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最厉害牛的人,不是好皇帝郭威、柴荣,而是五朝宰相冯道,你同意吗?

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她40600526


冯道这个人在历史上一直饱受争议,当朝时几乎人人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可司马光在之后传记中揭穿了他的阳奉阴违、见风使舵的丑恶行为,欧阳修为他盖棺定论时更是骂他是无耻之徒。因此,对冯道评价历来褒贬不一,都是因为他多次转投而起,再加上他以耻为荣,更加让人反感。在冯道看来,朝代转换、君王更替不是什么大事情,自己没必要始终忠于某个君王,谁有奶谁是娘是再现实不过的事情了。这在当时封建的孔孟之道“忠孝”环境下,自然是难以容忍的不义之举。不过,造成这一情况的与五代十国换朝如跑马灯似的频繁有关,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冯道出生在困难家庭,可他不以贫困为耻,安贫乐道,胸怀大志,勤奋读书。他早期投到李存勖帐下,没想到这主子跟对了,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政权,冯道被授重要官职。当时年景不好,百姓贫困,他为官没忘本,用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他又从不收受礼物,深受百姓拥戴。

公元926年后唐庄宗遇害,冯道守丧期满后,不顾危险前往京城,面见唐明宗李嗣源,表示愿意为新帝效劳,说只要是先唐后主他便鼎力相助。此话让李嗣源感动,受到重用,第二年被拜为宰相。可石敬瑭灭了后唐建立后晋,冯道又跑去说,为了国家愿效犬马之劳。成为了后晋开国宰相,这时他不讲后唐李家人了。

公元942年,石敬瑭在病重期间特意让冯道辅佐幼子,冯道满口答应,但石敬瑭死后,他改迎年长的石重贵即位。

公元950年郭威起兵入京后,主动拜冯道求治国方策,冯道让他迎接后汉宗室刘赟入京,郭威只好听从,用冯道为相,第二年他称帝后,继续拜冯道为相。

公元954年郭威驾崩,养子柴荣即位,也就是周世宗,虽然对冯道做法不满,可认为他是几朝老臣,仍用他为相。冯道也不把周世宗放在眼里,人们都认为他是实掌朝庭大权的人,他自己因此也十分得意,甚至自称为“长乐老”。同年因病去世,享年73岁。虽然柴荣对冯道一直有意见,可他还是为之罢朝三天,追谥厚葬。


作家恩出


为什么说冯道是五代十国最厉害的人呢?因为,在五代十国这种特殊年代,王朝和皇帝都如走马观花一般,换了一波又一波,但是不管谁当皇帝,都选择让冯道来当帝国的执政官,这就好像,中国所有的大公司,都争着抢着让冯道当总经理,你说冯道厉不厉害?

在中国历史上,当过四朝执政官的的人虽然罕见,但也并非没有,但像冯道这种,在四个不同的王朝都出任首席执政官的人,却是独一无二的。更主要的是,如果辅佐一个皇帝就算一朝,冯道实在可以称得是十朝元老,因为他这一生共辅佐了十个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所以,在五代时期和北宋初年,人们说起冯道来,都是一脸的崇拜和仰慕。而且,我们翻开《旧五代史》,很少能看到冯道的负面内容,因为无论道德、能力、品行、胸怀等各个方面,冯道都是是金光闪闪。总而言之,冯道就是当时最完美的男人。

在冯道死的时候,刚好七十三死的,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这实在是高寿。更主要的是,孔子也是这个年龄死的,所以敬佩冯道的人都说,冯道是一可以和孔子并肩的圣人。



为什么会享有如此高的评价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冯道一生身居高位,历任四代执政官,辅佐十个皇帝,门生故吏自然是遍布天下,所以愿意为他唱赞歌的人,自然是数不胜数。

虽然说,从忠义廉耻的角度看,冯道那就是个有奶就是娘的墙头草,所以不要说是后世的皇帝,就是当时的皇帝,恐怕心里都很清楚,冯道这种墙头草,根本就不值得重用。但问题是,冯道当时的影响力实在太大,如果他不出面当执政官,又有谁敢来当这个执政官呢?而且,如果皇帝不重用冯道,他们的皇位都很难真正坐稳。

在这种背景下,不管谁当皇帝,自然都得请他当执政官;总而言之,您老人家就算不出来处理俗务,也得当帝国的挂名执政官。因为除了您老人家这种德高望重的人,谁能压住场子呢?

