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閱讀和整體化閱讀,哪個更好?

咪咕閱讀


閱讀是為了吸收知識,沉澱自己,碎片化閱讀和整體化閱讀都是較好的閱讀方式。下面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來分析一下這兩種方式:

1碎片化閱讀,這種閱讀方式的益處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閱讀吸收,每次閱讀都是一個獨立的知識體,可以更有效率的快速學習新知識。

2整體化閱讀,這種閱讀方式的的優點是可以系統比較全面的進行學習,對該層面的知識吸收的會更深入,瞭解的更透徹,而他不足的就是耗費時間較長,對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的大環境下,很難實現和保持連續進行整體化閱讀。


我是趙將軍


涼仔來答:你好,根據我自己閱讀的習慣,來解答這個問題~

不要去糾結哪個閱讀更好,而是應該先搭建自己的知識大樓。

在蓋樓之前,要先為我們的知識大樓打地基,這就需要整體化閱讀。

如果整棟知識大樓你沒有花時間去打地基,那麼,你閱讀的越多,樓建設的越高,倒塌的可能性就越大。




怎麼去理解呢?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對知識焦慮,然後去各種閱讀,各種報班,只為達到速成。但是到了最後,這些急於速成的人,很多都放棄了,然後各種責怪:自己被知識付費給割了韭菜。

我想說,愛閱讀,愛學習是好事,但是,沒給自己的知識打好基礎,就想要速成的朋友們,真的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



閱讀的目的之一,是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

也就是說,要先系統化的入門,從底層思維開始。

  1. 選一個你要主攻的方向,就是類似今日頭條的垂直領域一個概念。進行主題化閱讀就像是向地下打了幾根柱子,作為知識大樓的地基。

  2. 在短期內,需要用一個比較大的強度來進行閱讀,這個階段需要進行整體閱讀,運用邏輯思維開始設計知識框架,讓自己的思路更有脈絡。

  3. 通過閱讀優化知識框架的結構,有一定的方向性和聚焦性,並開始分層。

完成以上的三個步驟之後,一個知識大樓的框架都完成了,接下來就是不斷不斷向內部輸入。這個時候,就可以用到碎片化閱讀。





因為每天大量的整體化閱讀是很難堅持的,但碎片化閱讀就顯得輕鬆很多,當然,有了你的知識大樓,你要閱讀的方向必須是和之前設定好的方向一致,把你所閱讀到的素材根據大樓的分層來填充。

填充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系統化整理一遍,把沒用的部分扔掉,只留下精華的部分,長此與往,知識大樓會越來越穩固,學習力也會越來越強!

讓我們一起進步,共勉!


涼的奇思妙想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似乎把慢下來、靜下心來做一件事變成了極其奢侈的享受。有一陣子,大家都在宣揚“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各種走捷徑似的閱讀APP、網站層出不窮。

只是,碎片化的學習看似能讓我們掌握大量信息卻缺乏系統性,深耕細作和融會貫通就更談不上了。

那些“聽書”學習的工具,更是剝脫了讀者的閱讀理解權,用戶得到的信息已經不是作者原本的輸出。但更重要的是,閱讀活動除了學習功能外,還可以是放鬆休閒、親子互動甚至人際互動。

在我個人看來,泡一壺茶,選一個安靜的午後,獨自看一本好書,或是和孩子一起翻閱溝通,這樣的閱讀體驗也許更能讓本來就緊湊的腳步,慢下來,去融入故事中,去體驗作者帶給你的世界,這些都是捧著手機無法帶來的。

總的來說:

碎片化閱讀,適合零散的知識,快速獲取信息。

整體化閱讀,適合系統化的知識。

還有些書,它並不深奧,卻會讓你放在手邊反覆翻閱。

因為它們能幫你改善生活,提升點滴小確幸。





資訊聯享


新學期,教育部統編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新增“整本書閱讀”單元,要求學生須閱讀整本《鄉土中國》和《紅樓夢》。最近有關提升全民閱讀的質量的討論很熱,而“整本書閱讀”單元的設立被認為是對氾濫的“精粹閱讀”和“碎片化閱讀”的一種反思和應對。

語文課本從來都是全民閱讀推廣的風向標,過去課文大多是短篇目作品,這次首設”整本書閱讀“單元,也表明了課本編寫者對於閱讀推廣的一種態度。青年報記者瞭解到,除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大家費孝通的代表作,沿著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窺中國的基層社會的面貌。

