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如梦如幻话往昔,此情可待成追忆

2016年5月25日,火萎了,那个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的老人走了,她不用再“一个人怀念我们仨”,那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也就此终结。

每次谈及《我们仨》这本书,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茕茕孑立的老者形象,这便是杨绛先生。她坐在书桌前,将失去丈夫与爱女的痛苦置于笔尖,又将其收回,深埋心底。从书中的文字里,我们读不出大悲大哀,却又为作者的“梦中生离”和“现实死别”而动容。

杨绛《我们仨》:如梦如幻话往昔,此情可待成追忆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作者以一个真实的梦为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万里长梦”——“我们仨走散了”。第二部分的绵长梦境是全书最具艺术感染力的部分,作者以虚笔造梦,通过梦幻的形式讲述了“我们仨”是如何别离的。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纪实回忆,记录了一家人六十多年来相亲相爱的往昔岁月。

杨绛《我们仨》:如梦如幻话往昔,此情可待成追忆

《我们仨》的笔调克制,字里行间透露出清冷,正如杨绛先生的为人:低调、真切、平实。有评论家曾这样评论此书:《我们仨》是九秩高龄的杨绛在身边没有大树的掩映下而凸显出来的独特的风姿、动人的情愫,是作者以虚实相生的结构对梦幻一生的回忆。

一、家之梦——除非死别,永不生离

  • 1、三个梦境筑成一个“万里长梦”

梦本是虚无缥缈的,可是我们都愿意接受梦的存在,并把个人的情感寄托在梦中,梦是一种精神寄托。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用了三个梦境来书写亲情。

梦境一:“古驿道”上寻钟书

杨绛先生的“万里长梦”始于一个不怀好意的电话,对方命令钟书去山上开会,不带包,不带笔记本,有车来接。第二天,一辆大黑汽车把钟书接走了。幸亏阿圆及时记录了爸爸的信息,母女俩才终于在一个叫“古驿道”的地方找到了钟书,钟书住在号头为311的船上。

杨绛《我们仨》:如梦如幻话往昔,此情可待成追忆

梦境二:“客栈”里的“过客”杨绛

寻找钟书的途中,阿圆带着妈妈入住了一家“客栈”,“客栈”可以供吃、供住、供一切方便,但是入住“客栈”的“过客”必须遵守“客栈”的规则。

船上的旅客归船上管,你们不得插手。住客栈的过客,得遵守我们客栈的规则。

“掌柜”告诉作者,“太阳落到前舱,立即回客栈”,“不知道的事,别问”。

自此,作者走上了“古驿道”,成了往返于“客栈”和“311号船”的过客。

杨绛《我们仨》:如梦如幻话往昔,此情可待成追忆

梦境三:“梦中梦”牵挂阿圆

在作者营造的梦境中,身处“客栈”的她,一面要去船上看望钟书,一面牵挂着女儿阿圆。

我想阿圆只是我梦里的人。

作者用了多个梦来表达失去女儿的凄凉感:阿圆生病前是轻灵的梦,生病中是沉重的梦,病重是疲劳的梦,去世是噩梦、痛梦。

杨绛《我们仨》:如梦如幻话往昔,此情可待成追忆

我的阿圆,我唯一的女儿,永远叫我牵心挂肚的,睡里梦里也甩不掉,所以我就创造了一个梦境,看见了阿圆。

  • 2、梦境之下是残酷的现实

杨绛先生用梦境切割了时间,打破了空间,把一家人“走散”的过程与细节混杂在一起。从表面上看,作者这样的写作手法模糊了失去两位至亲的伤痛,但实际上,梦境之下是一家人生离死别的残酷现实。

钱钟书先生1994年7月30日开始住院,被车接走去的地方实际上是医院,开会的内容是住院治疗。船是他的病房,311则是病房的房间号。

钱钟书先生离世前住院长达4年,直到1998年12月19日去世。这漫长的住院岁月,正如书里梦境中他选择的乘船这个交通方式,他与杨绛先生慢慢告别,一程一程地走,把一个小梦拉成了一个“万里长梦”。

杨绛《我们仨》:如梦如幻话往昔,此情可待成追忆

“客栈”是杨绛先生的三里河寓所,“古驿道”则是她往返于住所和医院的路。钱瑗于1996年1月18日住院,杨绛先生每晚与她通话,了解其病情,再把父亲的情况告诉她。每天上午去医院探望钱钟书先生时,杨绛先生再将女儿的情况讲给他听。

在这段岁月里,杨绛先生犹如一个行走在“古驿道”上传递父女俩信息的信使,直到女儿与丈夫都离去,空留下她这个“过客”在世间踽踽独行。

杨绛《我们仨》:如梦如幻话往昔,此情可待成追忆

看不少评论文章都将杨绛先生的梦境描写归于高超的艺术性,而我更愿意将梦境理解成杨绛先生的自我保护。梦境的虚幻,为现实的残忍笼罩了一层轻纱,影影绰绰,淡化了内心的悲痛。因为有了这层梦境的保护,她才能完整地回顾那段痛彻心扉的岁月。

二、梦的家——时空流转下永远的精神家园

第三部分的纪实性回忆占据了最大篇幅,这部分之所以采用实写,我想是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对一家三口美好家庭生活的回忆。因为美好,所以作者不想掺杂半点虚幻,任何一件小事都不忍舍去。

  • 1、“他们俩”是绝无仅有的结合

钱钟书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与杨绛先生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文坛伉俪是天造地设的绝配,他们在一个单纯的知识分子家庭里,过着“琴瑟和鸣”的“围城”生活。

夫妻二人一同远赴英国留学,漂洋过海,舟车仆仆,他们不仅没有看破彼此,厌恶彼此,反而达到了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杨绛《我们仨》:如梦如幻话往昔,此情可待成追忆

杨绛先生在婚姻经营里充满了智慧,她不仅尽力照顾生活能力很差的钱钟书先生,更在工作上无条件支持他,她只把幸福分享给对方,而把麻烦交给自己。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整整写了两年,当时正逢上海沦陷,生活艰难。为了支持丈夫创作,杨绛先生甘愿做“灶下婢”,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劈柴、生火、做饭,样样亲自为之,修炼成了一个任劳任怨的贤内助。正是夫妻二人的相濡以沫,成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 2、“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杨绛先生称女儿阿圆是她“平生唯一的杰作”,钱钟书先生则在女儿出生时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阿圆的出生,为他们夫妻二人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他们没有第二个孩子,用尽一生全力爱阿圆。

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杨绛《我们仨》:如梦如幻话往昔,此情可待成追忆

书中,一家三口相处的温馨往事历历在目。

钱钟书先生为刚分娩的妻子炖鸡汤,在鸡汤里“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

阿圆帮爸爸做些诸如登记学生分数之类的零星事,且常发现爸爸没有注意到的细事。

下雪天,阿圆背着妈妈,在雪地里把煤球里的猫屎抠除干净,她知道妈妈怕触摸猫屎。

……

杨绛《我们仨》:如梦如幻话往昔,此情可待成追忆

这个三口之家,朴素温馨,与世无争,各自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既相亲相爱又互不打扰。

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三、结语

我喜欢这本书的书名,“我们仨”,仅这三个字就有种莫大的力量,他们三人是一个紧密相连的世界,任何外人都走不进那个世界。

人生如梦,家的失散是永远的缺失,爱的人一旦离去,家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而已。如今,杨绛先生也去往了那个钟书和阿圆早已到达的家,他们仨在另一个世界再次相聚。相依又别离,别离又相聚,生命是轮回,爱是永恒。


作者简介:我是 ,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生活感悟分享在这间小小杂话铺里,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小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