当然,也因为类似的原因,郭威想篡夺皇权,却看到冯道并没有对他下拜的意思,直接就沮丧到了极点。因为冯道没有向他低头的意思,他就算穿上龙袍也不像皇帝。后来,冯道去世后,柴世宗虽然从心里看不起冯道,但他在礼节上依然不敢殆慢,于是停朝三天。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在那种乱世之中,像冯道这种任你风吹雨打,我只笑看花开花落;凭你帝国如走马灯一样的换来换去,我也是当百官之首。这份潇洒,这份从容,就会让人觉得,冯道实在太厉害。

等到了北宋建国初年,国家开始提倡忠君思想,自然会对冯道这种有奶就是娘的总代表给予相应的否定。只不过,当时北宋朝堂之上,从皇帝到宰相,从文官到武将,那都或多或少干过这种有奶就是娘的事情,如果把冯道给全盘否定,那他们脸上也无光,所以这个时候御用文人只是对冯道提出温和的批评。

但是,时光飞逝,转眼间大宋帝国就存在近五十多年,从五代时期过来的人基本都已作古。于是,忠君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非常有底气的说,真正的好臣子,就应该不惜舍弃性命为皇帝尽忠。总而言之,生是赵家人,死是赵家鬼。

在这种背景下,文人政客开始理直气壮的嘲笑冯道,总而言之,这种有奶就是娘的家伙,竟然还能在史书上享受这么高规格的评价,实在是老天不开眼。于是,各种非议冯道的人、各种非议冯道的言词,变得越来越多。

随着这种社会风向的转变,司马光在给冯道修史书时,自然也开始严厉谴责冯道这种毫无臣节的行为,而欧阳修在给冯道盖棺定论时,也直接骂冯道这种人,就是个不知廉耻的家伙。从此以后,冯道的历史形象终于开始越来越低。


我是赵帅锅


我同意。但不是五朝是四朝。

在“五代十国”那个乱纷纷地世界,帝王们、将军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地你争我夺、背叛与狡诈是永恒的。似乎武人、似乎皇帝就该视民众为草芥,只要能成功就可以被万人敬仰、得到后人夸耀。

然而,在这些人夺取权力地过程中,又有谁真正地有能力让百姓获得生存权?

(1)冯道的一生历经四朝十帝,而他却屹立宰相二十余年。十个皇帝都没他对民生的贡献大。柴荣确实非常厉害,但冯道在严格意义上说没保过他,柴荣登基三个月不到,冯道就去世了,时间太短

冯道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即882年,卒于后周显德,即954年,享年72年。病逝后被追封瀛王,谥号文懿。

二十多岁的时候进入“乱世政局”。923年后慢慢升官。927年起,就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起到了宰相的职能。直到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后才病逝。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十位皇帝,都对其十分倚重,天下大部分士人、儒家、掌权者对其很尊重。北宋后,因儒家思想彻底成为主导思想,包括曹操在内的众多历史人物经历由褒到贬的关键时期。

由此,欧阳修骂冯道“不知廉耻”,司马光骂其“奸臣之尤”。但问题是,当这些人(欧阳修、文彦博等人)陷害狄青的时候,不知道是否觉得奸臣离他们并不远。

(2)冯道所做的事儿,甭说那些皇权良将,就是天下大儒有几人能做

其实很早就想写冯道这个人了,20年前对其比较讨厌,现在对其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但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我不想挑起争论。

