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紀錄片的意義在於取材真實,平淡而讓人震撼,今天要說的這部紀錄片,由一句在英國家喻戶曉的諺語“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而來,七歲看大也看人生。

紀錄片追蹤了14位不同階級的7歲小孩,取材耗時半個世紀,跟拍和記錄了他們的人生,7歲、14歲、21歲......一直到現在,當初的孩子們也已經走過了人生的大半歷程。在這樣一部奇蹟般的電影中,觀片者們彷彿能透過這些主人公的經歷看到自己的人生。

和國內一樣,七歲看大的諺語在英國同樣“流行”,1964年導演保羅阿爾德蒙突發奇想找來了14名不同階級的7歲小孩開啟了這段紀錄片之旅。“選材”的初衷很明顯,不同階級的孩子未來會有怎樣不同的人生呢?也許保羅自己也沒想到,這一拍就是49年,而最早他所預想著要揭示“階級分化”的初衷也慢慢發生了改變。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階級和努力

事實上“階級”的烙印在紀錄片中一直能夠看到,在人員的選擇上,14個孩子中有從小就接受精英教育的富家子弟,也有工人階級的姐妹花,還有在貧民窟裡出生飽受生活煎熬的孩子...

他們從小的起點客觀不同,儘管大部分人還是沒有打破階級,但是未來的人生,其實是存在更多可能性的,沒有絕對意義上的階級固化。孩子們所處的家庭條件雖然無法選擇,但是後天的努力,卻有著改變些什麼的力量。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意外勵志”的富家子弟約翰

沙發三人組”約翰、布魯斯以及查爾斯是典型的精英階層後代,他們從小就在私立學校讀書,小小年紀就有了明確的人生規劃,在其他孩子還在玩泥巴玩樂的時候,這些孩子們就開始抱著泰晤士報讀了。

規律的作息,高執行率的學習,最終這三個孩子都如願考取了好大學,三人中的兩人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就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兩位法律系高材生如願成為了律師,甚至其中一位成為了皇家律師,至於另一位杜倫大學的主人公後來也成為了BBC紀錄片的製作人,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沿著從小就制定好的人生規劃走向成功。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事實上這也是導演保羅製作這部紀錄片所想要展現的一部分,階級優越感是可以“傳承”的,不過在最新一季的《人生七年》中,三人組中的約翰道出了他不曾吐露的“真相”。

也把這份大多少人心中想當然的觀念推翻了。約翰的家世顯赫,曾祖父曾是保加利亞前首相,而他也是典型的精英家庭後代,順利考入牛津大學,畢業後考取了律師執照,在生活中還娶了前保加利亞外交官的女兒。

就是這樣外人眼中的“人生贏家”,其實生活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在約翰9歲那年父親就離世了,家庭因此也陷入了經濟困境,母親為了供孩子上學不得不去外出工作。實際上,約翰就讀牛津大學的學費還是靠獎學金支撐的。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尼克的夢想

導演保羅本想拍攝一個富二代理所當然成功的故事,但是意外地卻收穫了一個勵志成功的典範,不過即便沒有約翰這個“意外”,其實還有一位真正意義上完成“階級躍遷”的主人公,他就是尼克。

尼克是英國約克郡一位農場主的兒子,在《人生七年》的第一季,被問到“你的夢想是什麼”的時候,尼克低著眼瞼不好意思地回答:想去研究月球。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雖然都說童言無忌,但是當時周圍的人並沒有在意,因為尼克所在的村莊在教育上十分落後,甚至連一所像樣的學校都沒有。為了上學小尼克每天要走6公里路去學校,但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尼克卻一步步、堅實地邁向了他所渴求的知識殿堂。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這位從小就對知識充滿強烈興趣的小男孩後來考上了牛津大學,28歲移民美國成為大學研究院,35歲升職助理教授,42歲《人生七年》再度找到他時,尼克已經是威斯康星大學的正教授,研究的領域是核聚變。儘管這個“特例”在14位主人公中只有一個,但是也足以引發人們“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原因何在”的思考。

