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孝道的晉朝,因“孝”而亡:一場漫長而滑稽的全民飆戲現象

魏晉相承,以孝治天下。為貫徹"以孝治天下"的方針,兩晉統治者有不少動作。晉武帝還採取了具體措施,太始四年六月丙申,他下詔:"士庶有好學篤道,孝悌忠信,清白異行者,舉而進之;有不孝敬於父母,不長悌於族黨,悖禮棄常,不率法令者,糾而罪之。"推薦有孝心的人到朝廷做官,對不孝順的人要嚴厲予以處罰。

為了讓全國上下都知道這個治國理念,到了東晉,晉穆帝等皇帝還親自開講《孝經》,宣傳孝道。尤其是晉孝武帝,據《車胤傳》記載:"孝武帝嘗講《孝經》,僕射謝安侍坐,尚書陸納侍講,侍中卞眈執讀,黃門侍郎謝石、吏部郎袁宏執經,胤與丹楊尹王混摘句,時論榮之。"皇帝親自為臣子們講《孝經》,助教也全是最重要的大臣,層次之高、場面之大,可想而知。

提倡孝道的晉朝,因“孝”而亡:一場漫長而滑稽的全民飆戲現象

中國歷史上有一條傳統的老規矩:大家明知是演戲,當不得真的,卻必須一本正經地演下去。翻開兩晉史籍,可知當時這出戏演得是煞有介事,也造成了一定的氣候。 首先是孝子似乎特別多,《晉書·孝友傳》裡就有14位孝子的事蹟,而列傳所記載稱"性至孝""居喪以孝聞"的有55人。這些記載給人感覺是晉朝多孝子,只要你有孝心,你都可以做官,不管你的能力、學歷是高是低。寫《陳情表》的李密,以其純孝至情感動了後代無數讀書人,被晉武帝瞄上逼迫他出仕;以"酌貪泉而覺爽"著名的吳隱之,也是位大孝子。他在居喪期間只吃點鹹菜下飯,後來覺得鹹菜的味道特美,他就連鹹菜也扔掉了;那個"臥冰求鯉"的王祥,他的孝心感動了當時所有的人,後來官做到三公的位置,卻不見他有多少政績。還有個著名的例子,王戎、和嶠俱以大孝子著稱,那一年兩人同時遭遇大喪。王戎傷心欲絕,哀毀骨立,形容枯槁,和嶠雖然也很傷心落淚,但是卻不失禮數。如此孝心驚動了晉武帝,就問身邊的人多去關心關心他倆,典型要樹立,身體也要緊呀……

提倡孝道的晉朝,因“孝”而亡:一場漫長而滑稽的全民飆戲現象

臥冰求鯉

孝既然是朝廷倡導的道德規範,那麼,全國百姓都得遵守,不孝當然就成了嚴重的罪行。因此,要整倒一個人,最簡便的辦法就是給他扣一頂"不孝"的大帽子。魏時孔融、嵇康被殺,表面的罪狀都是"不孝"。那麼,殺他們的曹操和司馬昭就是大孝子嗎?未必見得!司馬紹為太子時,王敦看他頗有才能,怕他繼位後會妨礙自己,想要汙衊他"不孝"從而廢掉他,後來謊言被人當眾戳穿,才沒能得逞。

東晉名將陶侃與起義軍杜弢作戰時,與杜弢的部將王貢對陣。陶侃向王貢喊話:"杜弢在益州當小吏的時候,他父親死了也不奔喪。你本來是好人,為什麼要跟著他呢?"王貢本傲然無禮,陶侃說罷,他肅然端坐,神色言辭變得十分恭順。陶侃由此知道可以勸降他,於是再次勸導,王貢終於歸順陶侃。王貢的反戈導致杜弢敗走,陶侃一鼓作氣平定了杜弢起義。

提倡孝道的晉朝,因“孝”而亡:一場漫長而滑稽的全民飆戲現象

陶侃

兩晉時期一項相當有力的措施是中正把關,即所謂"鄉邑清議",士人入仕必先經中正評品,如果有不孝的汙點,中正這一關就通不過。中正把關,是晉朝貫徹以孝治天下的組織措施。因喪禮與孝道直接相關,所以朝廷十分重視。廬江太守梁龕的妻子死了,他在喪期結束的前一天,請客、奏樂、觀賞歌舞,當天有三十餘人與會。丞相司直劉隗對梁龕和與會官員的"非禮"行為提出了彈劾,丞相做出處理:梁龕免官、削爵;參加宴會的三十餘人都奪俸一個月。不過,對這樣的處分,包括東晉權勢頗重的周顗在內的當事人也都無話可說,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違背了國法:以孝治國,人人都應該是孝子。