冯道生活的时代比较特殊,那个时代,皇帝的命、文武大臣的命都不值钱,但又如萤虫投火一般往里面扎。

冯道是成功者的典型。说是五朝十帝,其实应该是五个政权十个皇帝。这与儒家思想天下、社稷、皇帝并不冲突。冯道忠于的是天下,社稷都是“乱臣贼子们的社稷”,所谓五朝除了后周相对篡位不得以外,另外四个都是早有预谋。

在那个“无忠无义无仁”的时代,冯道做了很多事儿,至少行政方面较为稳定。更做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儿。例如:

将领们送来的美女,冯道无法推却后帮她们寻找家人送还之;

父丧之时,不但赈济灾民,还在夜间为无力的伤残家庭耕种土地;

四朝十帝有几人懂得天下民生?冯道劝明宗时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这是常理。”老百姓什么时候都是受伤害的,皇帝要懂得仁义治国呀。

其实,一切的一切、一切的美好、一切的忠诚,虚假与真实共存。虚假就是空洞的教育,真实就是他做的那些事儿是否符合人性、时代要求、百姓利益。

在封建社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冯道二十年握行政权,五代的经济能够没有崩溃,冯道的功劳是少不了的。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功绩。至于忠君,那是假的,那个时候谁忠君谁就得死!严重的是满门被杀、朋友被杀。谁都不忠于谁,你忠只能说你傻。

冯道是文人,他只能保一个人,但他生活的时代没一个皇帝合格。

每个想做事的人,在那个乱糟糟的时代、在今夜下床熟睡时不知何人下刀的时代 ,只能是保命要紧,心中悲看夕阳西下,那真是断肠人在天涯。


坐古谈今


其实我个人感觉。

五代十国之中最牛的人物应该是朱温。

诚然。

朱温在历史上声名狼藉,又是死在自己亲身儿子的手上。

但是朱温死得的时候已经六十多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

朱温的死,已经不影响他的成就了。

我个人觉得,朱温最牛的地方就是敢为天下先。

虽然后梁的地盘在五代之中最小,但确实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唐朝藩镇割据那么多年,当朝宦官都可以滥杀大臣,废立皇帝,更何况是一些有实力的藩镇?

上百年过去,崛起过无数个强大的藩镇,无视中央政府,以至于国都六陷,天子九迁。

但只有朱温一个人,敢真的灭亡大唐,改朝换代,为后来者开了一个“好头”。

朱温所拥有的一切,真的都是朱温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飞虎子”李克用怎么样?

一样在朱温面前折戟沉沙,含恨而死。

从一介贫民,趁势崛起,到最终灭亡大唐王朝。

朱温的风头绝对可以说是一时无二。

至于冯道,一介文臣,在乱世之中苟且求和,又怎么谈得上厉害二字?

有能力的文臣不胜枚举,灭亡大唐的朱温却仅此一个。


盗帅夜留香YE


五代十国时期是乱世,人们活的朝不保夕,不管是高官皇帝还是平民百姓,都处于一种极其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而此时,冯道的出现,绝对是个神一样的存在,他是个生存大师,人生赢家。

冯道开始在卢龙节度使刘守光手下,因为建议刘守光不要称帝而惹怒了他,差点不保命,逃到了晋王李存勖那里。这可能是冯道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冒险”,也可能是这次的教训使他后来的宦海生涯极为谨慎,对大事往往不置可否,模棱两可,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一直处于“打酱油”的角色。

他写过一篇《长乐老自述》,对自己历仕四朝十帝的辉煌岁月津津乐道,高官厚禄,不胜荣耀。不过他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和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都是被痛骂的对象,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冯道一样都不具备,无耻之极。

最为被人诟病的是冯道写过一本《荣枯鉴》,绝对是震铄古今的从政宝典,有志于为官之道的可以拿来一看,如果真能条条实行,再赶上有点好机会,你也可以高官厚禄一生。对了这个《荣枯鉴》又名《小人经》!

