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发生在战国时候,既然那时没有纸,“纸上谈兵”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秋林飞雁


′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说起,那时侯是没有纸但是利用名类不同的木,竹制做成的小板连接成长串,串木竹板上刻写文字文书,可纸上谈兵就从战国时期而得词语。


东方天俊


“纸上谈兵”字面解释为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事实。

这个成语来自于一个典故。

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个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幼常常学习兵法,阅读了很多兵书。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对书中的各种怎么带兵打仗,军事理论轻车熟路。

对于父亲的提问,考验,他都能轻易通过。说起来头头是道。

到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国大将,带兵打仗。在一次长平的战争中,因为只会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且不能灵活应用在当下战役,导致赵军惨败。

所谓的“纸上谈兵”中的纸,在战国还没有出现,应是后人借用赵括的故事演变而来的。

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同时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了无论学习什么,都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结合现实情况,与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灵活掌握。光想不做,也只是空谈罢了。





抽象派画家


没有纸为何有纸字呢?


廖年春1


题主提的问题是:即然无纸,何来纸上淡兵?我在这里告诉你,那时有纸。上世纪五十年代,(1957)考古人员在西安市郊灞桥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的古墓。在墓中的一面青铜镜上,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小80余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约10厘米。这些残片呈泛黄色,专家对其成份进行鉴定,发现是以大麻和少量的苎的纤维为原料组成。后来专家给它定名为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它证明了我国造纸术至少至少上溯到公元前二世纪上。考古的最大价值,是实物佐证。用实物证明那远去的历史。灞桥纸的发现证明了,造纸的历史。只不过,以前的纸造价昂贵属奢侈品,并没有广泛的书写使用。至于蔡伦,他在东汉兴元年(105),认真的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蔽布、及渔网等为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这种纸,原料来源普通广泛,价格便宜,质量好。广泛用于书写。蔡伦虽不是造纸术的最初发明者,但他改进了造纸术,以他重大的贡献而留名青史。


WangWei8


这个成语说的是赵括,但成语又不是赵括发明的。

最早的出处应该是《官场现形记》


江上一峰青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位名将赵奢的后代赵括,文采出众,熟读兵书,谈起用兵打仗来是滔滔不绝就连他的父亲也辩论不过他。在赵括接替廉颇统领赵国军队后,他打仗只按兵书里讲的条条框框、不懂变通,被秦军大败。后世用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虽然纸上谈兵的典故出自赵括,也让后世的人普遍认为指的是赵括。

其实最早纸上谈兵的说法大约出现在唐宋时期,作为成语最早是出现在清代,也都是指书生用兵只会空谈,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有。

就连最早的史记《东周列国传》中也没有关于赵括的记载。

至于“纸上谈兵”这个说法怎么变成赵括“专属成语”现在我们能找到的最早记载,是林汉达版《上下五千年》上“纸上谈兵的赵括”。

后来《现代汉语词典》更是明确把这个成语的出处定义为长平之战的赵括,此后纸上谈兵也就开始专指赵括。因此,“纸上谈兵”用来指赵括只是从上世纪开始,

并不是自古如此。不知道这样的解释能不能说的通,很多知识点可能大家都有共识。


君无泪


当时纸已经产生,查阅历史可求证!


祁连山35


这一典故,确实是说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后人赵括的故事,最早载于《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前面几位已经回答得很全面了,不再多说。要补充的是,“纸上谈兵”这四个字作为一个成语出现,是很晚的事,最早的记载是在清初《汤子遗书》,是理学家汤斌(1627~1687)所撰(但是这本书是由他的门人王廷灿整理辑录成今天所流传的模样的),稍后的《四库全书》的编修者们就多次使用这个成语,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一个历史事件或故事发生在前,但被凝练成一个成语一般远远落后于该事件的历史年代。“纸上谈兵”就是这样的。


慎言君


前言

“纸上谈兵”一词,现在常常被认为与战国时期的赵括有关。实际上,这个成语出现的时间很晚,它最初是用来形容死读书的书生,与赵括毫无关系。

后世认为赵括与这个成语非常契合,在牵强附会、以讹传讹之下,“纸上谈兵”竟然成了赵括的代名词。

在我看来,赵括是一名真正的将领,绝对不是“空谈误国”的书生。他身上真正的缺陷,在于经验不足、狂妄自大。倘若给他一定的成长机会,未必不是一代名将。

长平之战中,赵国并非毫无还手之力,而是与秦军僵持了四十多天,双方都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倘若没有一定的领兵才能,是做不到这个地步的。而赵括最终也以身殉国,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我想,用“纸上谈兵”这个词来形容赵括,是不够公允的。因为历史上许多将领,甚至还比不上赵括。

当然,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这里不便展开。本文主要谈谈,“纸上谈兵”一词从何而来?又是怎么戴在了赵括头上的?

“纸上谈兵”与赵括无关

说“纸上谈兵”出自赵括,有两大疑点:

  • 疑点一:纸的使用

根据考古和史料的相关记载,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时期。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战国时代就出现了纸。

就算战国时代有纸,当时也不可能普遍使用。因为直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人们的主要书写载体,还是竹帛。

赵括长平之战的故事,正是记录在《史记》当中。司马迁本人还在用竹简,又怎么可能发明“纸上谈兵”这个词呢?