魯迅認為,"晉朝以孝治天下是因為他們的帝位由禪讓,即巧取豪奪而來,若主張以忠治天下,他們的立腳點便不穩,辦事便棘手,立論也難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司馬氏背叛了自己的主子,做了主子之後卻很需要臣民對自己的忠誠。他們羞於言忠而倡孝,其本意在於求孝與忠的一致,"求忠臣必於孝子""資於事父以事君"。晉武帝時劉斌論證說:"為臣者必以義斷其恩,為子也必以情割其義。在朝則從君之命,在家則隨父之制,然後君父兩濟,忠孝各序。"談起來可以一致,行起來卻難以兩全。周處慨嘆;"忠孝之道,安得兩全?既辭親事君,父母復安得而子乎?"

魯迅的話真是一針見血之論,"以孝治天下"這一思想政策的基礎便是虛偽的,便於辦事,暗伏著司馬氏篡逆的野心,起心就是壞的,只是打著孝的旗號而已,其自己未必是真的想做一個大孝子。然而,司馬氏辦事仍難免棘手,因為碰上了孝與忠的矛盾,弄得自己左支右拙、進退失據,難以自圓其說,自打自嘴,自拉自吃,好不尷尬。

公元316年,西晉滅亡。次年,溫嶠奉上司的命令去江南勸司馬睿稱帝。但是,溫嶠的老母拽住兒子不讓走,他只好掙斷衣袖毅然離去。司馬睿稱帝后要論功行賞,提升溫嶠為散騎侍郎,但中正認為,溫嶠不顧母親的意願,擅自離家,後來溫嶠的母親在江北去世,溫嶠又沒有替母親送終,犯了不孝之罪。然而,溫嶠效忠朝廷,屢建大功,不升官又不行,怎麼辦呢?司馬睿只好特殊情況特殊處理,每次給溫嶠封賞,都由晉元帝運用皇權,詔令朝臣議定。

提倡孝道的晉朝,因“孝”而亡:一場漫長而滑稽的全民飆戲現象

溫嶠

溫嶠是忠而不孝,東晉將領沈勁則是孝而不忠。沈勁的父親是叛臣,被忠臣吳儒抓住殺掉了。沈勁為父報仇,私自殺了吳儒,卻因為符合孝道,得到時人的肯定。既然以孝為重,不忠無損大節,於是許多背叛晉朝的晉朝人因為孝順而名列青史。那個彈劾梁龕居喪期間宴會的丞相司直劉隗,口口聲聲宣稱大孝至上,最後卻背叛東晉投靠後趙,落得個不忠。可笑不可笑,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司馬氏輕忠而重孝,難免自食苦果,何況司馬氏倡孝道又是那麼虛偽。在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中,司馬家兄弟相殺,叔侄相殺,祖孫相殺,司馬家子弟相繼凋零,幾剩無人。司馬一家哪裡還有什麼孝與親情呢?!晉懷帝被俘後,漢趙君主劉聰當面問他:"卿家骨肉相殘,何其甚也?"晉懷帝只好回答:"這大概不是人事,是上天的意思。大漢將應天意受命,所以為陛下互相驅除。況且我家如能奉行武皇大業,各家和睦,陛下怎麼能得到天下!"

晉朝倡孝的虛偽性還表現在欺軟怕硬,自相矛盾。當年阮籍居母喪時在司馬昭的宴會上公開飲酒食肉,司隸校尉對司馬昭說:"您以孝治天下,怎麼聽任阮籍服喪期間在您這裡飲酒食肉!應當將阮籍流放到蠻荒之地,不要讓他汙了我華夏風俗!"因為司馬昭想拉攏阮籍,便說:"他身體不好,你看都瘦成什麼樣了。"但是,過了幾十年後,阮籍的孫子阮簡在父親的喪期路遇大雪,於是就近拜訪一位縣令。縣令為他準備了熱騰騰的食物禦寒,其中有一點肉羹,阮簡把肉羹順嘴也吃了。這件事被人得知後,引起中正清議,阮簡30年未能做官……

提倡孝道的晉朝,因“孝”而亡:一場漫長而滑稽的全民飆戲現象

居喪是不能作樂的。晉明帝剛死,國喪未期,尚書梅陶私奏女伎,遭到御史中丞鍾雅的彈劾。而到謝安執政,"期喪不廢樂。王坦之書喻之,不從。衣冠效之,遂以成俗。"為什麼無人彈劾?因為謝安已登臺輔,位尊權大,沒人敢碰了。

演戲終歸是演戲,晉朝以孝治天下這出戏,當時縱有一定影響,卻終未能治天下。說到底,孝是私德,本就不是治天下的辦法,更何況魏晉朝廷對待孝又是如此的虛偽呢?!

《資治通鑑》

《晉書》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