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癌轉移到了肝臟就沒救了嗎?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腺體,它是人體重要的化工廠,由於同時接受肝動脈和門靜脈的雙重血液供應,尤其是消化道等消化系統的血液均經門靜脈迴流入肝臟,所以,肝臟的血流非常豐富,也就成了癌症常見的轉移器官。癌症最大特點就是細胞不受控制,無限"瘋長",可以通過直接侵潤、淋巴轉移、種植轉移和血行轉移等途徑轉移至鄰近組織或遠處組織,大約有30%的腫瘤可以轉移至肝臟。我們把這種由原發灶在肝臟外轉移至肝臟的惡性腫瘤稱之為轉移性肝癌(也稱繼發性肝癌),以資與原發性肝癌相區別。轉移性肝癌可以通過彩超,CT,MRI發現,可以通過經皮肝臟穿刺進行驗證。轉移性肝癌AFP(甲胎蛋白)一般不升高,而原發性肝癌甲胎蛋白AFP是升高的。那麼都有哪些部位的腫瘤容易轉移到肝臟?

由於肝臟主要回收胃腸道的血液,所以,轉移至肝臟最常見的是胃腸道腫瘤:依次為膽囊癌、結直腸癌、胃癌以及胰腺癌。另外,乳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肺癌以及食管癌等。其中大約有超過50%的結腸、直腸癌患者都會出現肝轉移。的確原發癌病灶已經轉移到了肝臟,說明原發癌已經屬於晚期。既然轉移性肝癌屬於晚期,那麼是不是就沒救了呢?不見得!先舉兩個在我們科治療的兩例患者例子,予以說明。

病例1:患者,男,55歲。因為進行性消瘦二個月,不排氣及不排便3天,以腸梗阻收入院治療。入院後的CT所見乙狀結腸有一個佔位,環繞腸腔內生長,造成乙狀結腸梗阻。診斷為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但同時又發現肝臟右葉有一個佔位大小約5cm,診斷為乙狀結腸癌肝臟轉移。由於患者腸梗阻,我們對他施行了急診乙狀結腸(包括腫瘤)切除術。術後恢復順利,一個月後給予化療及肝臟介入、p53、肝動脈栓塞治療,肝臟轉移灶明顯縮小至3cm。又一個月後對他施行了肝臟部分(包括轉移灶)切除術,術後恢復順利,迄今已經超過5年,再未見覆發。

病例2:患者,女,61歲。因大便便血和粘液、貧血三個月來醫院就診,自己一直認為是"痢疾",吃了二,三種藥物見效甚微。入院後經腸鏡檢查為升結腸癌;肝臟增強CT見肝臟左外葉轉移灶,大小約4cm。我們先對她施行了標準的右半結腸根治性切除手術。手術後恢復順利,給予化療兩個療程後,對她又施行了肝臟左外葉(包括轉移灶)切除手術。目前也已經超過了5年,未再見覆發。

所以,轉移性肝癌並不是不可治療的。對已經切除了原發病灶的轉移性肝癌患者,尤其是肝臟單發轉移灶患者,輔以全身化療、動脈化療栓塞(TACE)、無水酒精注射、p53等免疫生物治療,使肝臟轉移灶體織縮小,可以帶癌生存,或限期行肝臟部分切除手術切除轉移灶。目前手術切除部分肝臟和射頻消融治療是治療轉移性肝癌的最有效方法。這些治療方法單獨或者聯合使用,是治癒或延長患者生命的關鍵。

所以,對癌症發生肝臟轉移的患者,醫生和患者都要積極的治療,尤其是患者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理智面對,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癌症肝轉移並不可怕!更不是患者的末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