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白帝城託孤,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為何讓趙雲盡心保護劉禪?

大馬哈魚12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長久以來,劉備白帝城託孤千古流芳,被譽為君臣之間的典範。關於劉備託孤一事,最核心的一句話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後我們回頭再看看劉備給趙雲的遺言:“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 不難發現,後世之爭主要有三點:首先,白帝城託孤劉備到底是不是在玩以退為進的把戲來試探孔明?還是像無數人猜測的那樣,“五百刀斧手埋伏兩側”,只要諸葛亮有任何不臣之心,劉備一個指示瞬間殺掉諸葛亮?第三,劉備臨死之前如此囑咐趙雲,把趙雲當作‘四弟’,以此來保護自己的子嗣還是用趙雲來制衡諸葛亮,令其不能篡位。

事實上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係堪稱古代君臣的典範。兩人之間君 重情重義,信任到無限放權;臣殫精竭, 慮鞠躬盡碎, 死而後已。君臣之間感情如此深厚,無疑把懷疑劉備試探孔明的的妄猜擊沉的無影無蹤。可以說,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這段話,震懾了群臣、感動了丞相,也奠定了之後幾十年蜀國的安定局面。而劉備對趙雲的遺言更多的是對其兒子的保護。因為趙雲曾七進七出長坂坡救了阿斗劉禪,並且一直緊跟劉備負責他的平時安保工作。老父親要死了,其言也善,本性也是暴露無疑。劉備終究也是一位父親,孩子的安危永遠是他第一考慮。


史客不輕鬆


首先看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君才十倍曹丕,不能安國,重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從這可以看出劉備的胸懷,諸葛亮的秦漢風骨,心胸豁達。後世都以周公、霍光攝政君主來評價諸葛亮。在三國雄才爭霸中,16歲的劉禪,能在當時的歷史環境與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立足嗎?知子莫如父,所以劉備託孤是誠心誠意的,沒有什麼試探行為,只想一心光復漢業或為漢西蜀保留一席江山之地。有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輔助劉禪,劉備也放下心走了,歷史的長河中,有些人研究的是劉備試探諸葛亮,其實,這是以小人之腹渡君之心的,看不到諸葛亮的心胸豁達方面。諸葛亮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代忠誠,這是怎麼樣的氣概。

最後,讓趙雲保護劉禪,那也不是針對託孤之事的,一名虎將護著幼子,這個很好理解,當時已經沒有值得託付的大將了,在劉備身邊,跟隨出生入死的虎將也就是趙雲了。





幻笑人世間


劉備當時雖然跟諸葛亮這麼說,但是他實際內心不希望諸葛亮篡權。劉備之所以這麼跟諸葛亮說,是讓諸葛亮感念自己的知遇之恩,竭智盡忠的為蜀漢服務。劉備又不是聖人,自己打下來的基業,為什麼要說讓人就讓人?

於是就又跟趙雲說誰要是敢篡權,不管是誰,直接除掉。後來諸葛亮也從趙雲口中知道了劉備當時吩咐趙雲的話。但是後來諸葛亮確確實實沒有篡蜀,即使後來趙雲去世了,諸葛亮也一直竭智盡忠的為蜀漢服務到呼出最後一口氣。


鼠疫世界史


劉備在白帝城做的事情,讓人細思極恐

劉備和諸葛亮一直被後世視為君臣和諧的典範。尤其是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更是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為何諸葛亮只是嘆息,而無所反應有人說劉備說出這樣的話是為了收買人心,封死諸葛亮的退路,讓他只能一心一意輔佐劉禪;有人說劉備是為了觀察諸葛亮是否有不臣之心,一旦諸葛亮同意,就摔杯為號(如果劉備還能拿得動杯子的話),五百刀斧手衝進來把諸葛亮斬為肉泥。有人還提出,劉備之所以提拔李嚴,就是為了牽制諸葛亮,不讓他專權。

要知道李嚴是劉備在去世前不久剛剛封為的尚書令,這個職位在歷朝歷代都是擁有大權的。甚至可以說這個職位有的人可以媲美丞相。李嚴的厲害之處就是撐起了整個蜀漢政局,他在蜀漢擁有很大的勢力,不可小覷。

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指出,不僅僅是蜀國,三國中所有政權,他們的矛盾都在內部,而不是敵方。那麼君可自取是幾個意思?實際上這句話並不是說丞相或者中書令真正有決定新皇帝的權力。

這句話充滿了憂患意識,讓諸葛亮注意到蜀中的內部矛盾。著名的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曾經對這段史實有過這樣的感慨,“勢之所迫,雖聖人將奈之何哉?”