  • 疑点二:史书中关于赵括的记载

《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书,都记载了赵括和长平之战。而《资治通鉴》的记载,基本与《史记》相同。所有的记载中,都没有见到“纸上谈兵”一词的出现,只有一些相似的表达。

比如以下几段:

  • 蔺相如曰: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这些记载,可以说明赵括熟读兵书,并且有些自大。但仅凭这几段话,就确定成语的出处,显然是不合适的。

“纸上谈兵”的出处

“纸上谈兵”一词,最早应出现于明清时期。不过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这个成语的雏形,只是没有出现精炼的概括而已。

元末明初的诗人刘三吾,有《湘南杂咏》三首,其中有一句:

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

这是现在能找到最早的接近“纸上谈兵”的句子。很明显,这一句说的也不是赵括,而是讽刺当时的元朝政府。


一直到清末,“纸上谈兵”一词才在许多文人的作品中出现。如:

  • 魏源《圣武记》:“今日动笑纸上谭兵,不知纸上之功,即有深浅,有一二分之见,有六七分之见,有十分之见。”
  •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这两个地方的“纸上谈兵”,都是讽刺当时的一些书生,跟赵括也没有一点关系。

“纸上谈兵”如何与赵括绑定?

说起来也有趣。赵括的故事,已经发生了两千多年了。这两千多年里,谁也没有用“纸上谈兵”来形容过他。反而在最近的几十年,因为种种误会,这个词竟然成了赵括甩不掉的标签。

事情要从中国最早的一部少儿通俗读物《上下五千年》说起。1979年,著名语言学家林汉达与作家曹余章,参考现存史料和民间传说,共同编写出了这部书。其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影响力非常大,以致于后来衍生出各种“五千年”系列。

在当时教育水平较低的中国,这部书可谓深入人心。而书中写到长平之战时,作者用“纸上谈兵”来形容赵括。这是赵括第一次与“纸上谈兵”产生联系。

赵括的故事具有非常典型的教育意义,他也因此成了教科书里的常客。基本上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没有不知道赵括的。

而教科书为了生动形象,便直接套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久而久之,人们就默认了赵括等于“纸上谈兵”。

到了后来,中国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索性也直接标明“纸上谈兵”就是出自赵括。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结语

在中国的语言中,牵强附会、以讹传讹的现象非常多。

很多成语在流传中都失去了本来的意思,如:空穴来风、瞻前顾后等;很多字的读音也发生了变化(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这些错误在成为习惯之后,就变成了正确的。很多人调侃:这是对“文盲”的妥协。当百分之九十的人都错了时,那么错的也成了对的。这种说法固然有些极端,但也是事实。

最后,个人认为:

为了“迁就”大多数人的习惯,而改变语言的本意,的确无可厚非。但同时,也不能矫枉过正。有时候,纠正一些历史错误,也是必要的。比如,纸上谈兵一词,也是时候撇清赵括与它的关系了。

大家认为呢?



造作的楚狂人


“纸上谈兵”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卒于汉昭帝元年,(另有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及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只说)于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前87年)时期编撰《史记》;中国古代字体初步形成于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为甲骨文;到西周时达衍生成大篆,战国时期篆体字分化成各种版本,至秦朝统一文字,经李斯对大篆进行简化形成小篆;至此中国文化形成大一统时代,直至后来的汉代的隶书、章草,至唐朝狂草、楷书等;而作为文字的载体,从上古时期及夏商的甲骨甲骨、周秦的青铜、竹简、木简、绢帛,直到汉以后的纸,因为纸轻便、便于保存的特点,收到极大的推广及普及,是我国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载体。

纸上谈兵的故事的确发生在战国时期,而纸上谈兵的成语并不出现于战国,而是西汉时期;一般认为纸为东汉蔡伦发明的,但经过今年考古发现,(仅目前考察发现)纸最早出现于西汉初期;现纸张记录多发现于遗址和墓葬群,这就有力的说明,纸张在西汉初年已经受到贵族统治阶级的喜爱,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而作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08年继任其父职责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作为皇家书籍的管理者,纸张对于司马迁来说应该不会仅仅是一件奢侈品,在于贵族阶层流传的纸张,对于皇家来说更不会成为一种稀缺品。虽无确定记载说明“纸上谈兵”最早是出现在汉朝,但通过种种证明,“纸上谈兵”这句成语极大可能形成于汉朝,在竹简被纸张替代时,对古文进行抄录,由记载的“简上谈兵”或”绢上谈兵“更改为“纸上谈兵”以适应时代的潮流。

中国文字是随着新生事物的不断崛起,而不断形成和组合,包含各种各样的含义,汉子文化博大精深,新生的字体和词组也不断随着时代在增加;就像“互联网”、“电商“、“女神”、”宅男”..........等等,这都是一个个新生事物出现后,而形成的词语;这是文字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需求。而纸张目前可证实记载出现于西汉初期,“纸上谈兵”又有什么理由要晚于西汉几百年或者上千年后才出现哪?

你觉得那?

“纸”形声,字从糸,从氏,氏亦声。"氏"义为"基底"、"基本面"、"受物面"。"糸"指"植物纤维"。"糸"与"氏"联合起来表示"植物纤维(浆液)均匀铺摊在一块平底板上"。本义:在平底板上摊晒压平形成的纤维浆液硬结层。参考:《说文》:"纸,絮一苫也。从糸,氏声。而形近字忄【糹氐】,丝滓也,从糹,氐声,(都兮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