当然,也有为冯道鸣冤叫屈的,认为他只是为了自己富贵,但是没有害过老百姓,甚至还起了一些积极作用,比如在文化保护上。



磨史作镜


《新五代史》载,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人,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冯氏家族并非名门望族,似乎是个世代耕读之家,最多算小康人家,据说其祖上连个县官都没出过。冯道自幼性格淳厚,学习勤奋,学问还不错,文章作的花团锦簇,但生活俭朴,不以穿破衣,吃粗食为耻。在讲究门第出身的年代,冯道这样的家庭背景,想鱼跃龙门,跻身官场,基本是痴人说梦,其难度可想而知。

唐末乱世,军阀割据,遍地兵燹,李克用盘踞晋阳,称霸一方。李克用这人也算雄才大略,其子李存勖在早期也算颇有作为。精明的冯道大约是看出了这点,才离家投奔了李存勖,以求博取个较好的前程。

此前,冯道在离家乡较近的幽州做小吏,幽州军阀刘守光生性残暴,嗜杀如命,对于下属,看不顺眼或一言不合,立加诛戮,杀人后,他甚至还“割其肉而生啖之”,冯道和这个生吃人肉的恶魔相处,处境自然是极其危险的。

刘守光失败后,冯便转投宦官、晋将张承业。张承业统率河东军,任冯道为巡视检查官,张承业有识才之能,认为冯道很有才学,就把他推荐给晋王李克用 ,逐渐成为晋王的的亲信。冯道先是做些管理文书的工作,庄宗李存勖即位后,任命冯道为户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成为庄宗最信任与亲近的秘书官与顾问。

史载,冯道为人很是勤勉、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当时战乱不断,有一次后晋军与后梁军对峙于夹野河两岸,战场上生存条件极度艰苦,冯道身为李存勖的亲信,在军中却不搞特殊化,他搭起一个简陋的草棚,里面铺上一堆草料,就睡在草堆上。每月领到薪俸后,就分给手下人共享,还和部下共用器皿,一起吃饭,过着简朴的生活,显得自然得体。

有将领掠来几个美女,送一个给冯道,冯推脱不了,就把女子安置在另外的营帐里,查访到女子的家人后立即命人将她送回去。冯父去世,冯道离职回家丁忧期间恰巧发生灾荒,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去周济乡亲,并亲自耕田砍柴。

守丧期满,他又被征召为翰林学士。但李存勖灭掉后梁建立后唐后,只重用名门世族出身的人,对冯道这样起于蓬蒿、没有背景的人,并不重用。

后来庄宗李存勖被李嗣源所杀,李嗣源称帝,是为后唐明宗 。明宗上位后,早已知道冯道的为人处世,问大臣安重诲道:“先帝时那个冯道如今在哪”?安答:“还在朝中担任大学士”。明宗说:“我久仰他的大名,此人正是丞相的唯一人选” 。于是明宗攫升冯道为端明殿学士,后又任为主抓军队工作的兵部侍郎,一年后再升其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职位和宰相几乎可以平起平坐了。明宗在位的头几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府库充实 。中原各地也没有爆发战争,民众还能安居乐业。冯道却劝明宗居安思危,要兢兢业业,不要放纵享乐。

明宗深知军人干政的弊端,倡导文教,以文治国,冯道被任命为宰相,这才开始青云直上。

有一次,明宗问冯道:“如今天下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冯道趁机进言道:“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唐诗有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帝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五代史·冯道传》)。明宗听罢,连连称好,并命人抄录,时时诵读。

冯道当宰相7年,在此期间应该说还是做了些好事的。明帝死后,闵帝李从厚继位,冯道仍任宰相。潞王李从珂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起兵反叛,闵帝逃往卫州(河南汲县),冯道率领百官迎接潞王入京,拥戴他为皇帝,是为后唐废帝 。见风使舵的冯道又做了废帝李从珂的宰相。

