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崛起,擊敗魏國,七雄並立

秦國崛起,擊敗魏國,七雄並立

話說,自三家分晉之後,並沒有馬上形成我們所熟悉的戰國七雄,而是三晉中的魏國首先崛起,稱霸中原,更是欺負秦國佔領河西地區。而三晉因“分贓不均”逐漸也走向了分裂,此刻,憋了多年委屈的秦國終於迎來高光時刻。秦獻公時期,逐漸崛起,東進中原,擊敗魏國。

秦國崛起,擊敗魏國,七雄並立

秦獻公即位(前384年)後,即決心收復被魏佔領的河西地區,同時作東進中原之準備。為增強國力,開始進行改革,與戰爭有密切關係的主要有三條:

一是取消國野界限,將在野的農民實行軍事化編組,五家一伍編入戶籍,使之服兵役,以擴大兵源;

二是在內地也開始建立軍政合一的縣級組織,以便於徵兵;

三是將國都由遠在關中西部的雍(今陝西鳳翔)東遷至櫟陽(今陝西臨潼東北),以便於對魏作戰。由此國力由弱變強。

秦國崛起,擊敗魏國,七雄並立

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魏惠王與韓懿侯在宅陽(今河南鄭州北)會盟,準備聯合攻秦,為此在武都(實為武城,今陝西華縣東)築城。秦獻公先發制人,派軍進攻武都,擊敗魏軍後,繼續向魏進攻,在洛陰(今陝西大荔東南)與魏、韓聯軍交戰,擊敗聯軍。這是西河之戰以後秦軍第一次擊敗魏軍。洛陰的勝利,鼓舞了秦軍的士氣,增強了戰勝的信心。

秦國崛起,擊敗魏國,七雄並立

獻公二十一年(前364年),秦集中兵力攻魏,深入至河東,在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與魏軍展開激戰。魏軍被殺六萬,大敗潰退。由於趙出軍救援,秦才撤軍返國。這是進入戰國以來,秦軍第一次大的勝利。周顯王為此向秦祝賀,並封秦獻公為侯伯。

秦國崛起,擊敗魏國,七雄並立

石門之戰後,魏國不僅未加強與趙、韓的聯合來共同對秦,以阻止秦的東進,反而將進攻矛頭指向韓、趙。魏惠王八年(前362年),魏相公孫痤率軍於澮水(今山西翼城南、西經曲沃通汾水)北岸大敗韓、趙聯軍,俘趙將樂祚,佔領趙邑皮牢(今山西翼城東北)。接著又深入趙境,攻佔了列人(今河北肥鄉東北)和肥(肥鄉西),迫近趙都邯鄲。

秦國崛起,擊敗魏國,七雄並立

秦國乘魏與韓、趙作戰之機,出兵攻魏。魏軍西返迎戰。雙方在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交戰,魏軍大敗,統帥公孫痤被秦軍俘虜,龐城(今陝西韓城東南)亦被秦軍佔領。魏國國都安邑,位於秦、趙、韓三面包圍之中,跟魏在中原地區的大片土地僅有上黨山區一條通道相連。如果趙、韓聯合切斷這條通道,則魏在秦進攻時處於極為危險的境地。因而,魏惠王九年(前361年),魏將國都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以減輕秦的威脅和便於在中原拓展。

秦國崛起,擊敗魏國,七雄並立

由於戰爭關係,魏、趙、韓三國的土地犬牙交錯,有的突入在別國境內,互不相連。因而,在魏發起和施加壓力之下,三國進行了土地互換,魏取得了通過太行山的交通要道軹道(今河南濟源西)、鄭鹿(今河南浚縣東南)兩地。這使魏在中原的大片土地連成一塊,與河東的交通暢通無阻,造成十分有利的形勢。

秦國崛起,擊敗魏國,七雄並立

就在此時,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力更為強大;齊威王任用鄒忌進行改革,國勢也強盛起來。在魏、趙、韓的西、東兩面崛起了秦、齊兩國,而燕國也國勢日盛。於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強並立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各自稱雄的國家,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稅,從此兼併戰爭更為劇烈,戰爭規模也越來越大了!

你如何看待戰國七雄

評論區交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