君可自取其實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讓諸葛亮有特別優待和廢立大權,但是這個權力也是制約李嚴的。讓諸葛亮有足夠力量控制同樣輔政又可能滋事的李嚴。同時劉備肯定會想到,不到萬不得已,諸葛亮是不會“取代劉禪自立為王的,


痞老闆說電影


我認為這裡的“取”是取捨的意思,意思是讓諸葛亮行霍光事,可以自行廢立,不是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如果是讓諸葛亮取代劉禪,劉備會說:君可自代。話說劉備一生有四個兒子,三個是親生的,還有一個是義子。義子劉封在白帝城託孤前已經被殺了,而且皇位也不可能傳給義子。親生兒子中,劉禪是長子,昭烈皇后甘氏所生,子以母貴,他就是嫡長子。另外兩個兒子,一個叫劉永,另一個叫劉理,皆是庶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度,講究立子以嫡不以長、立子以長不以賢。儘管劉禪是爛泥扶不上牆,他都必須繼承皇位。廢長立幼在古代是最忌諱的,是取亂之道,除非不得已,不然斷不可行。劉備的意思是說,如果阿斗真的扶不起,你諸葛亮可以廢掉他,改立我其他的兒子。歷史上劉永和劉理都比劉禪強,就因為他們是庶子身份,就此與皇位無緣。再說了,如果劉備想讓諸葛亮取代劉禪,就不可能也讓李嚴和諸葛亮一起輔政。也安排李嚴輔政,這是劉備的帝王心術,目的就是牽制諸葛亮,確保劉姓江山穩固。


於哥看影視


這是帝王權術使然,所謂的“君可自取”半真半假,是真也是假。

一、顯示劉備對諸葛亮的無比信任

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是顯示劉備對諸葛亮的真誠不欺,“結孔明之心”。

就如有人評論的那樣;“先主託孤真實不欺,即稍肫懇者,亦自感動,況忠誠如孔明乎!宜其有以報知遇之恩也。”

這是劉備的權術之道,來收攬諸葛亮徹底的忠心以輔佐劉禪。

二、也是在敲打諸葛亮

諸葛亮聽完劉備這話是什麼表情呢?

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諸葛亮是聽明白劉備言下之意。這是有意說給他聽的,他豈敢當真了。

明代李贄曾批註道:“只此一語,便壓孔明之魄。玄德真奸雄哉!”

劉備是什麼人,奸雄也!

劉備託孤時,特意說“君才十倍曹丕”,曹丕是什麼人?他是逼漢獻帝自立的國賊,這也是值得細品的。

李贄的評論是看的很透的。

李贄最後還總評道:“玄德託孤數語,人以為誠語,予特以為奸雄之言也。有此數語,孔明縱奸如莽、操,亦自動手腳不得矣,況孔明又原忠誠不二者乎?”

甚至還有人認為,劉備在一旁埋伏了刀斧手,一旦看諸葛亮表現不容易便衝出來的。

三、最關係的還是兒子,特意囑咐趙雲

又囑趙雲曰:“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

趙雲曾經救阿斗,又特意囑咐他看好阿斗,這舉動也就意味深長了。

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說的“君可自取”之言,最終還在於讀者怎麼看。你覺得劉備仁厚,就是真的,你覺得是劉備奸詐,便是假的。


微史春秋


“君可自取”並非試探

"君可自取”很多人都認為是試探諸葛亮,其實並不是。因為在這種緊急關頭試探根本達不到試探的目的,相反很有可能適得其反。

如果諸葛亮當時的回答是,“臣知道了。”就尷尬了,那個時候不管諸葛亮回答什麼都不可能動他的,要是皇帝跟丞相一起“下崗”,蜀帝國就會瞬間崩塌,那麼劉備只能一口老血,提前上路,劉備肯定不會親手毀掉自己建立的基業。

或者事後諸葛亮反水,拿先主的遺詔出來說事,蜀國其他人也是沒法駁倒他的。而且名正言順。

那麼劉備這麼說的真實想法又是什麼呢?