此刻提倡“整本書閱讀”,當然是因為“碎片化閱讀”的甚囂塵上。青年報記者注意到,現在各種所謂的“精粹閱讀”很是盛行。現在有一個樊登讀書會很有名,這個讀書會之所以受到歡迎,尤其是白領的追捧,就是因為這個讀書會平時會提供很多“精粹閱讀”的產品——通過名家解讀圖書,將圖書的所謂精華提煉出來,號稱能夠“幫助那些沒有時間讀書、不知道讀哪些書和讀書效率低的人群每年吸收50本書的精華內容”。進而“幫助更多中國人養成閱讀習慣,通過知識的傳播來改善自我,造福社會。”

除了“精粹閱讀”,各種“名著精縮本”也一直是書市中的暢銷產品。這些“精縮本”往往能夠將幾十萬字的名著精縮成幾千字的梗要,能夠讓讀者用最短的時間瞭解名著,也可以成為他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至於各種碎片化讀本則更加氾濫成災,這主要是網絡上的短文,現在甚至於發展到一些網友只能看每篇不少於10幅圖,每句話不多於20個字的文章。“字一多就頭暈。”

可是現在的問題是,這種“精粹閱讀”雖然號稱給讀者看的都是“精粹”,但這也是提煉者的所謂“精粹”,他們提供的產品是不是真的凝聚了整本書的精華,這是要打一個問號的。更何況,對於同一本書,不同人的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樣閱讀的一“精粹”,就很有可能限制了讀者對圖書的理解。“碎片化閱讀”的問題就更大了,讀者都讀不了長文章,這意味著他們講和很多大部頭的名著失之交臂,而很多碎片化的短文都是沒有營養的“雞湯文”,讀了半天也不會有太多收穫。

這些年的國民閱讀調查顯示,經過全民閱讀推廣的不懈努力,國民的閱讀率有所提升。但是這些閱讀調查是將網絡閱讀也包括在內,其中絕大部分是“碎片化閱讀”。也就是說,雖然人們閱讀的時間增加了,但是閱讀的質量還有待提高。這恐怕也是語文課本推出“整本書閱讀”單元的真正的原因。

“現在很多讀者都需要恢復整本書閱讀的能力。”出版人洪輝對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說,“過去人們都是一本一本地讀書,以‘啃’下大部頭為榮,以家裡藏書‘汗牛充棟’為身家的象徵,現在這種能力是需要恢復的,整個社會都應該有‘整本書閱讀’的氛圍。這是提高全民閱讀品質的核心的問題。”


透視表面


沒有統一的答案,但對大多數自學者來講:如果想系統獲得某領域的專業知識,整體化閱讀好;如果想充分利用時間掌握知識點,碎片化閱讀好。

關於整體化閱讀好,還是碎片化閱讀好,不可能有一個真理似的統一的答案,它們都只是學習方法,因人而異,對於學習者來講,必須根據閱讀主體、閱讀對象等的特點綜合研判選擇。

在互聯網公司很常見的現象是,同樣是學習編程JAVA語言,有的人必須經過系統閱讀、訓練才能寫代碼,有的人坐著高鐵一會聊天一會看書就能敲代碼了。

但對大多數人來講,如果需要掌握某個領域的知識從零達到專業級別,整體化的系統閱讀應當是必須的。通過整體化的系統閱讀,搭建起知識圖譜和骨架,這個是掌握新知識的基礎。整個骨架搭好了,至於胳膊多點肉還是大腿多點肉,可以依靠碎片化閱讀持續補充。這是常規做法。

如果你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知識辨別力,那麼也可以通過碎片化閱讀陸續建立知識拼盤,陸續將核心內容添加到拼盤中,基本面形成後,再通過很快的系統化學習和閱讀將知識點串起來,這樣記憶理解地更透徹。



By 毛毛蟲 清華大學博士


PhD貓小編


碎片化閱讀和整體化閱讀都有其特點,在目前網絡時代下,當今社會的我們碎片化閱讀佔據大部分,網絡技術的發展下,無論我們是在工作休息時間,還是搭車、吃飯睡覺甚至連上洗手間時間都在通過我們手機電子設備進行閱讀,碎片化閱讀比較簡易、輕鬆化,但是碎片化閱讀會使人缺乏深度閱讀,過於表面也降低閱讀樂趣,隨意性比較強,接受信息量過大,而且斷斷續續的,我們很難進行信息的篩選,難成為真正有效閱讀。




整體化閱讀是我們按照一定方式方法,對文章整體加以快速理解,就好比如我們欣賞一個人,首先看到他外貌和外在,然後交往在瞭解其內在,最後才能其整個人情況。整體化閱讀,由淺入深,從整體到局部循序漸進,到最後我們所獲得效果是事半功倍。