废帝李从珂即位时,闵帝李从厚还在卫州,三天后被杀。不久,废帝调冯道去做同州节度使,掌管一方军队财政大权。一年后被授予司空一职,是废帝的重要辅臣。

后晋灭后唐,冯道又投靠新主子,委身侍后晋,担任后晋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他又任侍中,赐爵鲁国公。后晋高祖石敬瑭死后,冯道被继位的后晋出帝石重贵任为宰相,加封太尉,赐爵燕国公。不久因故被降职做匡国军节度使 ,率军镇守威胜。

契丹灭掉后晋,冯道又卖身投靠契丹,并到京师朝见契丹主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指责冯道在后晋为相没有政绩,冯道有些尴尬,无言以对。德光又问:“你为何来见我”?冯道答:“无城无兵,怎敢不来”。德光讥讽道:“你这老朽自以为如何” ?冯道答:“我是个无才无德的糟老头”。德光大笑,封了个太傅职衔给冯道,主管寻到工作。

契丹军队凶残暴虐 ,视人命如草芥, 冯道经常委婉劝阻德光慎杀、少杀,拯救了不少人的性命。耶律德光率军北返,冯道随从到常山。在常山,他看到有很多被契丹人虏获的中原妇女,就掏钱将她们赎买出来,全部安置在当地的尼姑庵里,然后派人逐一寻访这些不幸女子的家庭地址,再把她们送回故乡。

后汉高祖刘知远向契丹人(彼时已称大辽)称臣,随即称帝,冯道又归附后汉,并被刘知远封为太师,得以入朝参政。

后周灭后汉,冯道又侍奉后周,周太祖郭威任冯道为太师,掌管训导事务,兼中书令,管理军政大事。周太祖很敬重他,每次召他咨询、商议事务时从不直呼其名。

冯道创造了中国官场史上的一个奇迹:他是四朝元老,为十二个帝王效过力,他以传统道德安身立命,不论谁改朝换代,他都能屹立不倒,成了名副其实的“政坛不倒翁”。有人批评冯道为做官而做官,是“多磕头,少说话”的官场老滑头,但他在政治上还是有所作为的,在彼时,士人无论贤明愚浊都尊奉冯道为元老,他虽圆滑但不作恶,因此也颇受民众拥戴,人们都乐于称赞他的为人之道。

辽太祖耶律德光曾问冯道:“怎样做才能解救天下苍生”?老冯幽默地说:“这个浑浊世道,就是佛祖亲自降生也不能拯救天下百姓,但陛下您却能救民于水火之中”。这句话虽有些肉麻,但却使耶律德光大为高兴,后世史家认为残暴的契丹人之所以没有灭尽中原之人 ,就靠冯道这句话起了效果。

国学大师钱穆却认为,五代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无耻的一段时期。不仅出了个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石敬瑭,还出了个历事五代而不倒的“长乐老”冯道。欧阳修在《五代史记》中评价冯道:“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还唾骂他是“可谓无廉耻者矣!奸臣之尤”。

和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等一代枭雄比起来,冯道不算五代时期最厉害、最牛的人,但他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其过人之处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突破传统的史观藩篱,逐渐从正面评价冯道的所作所为。

冯道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部特色“做官学”,他本人就是一位在官场上无往而不利的常胜将军,是一部“ 官场学”的活教材,他一生的意义也许就在教人怎样做人、怎样做官,他用一生的理论和实践在向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传授一套屹立官场始终不倒的秘笈:良心丧尽加精于投机,还有厚脸皮加一些伪善。总之,管他主子是谁,只求有官可做。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只能说冯道是生存大师。

大家可以想一下,你要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当军人肯定不行,乱世里,军人可不能只码被子,是真需要打仗的,一打仗,那死亡率就相当高啦。

那么当皇帝吗?这个也不行啊,五代十国是城头频换大王旗,改朝换代特别频繁。和平年代的皇帝都不是一个保险的工作,何况五代。看五代里的皇帝,朱温是被儿子砍死的,李克用是被气死的,李存勖是被部下叛乱射死的。后唐闵帝李从厚是丢了皇位被弄死的,夺他位的李从珂同样也是自杀的……

十个有七八个是非正常死亡。

那当文官?

