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抗疫系列述評丨疫情面前展現“硬核”科學素養

同心抗疫系列述評丨疫情面前展現“硬核”科學素養

對許多人來說,年味兒從來沒有如此靜悄悄。在上海,飯店裡熱鬧的場面少了,商場裡穿梭的人流少了,小區裡歡鬧的家庭聚會也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人們手機裡的各種溝通熱鬧起來,新型冠狀病毒各地病例數實時刷屏,大大小小微信群裡人們相互提醒“出門記得戴口罩”……面對疫情,家家戶戶預備好的過年節奏一夜之間被打亂,無數人主動選擇了從容和淡定。這份淡定,來自於全市上下抗擊疫情的團結行動;這份淡定也來自,基於公民科學素養所體現出的科學認知和理性判斷。

昨天,連日的冬雨難得歇歇腳,一對上了年紀的母女,身裹冬衣口罩嚴實,手挽手在瞿溪路上散散步。也許是口罩悶得有點久,女兒不自覺地脫下口罩,一旁的老母親趕緊催她戴上,“我們說好的啊,出門就得戴口罩,不戴口罩我們就回家去了……”

病毒無情疫情凜冽,普通市民不經意間展現出的各種素養,匯聚成這座城市抗擊疫情的“硬功夫”。其中,上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從2010年的13.74%到2015年的18.71%,連續位居全國第一。隨著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不斷深入,科普作為城市文化土壤的重要一環,不僅厚植創新沃土,更培育著城市居民的科學觀念。根據上海“十三五”科普規劃,到2020年,上海市公民具備科學素養比例還將努力攀升至25%。

2014年,上海開通首列“科普號”地鐵列車,目前已覆蓋14條地鐵線路、2萬多個地鐵公交移動終端;在人流最密集的南京路、淮海路、徐家彙等上海主要商圈,200多塊戶外LED大屏幕拿出“黃金時段”,滾動播出科普作品;上海800多個社區設立科普畫廊、樓宇電子屏;包括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等國際一流科普場館在內的300多家科普教育基地,深入上海的社區里弄,成為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的強大“加速器”……

與公民科學素養相輔相成,上海市民的健康素養同樣排名全國第一。此次,在疫情大考面前,普通市民不信謠不傳謠,用行動保持社會的穩定。這兩天,互相走動拜年的少了,外出聚會旅遊紛紛取消,用實踐證明著我們的科學健康意識值得“高分”——2018年全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28.38%,位列全國省級地區首位,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連續十多年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領先水平。

“高分”背後,是上海“大健康,大科普”平臺“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培育。在上海,許多普通人家都收到過一本“健康知識讀本”,每年變換一個主題。截至目前,這項免費發放“健康知識讀本+健康工具”的健康科普實事,已經連續施行12年,累計發放數量近1億份。世衛組織專家高度讚譽,一個城市“用年人均不到1.5元的財政經費”,讓健康知識進入千家萬戶,而且能夠長期、系統性地開展,這在全球尚屬首個。

武漢發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後,上海各區、街鎮、村居委第一時間廣泛開展健康科普宣傳。上海衛生健康部門及時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雜誌和網站、微信、微博等全方位開展防控科普宣傳。網傳“上海市民購買口罩全國第一”,恰恰從一個側面說明普通市民及時接收到了來自上海衛生健康部門的科學指導,市民自我防護意識啟動得準時、準確。

面對洶湧的疫情,勇敢頑強的醫務人員衝鋒在前;身在“後方”,我們每一個公民有責任也有義務,用科學健康的生活細節,紮起一道密不透風“健康籬笆”,讓新冠病毒無孔可入!

如果你想把新冠病毒“拉下馬”,請堅持去做每一個有益的“舉手之勞”:勤洗手、多通風、少串門,出門戴口罩;如有發熱、咳嗽等症狀,請戴口罩及時到發熱門診就醫,主動報告旅行史、接觸史。不用很久,也許你就會發現,自己已改變,病毒在退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