總之,兩種方法各有特點,兩種方法都是為了我們能獲得更多的數據量知識等進行有效閱讀,接受信息知識。不過目前網絡數據時代下我們大部分都是在用碎片化閱讀方式,其實讓我們記得閱讀初心,才能享受到閱讀過程和效果。



傳媒校園文化


閱讀,是一個系統化進程,也是知識積累的一個過程。

碎片化閱讀在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成為熱詞,但是縱觀人類歷史,碎片化閱讀是一直存在的,一句話,一張圖片甚至於一條短視頻,都可以成為碎片化閱讀的積累過程,當你經歷了長期某一個領域持續的碎片化閱讀積累之後,自然會在自己的認知裡形成一套整體化的思維體系。

整體化閱讀大概是自己專門為了某一個領域的知識去閱讀相關領域的文字,目的性和針對性很強,自然效率和轉化率也就高。

這樣理解,碎片化閱讀更多是傾向於更加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知識積累,而整體化閱讀則是更加集中式的知識需求,對於個人而言,兩種方式形式一定會是相互交錯的,沒有所謂的哪種更好的概念。受時間、空間多維元素的限制,應該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具體情境去判斷,但是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特別重要,整體化的閱讀更能鍛鍊人的獨立思考能力。



藏鄉暖語


問題非常好

首先我認為閱讀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碎片化和整體化都是一種學習方式 但是我認為 整體化的會好一些 因為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互聯網社會 信息化社會 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是多樣化的 怎樣分辨信息對的有用或無用非常重要 我認為碎片化閱讀是沒有養分的閱讀方式 簡單的來說就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並不能給讀者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拿到一句覺得很深奧的句子 感覺如獲至寶 吃一頓飯 啥也不記得了 而整體化閱讀會把你帶入到他所描述的情景之中 整個過程是有持續性的 在閱讀當中 不斷標記反覆琢磨 會讓你把書中或者某種傳播介質當中好的東西運用在學習生活與人交往當中



小郭大周的日常


閱讀講究精讀和快速閱讀.根據不同的經歷時間和實際要求,可以碎片化閱讀,當然有時間的話整體化閱讀會得到更全面和多角度的認識和獲取知識.

碎片化閱讀:有時候需要快速獲取某個行業的主要信息和自己關注的新聞焦點,可以採取碎片化閱讀,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再進行整合,符合自己的信息有效獲取.

整體化閱讀:倡導和推薦的.時間精力允許,全方位獲取信息和觀點,不會出現斷章取義的情況,也不會遺漏信息的關鍵點和分析論據.

有時候新聞為了博取眼球,會截取一些關鍵詞彙作為標題,或某一章節作為總結概述,整篇文章閱讀細節,會發現很多細節和新聞背後的故事.


你好魔都


碎片化閱讀最大的危害是容易讓人把“知道”當成“懂得”。

閱讀的本質是獲取信息,儘量追求系統、全面,所以閱讀儘量精讀,因為精讀能最大化的提取信息、收穫知識。可畢竟需要篩選且內容優劣不一,所以有的書簡單涉獵即可,粗度、淺讀。

讀的太零碎,就不習慣集中精力閱讀了。

碎片式閱讀是過於“淺”了,打開一個網頁看個標題就關閉了;看別人的答案掃完第一段就開始去寫評論了;知道某本書,看個序言就覺得自己讀過了。碎片式閱讀慢慢變成自欺欺人,不懂裝懂,連自己都騙。

比如知乎大行其道的勃學,動不動就吐槽知乎編程相關的live,國外多少免費的公開課,這些live是收智商稅。可真正看過那些公開課的人有幾個,聽過live的人有幾位?無所謂,反正知道國外有免費課,live收費,就可以噴了。先匿名,再掛人,還顯得挺正義的,似乎在行俠仗義除暴安良。這就是碎片閱讀的壞處,看待事物只看表面,看不到事實(評價的前提是認識,兩邊都沒看過,就妄圖下一個結論,自然脫離事實沒說服性)。

有人過於習慣碎片閱讀,無法集中精力,每天把網上的熱門新聞標題看一遍,就覺得自己囊括天下時政了。真正關心時政的人,往往要看各種數據,各方面的知識儲備做參考,才能談一點有用的個人見解。

輸入,產出。

輸入的越精細,產出的就越優良。

碎片閱讀肯定是junk food,零碎時間打牙祭沒問題,但長期依賴當成主食,身體肯定有問題。

合理分配碎片閱讀的時間佔比,才是讓人舒服的閱讀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