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能看到希望——記在鎮務工的“新老”普安人

這個月初,從普安開來的返崗專列順利抵達鎮海,300多名務工人員,或帶著改善生活的願望,或抱著出來看看的心態,踏上了這片陌生但又熟悉的土地。2018年以來,鎮海以就業為著力點開展普安縣的對口幫扶工作,綜合企業需求、貧困人口就業意願,進行兩地勞務協作。去年,有310名普安籍貧困人員在鎮海穩定就業。


邁出嘗試改變的第一步

即使連續坐了兩天的大巴車,19歲的徐興衛並不覺得疲累。車子進到鎮海後,他透過車窗,一直用那雙圓溜溜的眼睛觀察著這裡。“跟我們那是真不一樣。”

徐興衛來自普安縣高棉鄉,在老家跟著堂哥做過鋁合金、不鏽鋼門窗的生意,之前也曾去台州打過工。今年春節過後,因為疫情影響,徐興衛外出打工的計劃受阻。正逢鎮海包車前往普安接送務工人員,徐興衛決定來鎮海找工作試試看。

3月10日上午,在寧波安德機械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徐興衛跟著班長申江,站在精工車床前觀摩學習。這是他在安德機械上班的第三天。安德機械主要生產經營汽車剎車盤,產品有100多種型號,外銷北美、歐洲市場,客戶包括福特汽車等知名汽車廠牌。按照公司的安排,新進的一線操作工人要從學徒做起,熟悉粗加工、精加工、鑽孔等各個工序,然後根據自身情況和公司需求進行雙向選擇,定下主攻崗位。

在申江心裡,一名合格的學徒,一要肯吃苦,二要學得快。雖然徐興衛才來三天,申江對他印象還不錯。“看得出來,小夥子腦子挺靈活的,給他講操作要點理解得比較快,而且不懂就會問,這點很重要。”

其實,安德機械不是徐興衛來鎮海後的第一目的地,因為不適應上一家企業的工作環境,轉而選擇了這裡。“我不太喜歡人多嘈雜的地方,這裡環境相對安靜些。老家周邊都挺安靜的,在這裡我可以找到老家的感覺。”公司宿舍離廠區大概只需步行10分鐘,住在一起的大都是老鄉,對徐興衛來說,適應新生活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剛到鎮海的時候,挺陌生的,心裡也沒底。這幾天下來,班長、同事對我們都挺照顧,慢慢覺得安心了。”

公司一部門主管說,今年來鎮海務工的普安人員中,有20位來公司瞭解和參觀過工作環境,表現出上崗意願的有14人,其中3人在工作一天後覺得不能適應選擇退出,目前留下工作的是11個人。而在這11人中,該主管最看好兩位小夥子,覺得人務實,又勤奮,徐興衛就是其中之一。

當前,徐興衛最想做的,就是在公司裡學好本事,把手裡的活做好。問他是否有更長遠的打算時,徐興衛笑著說,賺到錢後回老家,娶個媳婦。從他表達的意願來看,至少在現階段,徐興衛沒有長期留在鎮海工作的想法,最終目的地還是回老家,考慮自己開個店。“錢不一定要賺很多,夠用就好,畢竟花不完也帶不走。”徐興衛家中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哥哥在海南當建築工人,姐姐留在老家,已嫁人生子。


品到了勞動脫貧的甜

在澥浦鎮金果園蔬果專業合作社的水果番茄大棚裡,郭仕英穿梭在田埂間,忙著給番茄苗搭架,用塑料繩將苗莖固定在杆子上。算算時間,她已經在這裡工作生活了一年多的時間。

郭仕英是普安縣盤水街道平橋村人,今年52歲。2018年10月,她的丈夫張光雲來到鎮海務工。第二年2月份,她也跟隨著丈夫的腳步來了鎮海。兩人一起在金果園內做農活,同時學習水果番茄、水果玉米等精品果蔬的種植培育技巧。

在老家,郭仕英夫婦倆也是務農,然而跟在鎮海截然不同。以前就種種玉米,養兩頭牛,一年到頭收入五六千元,幾乎沒有什麼結餘。如今,每個月的工資有4000多元,加上補貼超過5000元,一個月的收入抵得上過去的一年。夫婦倆吃住基本都在農場,沒有額外的開銷,掙的錢都攢了下來。今年過年回老家,特地殺了頭豬,在當地這是家裡有大喜事的時候才有的儀式。

過完年,夫婦倆回到鎮海,同行的還有十多位親戚朋友和同村的村民。在安排工作時,其中有幾位“點名道姓”表示要到金果園來上班。“他們知道我們在這能掙錢,也想過來找工作。”郭仕英說。

夫婦倆的兒子目前在鎮海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隊工作,兒媳也在鎮海帶孩子,小孫子去年在鎮海出生,一家人都在鎮海安穩地生活著。郭仕英說,夫婦倆現在年紀也不大,很想在鎮海多幹幾年。等到孫子到了上學的年紀,一家人可能也會面臨去留的抉擇。“不管怎樣,現在還是在這安心地幹活,就算以後回老家,也可以把技術帶回去。”


要扶貧,更要複製先進理念

在農場,郭仕英夫婦都會盡量講普通話與他人交流,一見到楊雪芳,家鄉話便會像流水般傾瀉而出。楊雪芳是普安縣人社局人力儲備中心的主任,去年10月份開始,來到鎮海區人社局掛職,協助做好兩地就業幫扶的對接工作。

在工作時間,楊雪芳與區就業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陳玲玲幾乎形影不離,走訪調研普安在鎮務工人員的工作和生活狀況,瞭解他們的需求,幫他們跑腿解決問題。在普安方面,楊雪芳根據鎮海這邊的崗位需求發佈招聘信息,組織有意向的務工人員到鎮海就業。

在鎮務工人員生活狀態的變化,讓楊雪芳很有感觸。“很多貧困人員,在老家幾乎是零收入,靠務農和低保過活。到鎮海務工,收入增加是最直接的變化。”楊雪芳說,“好多人出來後思想上也有了變化,簡單來說就是長見識了,認識到通過雙手勞動是可以改變貧困的生活狀態的,是有希望脫貧奔小康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楊雪芳認為,就業幫扶是種可持續的幫扶手段,有利於鞏固脫貧成果,是項長線開展的工作。此次來鎮掛職,楊雪芳說自己也收益頗豐,拓寬了眼界。“‘浙裡辦’‘最多跑一次’這些改革舉措,以及政務上的一些創新理念,鎮海確實領先普安許多。鎮海是摸著石頭過河,總結出了寶貴經驗,在實踐中驗證了可行性。我們在這學習後,希望能複製到普安,為普安發展加速。”

跨越山海,能看到希望——記在鎮務工的“新老”普安人


跨越山海,能看到希望——記在鎮務工的“新老”普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