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临死前把幼子石重睿托孤给宰相冯道,后者为何迎立他人为帝?

文史砖家


“儿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本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虽然凭借着契丹的帮助推翻末帝李从珂,并且称帝建国,但在位期间一直过得很不顺,不仅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遭契丹的苛责,境内还有藩帅张丛宾、范延光、安重荣等人的反叛,整日里忙得焦头烂额,没过上几天舒心日子。



不仅如此,石敬瑭一共有七个亲生子,其中前六个或早夭,或被后唐末帝李从珂、叛将张丛宾所杀,只有幼子石重睿存活了下来。所以在驾崩前,石敬瑭便将首相冯道(五代实行群相制,资历最老、权势最大的称首相)召至病榻前,委以托孤重任。石敬瑭对冯道寄予厚望,不仅让石重睿向他叩拜,还命令宦官把石重睿抱到冯道的怀中,希望他尽心辅佐幼主。


冯道深感责任艰巨,又被皇帝的举动所感动,便跪拜在地,信誓旦旦地对石敬瑭讲:“陛下但请放心,老臣一定尽心竭力地辅佐幼主,如当年的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石敬瑭听后,干瘪的面庞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不久,石敬瑭驾崩,时在天福七年(942年)六月。



既然冯道接受石敬瑭的托孤重任,并且信誓旦旦地宣称辅佐幼主,那么他就应该履行承诺,扶立石重睿为帝。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石敬瑭刚死,冯道便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举行密谈,认为当前形势下,外有契丹的虎视眈眈,内有藩镇的蠢蠢欲动,如果扶立幼主登基,那么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难免会诱发不可控的事件。所以为了国家安危的考虑,应该由一位年长的皇室成员登基为好。


景延广虽是一介武夫,但出于唐末五代的惯例,对参与国家大事也是充满了兴趣,最大的愿望便是能专制朝政,甚而篡位称帝。所以景延广见冯道有“换马”的心思,便隆重地退出自己属意的人选-石敬瑭的侄儿兼养子、齐王石重贵,并且吹嘘此人“见识深远、仁德宽厚”,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人选。冯道思虑再三,便同意了景延广的意见。



所以在石敬瑭死后没多久,冯道便违背当初的誓言,没有把石重睿扶上皇位,而是与景延广一起拥立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石重贵登基后,奖赏冯道的定策拥戴之功,加授他为太尉,进封燕国公。至于景延广,则因首倡立石重贵为帝,所以得以在继续留任原职的基础上,加授同平章事(宰相),在实际上取代冯道,成为影响帝国决策的“头号人物”。


帝寝疾,一旦,冯道独对。帝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又令宦者抱重睿置道怀中,其意盖欲道辅立之。六月,乙丑,帝殂。道与天平节度使、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议,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乃奉广晋尹齐王重贵为嗣。是日,齐王即皇帝位。《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三》。



石重贵在位4年间,听从景延广的建议,不仅对契丹坚持“称孙不称臣”的政策,而且还向对方发出赤裸裸的战争叫嚣,由此导致两国间兵连祸结。起初,后晋打退过契丹两次大规模的进攻,一时为石重贵赢得不少声誉,但在最后一次抵御契丹的战事中,却遭遇灭国之灾。


开运三年(946年),石重贵命姑父、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率大军北伐,但后者心怀叵测,想做“石敬瑭第二”,竟在阵前向对方投降,由此导致后晋主力尽失、国中防备空虚。在这种情况下,契丹大军轻袭汴梁,石重贵见大势已去,便只好束手投降,后晋至此灭亡。石重贵归降后,被契丹押往千里之外的建州居住,并在当地做起了农夫。大约18年后,石重贵病死,享年约50岁。



至于拥立石重贵为帝的两位功臣,最终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冯道由于毫无政治节操,对丧君亡国从不关心,所以在契丹占据中原后,竟然向其国主耶律德光叩拜称臣,由此得以保住性命和禄位,继续去做他的宰相(“契丹灭晋,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师。”见《新五代史·卷五十四》)。


至于景延广,作为导致南北交恶的“首恶”,在国亡后被契丹俘获后押往漠北,期间遭受非人的折磨,终因无法忍受,在途中扼喉自杀(“将送之北行,至陈桥,止民家。夜分,延广伺守者殆,引手扼吭而死,时年五十六。”见《新五代史·卷二十九》)。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冯道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黑白分明,赞扬他的人把他捧上天,批评他的人把他打入地狱都不解恨。后晋皇帝石敬瑭临终前已不能说话,他叫来冯道,以眼神示意冯道扶立石重睿。冯道虽满口应允,但石敬瑭驾崩后,他联合景延广改立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为帝。

一、冯道为何要抗旨改立石重贵

一般认为,肯定跟冯道个人利益有关。事实上,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冯道在改立石重贵之前,肯定跟他有过深入沟通,不可能在石重贵不知情的情况下立他为帝。