劉備的能力

都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有人會說他哭是能力弱的表現,遇事只能哭著獻殷勤。其實不然,這正是其能力所在,他深通人性,會識人心,簡單說就是懂得心理學,會看人。

這也是劉備初期,部下都忠心耿耿的原因,先有關、張異姓兄弟;又有徐庶為母赴曹營,卻不獻一謀;後有趙雲良禽擇木,捨身護主等等。

劉備臨終還特意說了馬謖名不符實,在這麼重要的時候說這個,說明劉備對這個說法很肯定,知道如果不聽他說的,一定會出狀況,也說明了劉備識人的能力。哭只是他達到目的的方法。

亂世之中,為了求得名宿跪、裝孫子都被視為求賢若渴,那麼哭一哭又算得了什麼呢?



劉備真正的目的

“君可自取”並不是一個結論,而是引導結論的一個方式。換種思維模式解讀,就可以發現,其隱藏的意義。

他真的意思是想告訴諸葛亮,“不管是劉禪做皇帝,還是諸葛亮做皇帝都好,我都不在乎,但一定要完成我的目標,匡扶漢室。”

這樣說即表明蜀國才是正統,也表示自己效忠漢朝江山的決心,還讓臣子沒辦法造反,造反則背上亂臣賊子的名聲,又讓臣子不要因為自己的離去而放鬆,消極怠工。

但如果諸葛亮還是要造反怎麼辦呢?

這就又要說劉備會識人了,知道不管怎麼樣,諸葛亮在這種環境之下都不可能造反的。而且知道諸葛亮也一定能明白他話中之話。

後又讓趙雲保護後主,也是同樣的意思,不要因為自己的離開而消極怠工,一定要協助後主完成自己的目標。

趙雲是武人,所以話語就更加直白了些。

如果說劉備的目的是試探諸葛亮,不如說是提醒劉禪,做一個好皇帝,不然……


總結

出師表中諸葛亮說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也說明了諸葛亮深知劉備的用心,之後不惜一切代價出師北伐,是希望自己有生之年看到蜀國統一天下,完成自己的心願,也算是給劉備一個交代。


賽V半仙


其實劉備並不是真心這麼說的,一則諸葛亮才華橫溢,身居高位,有實力,有能力奪權,劉備是想試探諸葛亮是否有奪權之心,去沒有,就輔佐劉禪,有可能就會除掉,劉備其實擔心他死後劉禪的安危,所以讓虎將趙雲盡心保護劉禪。


視覺文化知識


劉備白帝城託孤,知道臣強主弱,對後事很擔心,即想扶劉禪繼位,又怕諸葛亮有二心,對諸葛亮採取懷柔政策,施一恩惠,使諸葛亮不能不輔佐劉禪,有安排趙雲保駕護航,一石二鳥相當成功!




天道酬勤66


三國演義中劉備與東吳(陸遜)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稱如果劉禪不行,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這就是著名的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故事。

先看看事情始末。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三國志先主傳》)

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志諸葛亮傳》)

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三國志李嚴傳》

當時的蜀國,外有魏、吳兩個強大的敵手,內有漢嘉太守黃元、朱褒、益州郡大姓雍族、越雋夷王高定的南中之叛,加上蜀國新敗大傷元氣,新生的蜀國,就像風中之燭,稍有不慎就會熄滅,非力挽狂瀾於既倒者不能為之。幸好,蜀國就有一個“千古第一賢相”諸葛亮。所以為了使諸葛亮始終如一的盡心輔佐劉氏政權劉備耍了權謀,劉備不得不託孤於諸葛亮,又懷有猜忌,於是“陰懷詭詐”出此言,逼諸葛亮表盡忠之態,“非剖心出血以示之,其能無疑哉”(王夫之 《讀通鑑論》)。孫盛也認為“(劉)備之命(諸葛)亮,亂孰甚焉!”“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

為了牽制制衡諸葛亮,劉備還採取了二個措施。一是遺詔尚書令李嚴 輔少主 ,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二是命趙雲保護太子並監督諸葛亮。因為趙雲曾經百萬軍中救阿斗、和太子有感情基礎,且職位不高對太子地位無威脅,再者趙雲武藝高強、忠貞勇誠和諸葛亮關係也好。

劉備白帝城託孤比起同期魏國將曹芳託孤於司馬懿和曹爽,東吳的孫權將孫亮託孤於諸葛恪等五人等以血淋淋收場的結局,儘管諸葛亮、李嚴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一些權利之爭,如李嚴請求割益州東邊五郡為巴州,諸葛亮沒有許可;李嚴因為犯錯被諸葛亮免職等,但總體而言,這是歷史上最好的託孤了,因此流芳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