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縣令拯救李唐江山,歷代文豪無不敬仰,時人卻對他大肆抨擊

東晉時期著名詩人陶淵明,曾經為了養家餬口而來到了彭澤縣擔任縣令。因為郡守手下的督郵巡視各縣,縣令需要穿著整齊迎接,所以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而向鄉里小人折腰,選擇辭官歸家,成就了一段佳話。在唐朝時期也有一位縣令叫做張巡,還好他沒有陶淵明的心氣,否則唐朝恐怕在安史之亂後就成為歷史了。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個小小縣令如何拯救李唐江山的故事。關於張巡的傳奇事蹟,歷代文豪無不敬仰,但在他所在的那個時代,那些最應該感謝他的人卻對他大肆抨擊,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小小縣令拯救李唐江山,歷代文豪無不敬仰,時人卻對他大肆抨擊

小小縣令

張巡出生於唐中宗時期,從小就志向遠大,博覽群書,因為他只願意結交有志之士,不願和庸俗之人交往而被當時的人們所關注。張巡在唐玄宗時期中了進士,後來被任命為清河縣令,在任期間清正廉潔,百姓也多受其恩惠。等到張巡調回到長安的時候,正好是楊國忠當權。張巡不願意向楊國忠獻媚,於是又被調到了真源縣當縣令。如果是太平盛世的話,張巡可能就像古往今來很多人一樣,雖然有才能有抱負,卻也只能鬱郁不得志。但是安史之亂的爆發,卻讓這個小人物綻放出日月為之失色的光芒。事後想來,不知這是張巡的幸運,亦或是其不幸。

小小縣令拯救李唐江山,歷代文豪無不敬仰,時人卻對他大肆抨擊

抗擊叛軍

在唐玄宗看來,安史之亂不過是幾個跳樑小醜的鬧劇而已,須臾之間就能平定。但是幾十萬唐軍戰死,洛陽和長安失陷,唐玄宗也不得不狼狽逃亡成都。而那個曾經在唐玄宗面前扮醜跳舞的安祿山自立為帝,國號大燕,雖然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都已經失陷了,很多地方官員向燕軍投降,但也有很多有氣節的官員依然堅持抵抗,而身為真源縣令的張巡就是其中一個。

在大燕的兵鋒之下,譙郡太守楊萬石出城投降,並讓下屬的張巡向西接應燕軍。氣憤填膺的張巡帶領手下官吏和百姓在李耳祠中痛哭流涕(唐朝奉李耳為始祖),然後高舉義旗,響應者千餘人,也開始了張巡抗擊叛軍的生涯。張巡在雍丘,寧陵多次擊敗燕軍,燕軍將領令狐潮雖然兵多將廣,但依然不是張巡的對手,多次敗在張巡手下。而此時在張巡身邊也聚起了很多有志之士,比如許遠,雷萬春,南霽雲等人,朝廷也對張巡進行了嘉獎。(只是口頭嘉獎,既不增兵也不給糧)

小小縣令拯救李唐江山,歷代文豪無不敬仰,時人卻對他大肆抨擊

死守睢陽

如果單論雍丘和寧陵的戰績,張巡最多也只能稱得上是唐朝中興的名將,不至於被後世如此推崇。而在公元757年的睢陽之戰,則讓人們見證了一場用鮮血和意志創造出的奇蹟。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雖然朝廷上是昏招迭出,但是安祿山率領的叛軍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安祿山最後也被自己的部下所殺,因此唐朝的江山才沒有因為皇帝的各種失誤所葬送。安祿山死後,他的兒子安慶緒領兵南下,而睢陽地處要衝,再者叛軍也不放心張巡在他們身後駐紮,於是十幾萬叛軍圍攻睢陽城。

當時張巡手下只有七千人馬,在堅守睢陽數月之後,糧草殆盡。南霽雲帶領幾十個騎兵衝出去尋找援兵,但是各路唐軍都擁兵自重,不願意借兵,認為張巡等人必然會死於叛軍之手。就這樣,張巡等人為了能夠守住睢陽,不惜殺掉自己的愛妾乃至於城中老弱。但儘管如此,因為外無援兵,最後睢陽城陷,張巡等人遇害身亡。在大戰之前,睢陽城中戶口四萬,戰後只剩下了四百活人,可見張巡等人抗爭的決心,以及這場戰事的慘烈。

小小縣令拯救李唐江山,歷代文豪無不敬仰,時人卻對他大肆抨擊

生前身後名

張巡死守淮陽十個月,將幾十萬叛軍拖在江淮以北,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為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立下蓋世奇功。但是張巡因為在睢陽城中以百姓為食,卻遭到了當時人們的抨擊,認為張巡這樣做有悖人倫,過大於功。不過唐肅宗最後還是認為張巡是功大於過的,後來的皇帝也將其畫像掛於凌煙閣內。後世的歷代文豪對於張巡的事蹟也無不敬仰,比如柳宗元,韓愈,杜牧,文天祥等人都在文章中盛讚張巡的氣節,最後也以韓愈對張巡的一句評價作為結尾: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