心。再先進的武器,如果沒人會用,效果自然為零。北邊的30萬秦軍在失去統帥後,隨即潰散。

02 南軍統帥趙佗擁兵自重

趙佗為副帥,與主帥任囂率領50萬大軍平定了百越,中原戰亂任囂聽說秦亡後病情加重,不久逝世,而趙佗並沒有選擇帶兵北上勤王,而是封關割據嶺南,最終建立了南越國。

秦,二世而亡丨真正敗的是秦政府,而不是秦軍


03 烽煙四起,無力迴天

當時除了陳勝吳廣的起義軍,還有以項梁,項羽叔侄為代表的的六國貴族起義軍。起先秦朝最後一個扛把子章邯臨危受命,率領驪山的70萬刑徒擊敗了陳勝吳廣,但是後來被項梁項羽的楚軍全滅,後來秦二世命中原各地秦軍支援章邯,雖有近30萬,可前有項羽等強敵,後有秦二世的昏庸責難,只能用“無力迴天”四字來表達了。

秦,二世而亡丨真正敗的是秦政府,而不是秦軍

結語

秦朝國祚雖短,卻在中華歷史上留下了波瀾壯闊的畫卷,而悍勇的秦軍作為秦朝的一員,最終雖未能全數為國而戰,卻也為這副畫卷添上了濃濃的一筆。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本有一手好牌,卻被趙高胡亥等人打得稀爛,秦亡,亦非秦軍之過也。


尋歷史魅力,樂當下之人,我是“史海浮沉假行僧”,感謝閱讀,感興趣別忘了關注交流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