这个有点靠谱了,但是要注意不能当掌权的文官。因为一掌权就等于进入派系,一进入派系,改朝换代时就要被清洗。

那当什么文官呢?

低级的文官也不行啊,低级的给你派到外地当官,一不小心就被当地军人给弄了。

所以,要当高级的。那什么官是高级又不掌权呢?

这就是冯道的厉害之处了,他把自己混成了一祥瑞。

什么意思呢?就是成为元老级的官员,这种官代表着一种认同。新皇帝上来了,同样需要这样的官员来认可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好多皇帝上台了,就要把冯道请出来,请他主持局面,不让他管事,但一定要让他站台。

那他是怎么混到这个地步的呢?

一是攒人品。这样的官必须人品好,众口称赞,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祥瑞。

冯道出身耕读世家,家世就清白,而且助人为乐,在老家就经常帮人。当时辽国打进中原,抢了很多中原女子,他跟辽国人关系好,就出钱把人赎下来,然后还给人家。这些人大多都是官宦家属。这就是攒人品了。

而且冯道为人宽厚,不得罪人。有一回,他跟大臣和凝在上班,和凝看他穿了一双新鞋跟自己的一样,就问他多少钱。

冯道答九百块。

和凝一听就转过头问自己的小吏,说我的怎么花了一千八。

显然,这是小吏吃了回扣。这时候,冯道抬起另一只脚,说:这一只也是九百。

这一下,替小吏解了围,和凝也有面子。那冯道自然在朝中的名声好。

人品好,而且又不爱出风头,不贪实权,不参与政变,所以他能够奉事十位皇帝而不倒,成为官场不倒翁。


脑洞历史观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中国有个古语:“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即是说在乱世,人连狗都不如。一个国家,最牛的人当然就是皇帝了。但是五代十国皇帝像走马灯一样的换来换去,所以,这种皇帝的牛都像过眼烟云一样,一阵风就能吹跑它。要说持久的牛,当属同时期的牛人冯道了。为何这么说?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混乱的时期。真所谓乱世出英豪,当时的政坛上,出现了一位奇人,他的名字叫冯道。这位奇人经历五朝,侍奉十一君。他朝朝为公卿,三次拜相,居相位长达二十余年(有一说是十朝)。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中最饱受争议、被儒生辱骂次数最多,也是最具传奇的一位。

过去儒家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对于男人来说就是看一个“忠”字,是否忠于主子;对于女人来说,就是一个“贞”字,贞操成了她们的唯一标准。如果一个人臣频繁更换主子,那就是不忠,是不够气节。女子失了贞,只有死路一条,否则就不够节烈。这就是让今天的年轻人听起来感觉十分可笑的混蛋逻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命都没有了,要贞洁干什么?

欧阳修编《新五代史》,给冯道写完传记,斥之为“无耻之徒”;司马光骂为“奸臣之尤”,就连对他持肯定态度的《旧五代史》,也不得不对他的“忠”提出了疑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

由上面的评价来看,大家对冯道最为诟病的就是他不断的更换主子,这样就失去了人臣应有的“忠”。他曾侍奉过石敬瑭,石敬瑭给契丹人当过“儿皇帝”,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里甚至称冯道是“奴才的奴才。”

公元94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消灭后晋,冯道领众官迎接。作为入主中原的胜利者,志得意满的耶律德光在冯道面前傲慢地问道:“你看这天下百姓,如何可救?”