性格影響人生

悲觀的託尼

在《人生七年》中,尼爾是個從小就被父母過度寵溺的孩子,因為父母強烈的控制慾,尼爾從小就被父母施加了被動的人生意志,以及已經註定了的人生規劃——或成為大學講師或成為銀行經理。

為了讓孩子專注學習,父母限制tuoni作為個體的需求滿足,缺乏獨立的機會,也沒有足夠的學習之外的社會能力學習。在壓抑的教育環境下尼爾變得自卑、焦慮。

步入社會後尼爾也完全無法面對眼前的生活。21歲的時候心懷從政夢想卻只能在工地裡做事;28歲無家可歸靠政府救濟金生活。因為極度自卑,他甚至出現了感情障礙,排斥戀愛不敢結婚,甚至覺得自己這樣“失敗“的人不應該擁有孩子。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託尼的樂觀人生,出身低層卻享受快樂

和尼爾截然不同的,託尼雖然出身社會底層,但是天生樂觀的他卻擁有堅強的心態。在紀錄片中小託尼就表示自己的夢想是當騎師,而後來他真的成為了一名賽馬騎師,雖然最好的成績也不過第三名。礙於現實託尼最終還是選擇了轉行,28歲的他開起了出租車。回頭看託尼的年輕時代,雖然給人的感覺是“飄忽不定”的,但是他的人生卻足夠精彩。在出租車這份工作穩定後,託尼又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了表演,還參與到了卷福電影的演出。

在後來的採訪中,採訪者“潑冷水”道:但最終你也沒有實現任何夢想啊,既沒有成為騎師也沒有成為演員。託尼在短暫的尷尬後很認真地回答,有過總比沒有強。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他還吹“大牛”,表示自己曾和Lester Piggot(著名騎手)同場競技,並且也參演了斯皮爾伯格的影片。甚至在開出租車的時候,託尼還得到了“請求”簽名的待遇,說到這託尼露出瞭如孩子一般的笑容。

有人會覺得這是“胸無大志”的表現,但是他的知足常樂卻深深打動了觀影者,鏡頭沒沒對準託尼,人們總能看到他臉色掛著的熟悉的燦爛微笑。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關於婚姻的態度

婚姻也是紀錄片中的“主線之一“,在其中有兩位重要的女性主人公,一位是蘇西,從小經歷父母離異,在成長中蘇西如很多離異家庭的孩子一樣缺乏關愛,變得叛逆。

21歲的蘇西是人們眼中的小太妹,行為不羈崇尚個性張揚,這時候的她只覺得人生“酷”就對了,而對於婚姻,蘇西也許從未想過,或許自己以後也不會去想吧。

但是在蘇西28歲那年,她遇到了現在的丈夫,自此以後蘇西的人生也發生了改變,她開始享受自己的婚姻,找回了對待生活應有的態度,從一個張揚個性的叛逆女孩變成了幸福的小女人,生活知足常樂。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而工人階級三姐妹中的Sue對婚姻則有著超前的看法,她始終認為太年輕就結婚會讓人錯過一些東西,錯過自己的關鍵時期。

也許從世俗的角度看,sue的人生充其量只能算平凡,但是她對於生活,婚姻和一些觀念卻讓人覺得很酷,正是這樣真實又平凡的人生軌跡更容易引發人們的共鳴。

對於婚姻,sue並不排斥,但是對於她來說人生中比婚姻重要的事還有很多,35歲的sue面臨婚姻危機,沒有多做猶豫她選擇了結束這段關係,後來一邊獨自撫養孩子一邊堅持工作。

後來sue順利進入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任職助教工作,49歲時成為了法學院研究生項目主管理員,平凡又兢兢業業,對待生活和工作,sue也是充滿積極和樂觀的人。

迴歸《人生七年》這部作品,每個主人公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導演在製作這部紀錄片之初最大的目的在於揭示階級,透過不同階層的孩子的成長訴說階級分化進而得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結論。

但是隨著主人公們的成長,這一設定也在一步步被否定,被顛覆。富裕的出身確實能讓人擁有更高的起點和更多的選擇,但是人生沒有可比性,幸福的模樣千千萬萬,個人所追逐的目標,歸根結底只是自我的滿足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