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门户大开,无险可守,大宋如何有效防御的?

大马哈鱼12


石敬瑭为了做皇帝,向契丹借兵,在太原登基称帝,攻入洛阳灭了后唐。契丹当时已经立国二十年,正有窥视中原之意,所以借兵给石敬瑭捧其当皇帝,而代价则是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借契丹兵立国,但这后晋也不过仅有九年国运,而且后晋也是契丹灭国的。947年正月,契丹攻克后晋首都汴京,后晋灭亡,契丹占领中原大部分地区。二月,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辽朝正式成立。虽然辽太宗有意正式入主中原,但契丹人因纵兵掠夺,对原本中原各镇节度使严厉镇压,最终招来中原民众的反抗,辽兵北撤,辽太宗途中病逝。自此,后汉,后周,北宋,都失去了燕云十六州,没了万里长城这个屏障,河北地区门户大开,无险可守。


宋太祖开国时,对开国武将还是相当信任的,当时命令一些开国大将长期驻守河北军事防御要点,并给予其相当大的自主权。这样有些类似五代时期的藩镇节度使,在建设边防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对反攻辽国夺回燕云十六州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也会造成日后的藩镇割据,要知道五代各国的皇帝,除了朱温,全部都是各地藩镇节度使拥立的。

到了宋太宗时代,两次对辽作战失利,对辽政策转为防御,在河北沿边依托塘泊布置防线,并大力调整州军设置,以增重边防形势,显示出步步为防的特点。宋真宗时期重新设置河北军事防御区域,布置了三道防线以形成对辽的纵深防御,逐渐打造成大名府,真定府,太原府的纵深防线,整个河北路常年备战二三十万兵员。而两国以白沟河下游为两国的分界线。白沟河以南的今白洋淀、文安洼一线,多沼泽洼地,在这一条水路基础上,再不断开挖渠道,使塘泊之间连成彼此沟通的水系网络,成为了北宋的水上长城,阻挡辽国骑兵挺进。

在对外政策上,檀渊之盟后,北宋年年纳贡,相当于用钱买和平,居然也买来了百余年辽宋边境太平。但这失败的对外政策,还有长期备战的兵员,年年耗费巨大转运粮草,这些给予北宋朝廷沉重负担,导致北宋铜钱外流,北方中原地区经济长期落后,当地民众困苦不堪,可以说北宋后来的灭亡,也是因为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造成的。


铁乌龙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我们要知道,燕云十六州失去后,北宋将失去那些重要的战略优势。

燕云十六州在今天大致的位置就是北京,山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区,这个地区有我们抵御游牧民族最重要的战略屏障长城。

失去燕云十六州,我们就失去了长城这一重要的军事堡垒,以及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两座阻挡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北宋防御方式

1,修建工程—塘泺工程和榆塞工程

当时由于燕云十六州被占据后,辽国一旦过了燕云十六州,就一马平川,为了抵挡辽国的骑兵,就在河南南部开始搞塘泺工程,也就是挖河流,修塘泊,种水稻。既能给辽国骑兵造成阻挡,也能种植粮食。但这种效果非常差强人意。

在山西地区则建设榆塞工程,也就是植树造林。通过大量种植榆形成林带,用来减缓辽国骑兵的威力。

2,修建城堡

北宋在北宋新建太原城作为抵御辽国的基地。在沿边一线州、军大量修建堡、寨,并屯有重兵。

3,谈和

也就是能不打就不打。

以上这些就是北宋对辽国的主要防御方式。


登哥读历史


没有燕云十六州确实使得北宋门户大开,无险可守。主要是失去了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的翼避,导致辽国可以直接从华北平原,一马平川,直接打到黄河边上。一旦渡过黄河,开封汴京就直接裸露在敌人面前。

拥有燕云十六州,辽可以从两条路南下,一是上面所说的路线,二是经雁门关,到太原后向东南,过黄河直逼开封。这条路,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雁门关和太原这所重镇互为犄角,遥相呼应。这条路线易守难攻,辽也曾尝试过,但都无法攻破雁门关。故辽国铁骑多从第一条路南下。

面对无险可守的第一条入侵路线,宋以黄河为屏障,在黄河以北建立多个军事重镇,堡垒等,据城而守。若辽国骑兵攻城,那就会拖慢辽国铁骑的进攻速度,而且攻城骑兵的优势无法体现。这样宋朝就可以有时间调兵遣将,进行防守或反击。如果不理这些城市,军事重镇,绕道南下,那战线就会拉的太长,且把后背面向敌人。这些重镇、堡垒会出兵骚扰或前后夹击,甚至断辽军粮道,到时会进退两难。在北宋初期,军队实力还在线的情况下,这确实形成了有效的防御体系,后期就只能呵呵了。


趣侃古今


非常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指的是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地区等,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北部防线基本全部失去,

后来北宋也修建了大名府来防备辽国,一开始宋太祖想过用金银来赎回燕云十六州,后来因为宋太祖离奇死亡,宋太宗继位,宋太宗本想武力收服燕云。

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宋太宗北伐三次功败垂成,宋朝也因为宋太宗的三次大败,也丧失了前线防守的有生力量。

自此之后,由于宋朝内部的种种矛盾,还有国家本身的国策 对于辽国也只能一直处于守势。

尽管后来签订了澶渊之盟,也是辽国像大宋称臣,大宋给予辽岁币(钱帛财物等),所以在北宋后期,只能依靠在各地常备大量兵力,和各地的城墙来防守。

但是,只守不攻,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话语权,宋朝所以宋朝后期一直挨打。有一句诗文这样写到直把杭州作汴州,说明了宋朝一直节节败退,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战役得胜利。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请关注我,谢谢