这是一句反话,意思就是,天下的百姓我想杀就杀,你能奈我何。 冯道巧妙的回答道:“此时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

这马屁拍得耶律德光极为受用,于是打消了抢劫杀虐的念头。

在中国历史上,但凡胡人南下,他们的目标并不是要占领某一块地方,而是烧杀抢掠,目标就是财物和美女,所以乱兵一过,往往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犬。

在老百姓面临着灭顶之灾的情况下,冯道用阿谀奉承的方式化解了这场灾难,保住了无数老百姓免遭生灵涂炭。连修史时还骂他的欧阳修,都不得不承认“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这个事实。

但是就是这样的行为,却为他招来了恶名,儒家学者认为他“不忠”,说他是变节投降,见风使舵。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的标准是对人君的过错必须强谏力争,国家败亡之后必须殉国陪葬。如果做不到,退而求其次,当国家处于乱臣当道的时候,应该退隐山林,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

但是一个官员,真要那样去做了,置老百姓于何地?是天下苍生重要,还是个人的名节重要?冯道用行动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五代十国,皇帝像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冯道却始终安然无恙,真正是流水的五代铁打的冯道。他不管皇帝姓啥,姓刘也好,姓李也好,姓石也罢……他都在尽力保护百姓。所以,究竟是他给皇帝打工还是皇帝给他打工,这还得两说。但是不论何时,他都能坚持《礼记·礼运》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就是说,他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以老百姓为前提。

冯道除了数易其主以外,在别的方面来衡量,绝对是一个既有修养又有爱心的善人。冯道因父丧离职,返回景城守孝。当时年成不好,他便将剩余的俸禄全部赈济乡民,自己却居住在茅草棚中,而对官吏所赠财物,分毫不受。

梁晋争霸时,冯道也随军出征,住在茅草屋中,连床席都没有,就睡在一捆喂马用的干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禄备办饮食,与仆役们同锅吃饭。有的将领将掠得的美女送给他,他退却不掉,便将美女安排在别室之中,然后再寻访她们的主人,将其送还。

后晋时期,有人牵驴入市。驴脸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冯道”二字。冯道得到亲信的禀报,毫不动怒,只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这可能是有人在为驴找寻失主,有什么奇怪的?”

看看什么是修养,别人都唾到脸上了,他却一点不动气,是否有娄师德“唾面自干”的大度?

冯道在官场上是如何做到屹立不倒的呢?说起来也有些让人惊讶,无论谁当皇帝,冯道都是干好自己的那摊活,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兼顾好百姓的利益。就像他自己在诗中所表达的:“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结语:冯道曾主持国子监对《九经》进行刻板印刷,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 这部书全部刻印完成,前后共历时二十二年。

九经包括《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

它是干什么用的呢?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孟子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民贵君轻”的观念也成为后世国君治理国家时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冯道的所作所为一点都无可挑剔。他做事的出发点,就是自己可以委曲求全,就是为了保证老百姓不受涂炭。

而冯道本人自己,是不贪财、不好色、有才干、不结党、不树敌、有容人之量、知道进退、关心民生疾苦的一个好官,别人还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他对自我的评价是做到三不欺:“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

今天看起来,冯道是做到了。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监修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老衲侃春秋


其实冯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十朝元老,历经五朝十帝。关于他的评价也有两个极端,有的骂,无非小人之类的评价,当代大家余秋雨在《历史的暗角》中也把他归类于小人之类的人物。但,冯道之所以能被诸多帝王任命为相,确实有过人之处,那就是发展生产,关心民间疾苦,劝戒各位帝王爱护百姓。他有一首诗,也许能充分的说明了他的内心追求,期中一句是,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安身。其死后更是极尽哀荣,不但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财产,更被皇帝以王的礼节下葬。数万百姓沿途想送。所以,还有人说他是入世的圣人。


远方136637288


冯道是个另类,如果以后来学者评价,确实冯道是一个毫无臣节的人。但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却又很好理解这样的行为。

因为自唐安史之乱之后,虽然还存在唐朝这个中央政权,但是地方上确实藩镇割据,时间有一两百年之久,而这样的乱世到五代十国时期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这段相当长的时间导致了臣属对君主的归属感和使命感都比较弱,不存在为那个皇帝死节的可能。这个皇帝死了,就到下一个皇帝那里去打工,就感觉是换了个公司而已。

况且,冯道在其治下,也算是有一些贡献,这也值得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