那么他们之间会不会有交易呢?也许有,但这已经不重要,因为如果从利益角度来看,改立石重贵肯定不如立石重睿利益大。

石重睿是石敬瑭的幼子,史书没交代他的年龄问题,但从事件判断,此时的石重睿应该比较小,还不能承担国事。如果石重睿继承帝位,也就是个傀儡皇帝,实权肯定在冯道手中。

石重贵则不一样,他已经31岁,并且是久经沙场,久历朝政的政治家,他一旦继位,肯定不会让大权落到冯道手中。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要谈交易,怎么交易对冯道来说都是不划算的。

我觉得,冯道改立石重贵还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量。虽然石重贵仅仅五年就亡国了,但石重贵绝不是昏庸无为的皇帝,相反他是很有想法,很有骨气的皇帝。

二、冯道其人

那么冯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梁、唐、晋、汉、周,再加上辽,六个朝代,他在五个朝代做了宰相,人称“不倒翁”。无论哪个王朝灭了,他立刻跪迎新朝皇帝登基!

所以,后世的文人和政客们一致认为,冯道是个很没有节操的人!司马光更是骂他“奸臣之尤”!

但奇怪的是,当时的人对冯道评价极高,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我个人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环境不一样,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视角也不一样,身处五代混乱年代,对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所以,我更加认可当世的评价,您认为呢?


寻根拜祖


石敬瑭由于自己个人原因,背叛后唐,并且引狼入室,灭掉了后唐,自己坐上了皇位,建立晋朝,史称后晋。认契丹为父皇帝,自己做起儿皇帝,为后世耻笑。


石重贵是石敬瑭的养子,石敬瑭的儿子们都早夭了,只剩下年幼的儿子石重睿,如此年幼之君,无法理政姑且不说,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分分钟就会被人造反杀害了,在大臣面前更加是毫无威严的。虽然石敬瑭本意也是立他的亲儿子,也是这么做的,可是宰相却没有实行,从另外角度说,石重贵作为侄子兼养子,也是可以即位的,倒也说得过去。

石重贵比较有骨气,不像石敬瑭那样甘愿做儿皇帝,他一心想把后晋治理强大,反击契丹,不坐儿皇帝。然而他的能力却是很一般的,担不起这个大任,他能做皇帝,完全是冯道为了自己着想,打自己的如意算盘,因为景延广手里掌握重兵,决意拥立石重贵,冯道自己不敢反对,其他大臣更加不敢反对了,因此石重贵得以即位称帝。其实石重贵能做皇帝,手下肯定也有不少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的,因此当上皇帝也就不太奇怪了。


冯道这个人比较圆滑,是有名的宰相不倒翁,但是被后世不看好,因为他对于皇帝不够忠心耿耿,因此,他没有大权在手,也是有理由的。石敬瑭托孤给他,完全就是等于白干的,因为他不敢表态,权臣以国务繁重,国赖长君为由否立石重睿,吭都不敢吭一声。


巧惠羚


违背先帝遗命,行废立之事或者另立新君,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太常见了,干得好了就是伊尹、霍光,干不好了就是王莽、董卓。石敬瑭本来要立自己的亲生儿子(仅存的第七子)石重睿为帝,但是景延广、冯道等人却立了他的侄子石重贵,也是权臣把持朝政的一种常见的行为。

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临终之前已经不能说话了,当时他身边的大臣只有冯道一人,他让幼子石重睿出来跪拜在冯道面前,并让宦官抱起这个孩子交到了冯道手中,这是明显的托孤啊,大家都很明白(重睿尚幼,高祖呼出使拜道于前,因以宦者抱持寘道怀中,高祖虽不言,左右皆知其以重睿托道也)。

但是呢,当时的权臣景延广(时任后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已经与石重贵约好了,将来要立他为皇帝。所以,景延广与冯道商量,现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必须得立长君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定,事就这么定了(晋大臣以国家多事,议立长君,而景延广已阴许立出帝,重睿遂不得立)。

再说冯道,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曾经先后侍奉过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堪称官场不倒翁,若没有点投机倒把的本事,能在乱世坐得这么稳吗?

而景延广在拥立石重贵之后更是在后晋只手遮天了,开始对自己的大哥契丹不满,甚至曾经口出狂言——我们可以对你称孙,但是称臣却万万不可,非要开战的话,你们可得小心俺大晋的十万口横磨大宝剑(可以为孙,而不可为臣。且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

而契丹真的出兵攻打后晋的时候,景延广却怂了,他的各种挑衅行为最终也导致了后晋亡国,而冯道则潇洒地去侍奉契丹皇帝,又乘机跑到了后汉,成为后汉的太师。


国史通论


在哪个时代背景下,皇帝随时换,今日他家明日我家,皇帝更迭如走马换灯一样,大臣们也是墙头草,一看形势不对,便更换门面,冯老头这个人,能在五个朝代都担任丞相之职,除了能力最主要是他的敏察能力,一看不行,便立马迎立他人为主子。哪有什么忠心和道德而言!


红红的飘带


这哥们好像没按照他爹的套路来,后来不听话被揍了!


江山北固


如果小屁孩当皇帝,那不就是柴宗训的下场吗?也等不到辽国来灭后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