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沉默


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沉默

01

從什麼時候開始,你越來越不想聊天了?

以前的你,喜歡熱鬧,喜歡扎堆在好友當中,享受數之不盡的歡樂與笑顏;

現在的你,更喜歡獨處,沒來由的排斥社交與改變。

很多時候,空望著手機發呆,聊天列表的未讀消息一點打開的慾望也沒有。

偶爾打開朋友圈,一條條刷過去,看著他人生活的多彩,提不起半點讚美的興致,當然自己照舊的生活也是不值得分享的。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說道:聊天這件事,是極端的自我犧牲,甚至是人類能力範圍內最大的貢獻,而且絲毫不計回報。

事實上真的有人認為與人聊天是浪費時間、消耗精力的行為,他們寧可“自娛自樂”,也不期待能從另一個人,或一群人身上獲得多少心理安慰。

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沉默

02

網上有一個很熱的話題:你為什麼越來越不想聊天?

有人說,我每天自己刷刷視頻,看看新聞,身邊很久都沒有新的朋友了,雖然有時候覺得很孤單,但是呢,有時候又會覺得沒關係。

有人說,世界這麼大,卻沒有一個真心懂我的人,我自己懶得向別人述說,尤其懶得向不懂我的人述說。

那麼你又是為什麼越來越沉默呢?

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沉默

小梅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運營工作,每天上班最早下班最晚,她覺得努力工作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有一次她週末和許久未見的朋友約著一起吃飯,兩人有說有笑,氣氛融洽。突然小梅接到了部門經理的電話,告訴她要緊急出一個報告材料,因為週一開會要用,並希望她能馬上回公司著手處理。

在工作上,小梅向來是有著“拼命三郎”的精神,因為她沒有人脈關係,只能靠著自己的努力來改變人生,這些她的朋友們也都清楚。

於是她對旁邊的朋友表達了歉意,說公司有急事,自己必須要立即趕過去,下次找機會一定會補回來這頓未盡興的聚餐。

朋友聽完先是痛斥了她老闆這種“資本家剝削勞苦人民”的行為,同時還勸她週末就應該好好休息,好不容易有機會一起聚一下,就不應該再談工作。

但是架不住小梅的堅持,最終她的朋友不鹹不淡的說了一句:要是我有你一半的努力,我早就是我們部門主管了。

小梅愣了一下,說了句抱歉就離開了。她的身形與周遭喧鬧的景象很不搭,像是遊離在這個世界之外。

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沉默

03

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說過:會聊天,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很多人不想聊天,其實最大的原因是不想和那些不會聊天的人聊天。

因為在生活中,總會有那麼幾個分分鐘把天聊死,讓你“無天可聊”。

比如生活中就有一種人,他們自己“喪”到不行,還要把壓抑感“傳染”給你,讓你跟著一起“喪”。

曉麗和顏潔是大學室友,大學剛開始時,她們關係很要好,吃飯上課都要手牽手一起去。

但是一段時間過後,兩人明顯的疏遠了,不怎麼親密聊天了。後來有一次聽顏潔談起她的大學奇葩事,才發現是曉麗不會聊天導致的兩人關係變平淡。

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沉默

大學裡有一次一起看劇,劇中有一個非常聰明可愛的寵物貓,顏潔非常喜歡。然後她告訴曉麗自己畢業後一定也要養一隻一模一樣的貓。曉麗撇撇嘴說道:別傻了,貓的壽命才十幾年,你剛和它混熟,它就要離開你了。弄得顏潔興致全無。

還有一次,同一個院系不同專業的一個男同學找到曉麗,希望能得到顏潔的聯繫方式,但是被曉麗一口回絕了。事後曉麗解釋稱那個男生名聲不好,看他的相貌準是個渣男,我幫你拒絕他,是為了你好。

曉麗口口聲聲地說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好,可是顏潔看著這個相處了許久的女生,發現好像不認識她了,也不知道該怎麼繼續和她聊天了。

就這樣兩個人相處時,顏潔的話越來越少,關係也越來越淡。

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沉默

04

相對的,既然我們“痛恨”那些不會聊天的人,那麼我們應該也要學會辨別日常聊天中有哪些話語具備這樣的能力——分分鐘把天聊死。

“呵呵”

要說到話題終結者,非“呵呵”莫屬,尤其是這個詞還帶有些許的諷刺意味。

“哦”

雖然只有一個字,但是通常來說,用在無話可說甚至是敷衍了事中的場景居多。

“。。。”

省略號在聊天中可以引申為無語,更進一步也可以理解為沒有深入聊下去的慾望。

就像作家盧思浩說的:

越長大對一些事情就越懶得解釋,不是怕麻煩,而是知道很多事情解釋不來。

越長大,越孤單。

越長大,越沉默。

END.

今日話題:

你有沒有發現你越來越沉默?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贊與評論是對我莫大的鼓舞與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