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病毒、追根溯源,隨州這支防控小分隊獲全國先進

在隨州抗疫戰場上,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或直面病毒,通過檢測來為前線救治提供“精確制導”,或抽絲剝繭,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追蹤病毒來龍去脈。

他們就是疾控系統駐隨州市防控小分隊,16名隊員分別來自江西、內蒙古疾控部門。近日,這支戰績突出的隊伍,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直面病毒,為前線救治提供“精確制導”

3月9日下午,記者在隨州市疾控中心見到海巖時,他正準備穿上防護服進入檢測實驗室。“一進去最少就是五六個小時,因檢測對象都是痰液和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樣本,這些可能都是傳染源,所以中間連廁所都不敢上。”

1月31日,海巖率領內蒙古自治區綜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名檢驗專家馳援隨州,協助該市疾控中心開展病毒檢測工作。

“技術專家的到來是雪中送炭。”隨州市疾控中心負責人介紹,該中心檢驗科由於人手有限,一直超負荷運轉。隨著疑似病例不斷增加,急需增援。

4名專家到達後,不顧旅途勞頓,一頭扎進實驗室投入“戰鬥”。“檢驗科每天上午派人到各定點醫院取樣,檢驗人員中午1點左右開始檢測。”海巖介紹,從樣本接收登記、實驗環境準備、個人防護裝備,到實驗檢測及廢棄物處理,整個過程需要五六個小時,大家經常工作到深夜乃至凌晨,全力以赴,爭分奪秒,確保當天的樣本當日檢測完畢。

直面病毒、追根溯源,随州这支防控小分队获全国先进

人手增加後,隨州市疾控中心的檢測效率大大提高。2月底和3月初,隨著檢測面擴大,他們每天要檢測樣本700份以上。“最多的一天檢測了1324份。”隊員南曉偉說,以前在內蒙古,平均一年也只有1000份左右的檢測任務。

小分隊中,還有2名來自江西省疾控中心的技術專家。他們“接管”了隨州市中心醫院的檢測實驗室。來隨州之前,他們已經在江西奮戰了20多天,對新冠病毒開展全基因組測序,因此積累了不少經驗。

“這是一項技術活,每一份樣本的檢測過程,需要完成約20個步驟,每一個環節都危機重重,一旦失誤,就可能造成自身感染,或者是檢測失誤。”隊員徐剛說。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隨州市中心醫院核酸檢測全面展開。

截至3月8日,疾控系統小分隊共檢測各類樣本14000多份,為前線救治提供了“精確制導”。

抽絲剝繭,切斷病毒傳染鏈

3月1日一早,小分隊隊員鄭建剛、唐慶武和劉江來到隨縣厲山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他們的任務,是對當地發生的3起聚集性疫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在哪個餐館吃的飯?”“有哪些人參加?”……鄭建剛一遍遍耐心地啟發對方回憶,包括髮病前後的接觸史、曾經去過的場所、乘坐過的交通工具等,爭取找到更多的密切接觸者。“醫療救治是去存量,我們則是控制增量,把關口前移,找出傳染源,切斷傳染鏈。”

流調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環節之一,流調人員也被稱為病毒的“偵察兵”,他們要從新冠肺炎確診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複雜多變的生活軌跡中,查找潛在的風險點,構築起疫情防控牆。

疾控系統駐隨州市防控小分隊中,就有9名這樣的專業流調人員。他們一到隨州,就緊張有序地開展各項工作——資深流行病學專家謝昀,先後到隨縣和廣水市對流調隊員進行培訓,幫助他們儘快熟悉工作流程和規範;鄭建剛等5人常駐隨縣,配合該縣多支流調隊開展工作,並在實踐中向他們傳授經驗;李召軍等2人支援廣水市……

流調人員每天白天都要徒步十幾公里,頻繁往返社區、集中隔離點、醫院開展調查,晚上還要拿出分析報告提交給當地疾控部門,為採取必要的防控措施爭取寶貴時間。

截至3月8日,9名流調隊員共排查密切接觸者近3000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良英 通訊員 包東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