爱你们


青春穿越人海


其实没有什么有效防御,宋朝对辽的征战,几乎全部都失败了。唯一有效的方法,只能说是赔款纳贡,岁岁称臣。

自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以贿赂契丹人,就铸成了我国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

宋太祖赵匡胤不过是区区一个殿前都检点,相当于现在的卫戍司令吧,从一开始就不曾有过赫赫之功,也不曾想过要做皇帝。但陈桥兵变,在他醉酒尚未起床之时,黄袍已经披在他的身上了,并从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江山,太阳还没落山,事情已经办好了。

这么容易就得来的皇帝宝座,让宋太祖身心不安,很害怕被别人用同样的方法夺走。所以宋朝从大政方针制度上,开始削弱军队,最终使得宋朝处处碰壁,不堪一击。

其实,陈桥兵变,其最初发端确实是说要北伐。当时,参与谋划的将士也说先把赵匡胤立为天子,然后继续出征北伐。

假如宋太祖真能够乘契丹衰败之机,趁全国惊恐慌乱的时候,动用全国军队,及时地出兵北伐,那么传世功绩也是不难达到的。

但是,这件事没有办成也就罢了,此后曹翰向赵匡胤出谋划策,要率兵夺取幽州,也让赵普一句话给断然拒绝了,并使得赵匡胤完全打消了北伐的计划。

从此以后,辽国就变得强大起来,并开始像对待奴才一样对待宋朝人。

宋太宗上台后,发动了全国的军事力量,兴兵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将士死伤过半。宋太宗也被流箭射中,后来箭伤溃烂发作,辗转病榻,痛苦至死。

于是,北宋更加不敢再提兴兵北伐的事了,只有俯首帖耳,拿出国家赋税的一部分用作每年供给辽国的岁币。俨然成为别人的奴仆了。

宋真宗时,宋军在澶渊,即今天的河南濮阳,与辽军打了一仗。当时,王钦若主张迁都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成都,如果不是寇准坚持主张抗战,鼓动宋真宗亲至澶州督战,最后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则宋朝的南渡,大概也就不用等到绍兴(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之时了。

然而,到了宋仁宗的时候,每年送给辽国的岁币又增加了大约一倍。





Genswell


不请自来,个人观点,纯属参考!

朝廷风气在那里摆着,有没有燕云十六州的北宋结果都是一样!

就算北宋收回了燕云十六州也不会改变历史!因为它秉承的国策重文轻武,致使国家军事实力从未能一统天下,武将受多方掣肘,帝王猜忌,如李纲岳飞都得死!

需要指出的是,在冷兵器时代,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真的很重要。没有了燕云十六州,整个开封就变得一马平川,辽军可以长驱直下。

檀渊之盟以后,宋辽划分了疆域范围,燕云十六州的十四个都划给了辽朝,基本上整个北京和天津都变成了辽的疆域。这一块的地形属于黄土高原和燕山山脉,基本上都为山地,易守难攻。那么,如果北宋失去了北方的屏障,除过河流以外,辽军基本上可以长驱直入,就连都城开封也只剩下了黄河这道天然屏障。公元1127年,金军向南进攻开封,开封不久便沦陷。宋徽宗、宋钦宗以及一众妃嫔被俘虏,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难。

所以说,整个燕云十六州对北宋至关重要,相当于一道地形上的天然屏障。所以当宋朝组建成立后,一直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两度北伐,却两度惨败;宋真宗上任后,御驾亲征,但他是个软蛋,面对辽军铁骑,结果以宋朝每年向辽国缴纳三十万岁币为条件谈和!


踏雪雪无痕


燕云十六州丢失以后,整个大宋一直处于守势,没有什么好的防守趋势,我们分为北宋和南宋分别来看看他们各自的做法

北宋

一 赵匡胤早逝,制定的策略没有来得及实行,赵光义两次大规模北伐全都失败,全军覆没,后来宋朝的北伐基本停止,对北方产生了恐惧感

二 几次作战都失败,无奈只能称臣,最后都城被攻破,徽钦二帝被劫持

南宋的做法

一 南宋以淮河为界,金朝几次南下,也未能消灭南宋,一直是僵持多年

二 加大武将的地位,南宋给了镇守边疆的大臣很大的权限,军权,民生和财政大权


小民学历史


先是打,然后和,最终签订了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双方保持了上百年的和平。

宋朝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延续了后周统一中国的方针,不过赵光胤改为先南后北。其实历史上任何一个君主都有统一中国的愿望,这是主流也是大势。后周世宗就是在攻打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时得病去世的,要不然这哥们很可能就把燕云十六州给收复了,当然也没赵光胤什么事了。历史没有如果,还是来说宋朝,宋朝在扫清南方的地方政权后,开始对付依附辽国的北汉政权,先后四次北伐消灭北汉。举目四望整个华夏只剩下燕云十六州还在辽国手中。此时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是宋王朝的最高目标。宋朝先后两次出兵攻打辽国,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都是大败而归。而辽国却是越打越强,开始有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辽军终于在公元1004年逼近了大宋的心脏,即进军到离大宋国都开封不远的澶渊城下。皇帝北渡黄河御驾亲征,抵挡辽国的进攻。宋辽双方在澶渊城下先后发生几次小规模的军事冲突。然后开始讲和,最后达成协议,概括起来有三点:

  其一,宋辽两国约为兄弟之国;

  其二,大宋每年向辽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其三,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中华小故事


在宋辽边界曾广植树木,广挖湖塘,起到阻碍兵马行动的目的;在边境驻守重兵防守;每年赠给辽国“岁币",安抚辽国。


跪射俑


燕云十六州是指山西与河北北部地区。北宋主要是以山西偏关、宁武关、雁门关、紫荊关、倒马关驻军防守与辽对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