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63年跟拍14个孩子,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4个人生真相

纪录片的意义在于取材真实,平淡而让人震撼,今天要说的这部纪录片,由一句在英国家喻户晓的谚语“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而来,七岁看大也看人生。

纪录片追踪了14位不同阶级的7岁小孩,取材耗时半个世纪,跟拍和记录了他们的人生,7岁、14岁、21岁......一直到现在,当初的孩子们也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大半历程。在这样一部奇迹般的电影中,观片者们仿佛能透过这些主人公的经历看到自己的人生。

和国内一样,七岁看大的谚语在英国同样“流行”,1964年导演保罗阿尔德蒙突发奇想找来了14名不同阶级的7岁小孩开启了这段纪录片之旅。“选材”的初衷很明显,不同阶级的孩子未来会有怎样不同的人生呢?也许保罗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拍就是49年,而最早他所预想着要揭示“阶级分化”的初衷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耗时63年跟拍14个孩子,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4个人生真相

阶级和努力

事实上“阶级”的烙印在纪录片中一直能够看到,在人员的选择上,14个孩子中有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的富家子弟,也有工人阶级的姐妹花,还有在贫民窟里出生饱受生活煎熬的孩子...

他们从小的起点客观不同,尽管大部分人还是没有打破阶级,但是未来的人生,其实是存在更多可能性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阶级固化。孩子们所处的家庭条件虽然无法选择,但是后天的努力,却有着改变些什么的力量。

耗时63年跟拍14个孩子,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4个人生真相

“意外励志”的富家子弟约翰

沙发三人组”约翰、布鲁斯以及查尔斯是典型的精英阶层后代,他们从小就在私立学校读书,小小年纪就有了明确的人生规划,在其他孩子还在玩泥巴玩乐的时候,这些孩子们就开始抱着泰晤士报读了。

规律的作息,高执行率的学习,最终这三个孩子都如愿考取了好大学,三人中的两人进入了牛津大学法律系,另一位就读杜伦大学历史系。

两位法律系高材生如愿成为了律师,甚至其中一位成为了皇家律师,至于另一位杜伦大学的主人公后来也成为了BBC纪录片的制作人,他们的事业一路攀升,沿着从小就制定好的人生规划走向成功。

耗时63年跟拍14个孩子,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4个人生真相

事实上这也是导演保罗制作这部纪录片所想要展现的一部分,阶级优越感是可以“传承”的,不过在最新一季的《人生七年》中,三人组中的约翰道出了他不曾吐露的“真相”。

也把这份大多少人心中想当然的观念推翻了。约翰的家世显赫,曾祖父曾是保加利亚前首相,而他也是典型的精英家庭后代,顺利考入牛津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律师执照,在生活中还娶了前保加利亚外交官的女儿。

就是这样外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其实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在约翰9岁那年父亲就离世了,家庭因此也陷入了经济困境,母亲为了供孩子上学不得不去外出工作。实际上,约翰就读牛津大学的学费还是靠奖学金支撑的。


耗时63年跟拍14个孩子,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4个人生真相

尼克的梦想

导演保罗本想拍摄一个富二代理所当然成功的故事,但是意外地却收获了一个励志成功的典范,不过即便没有约翰这个“意外”,其实还有一位真正意义上完成“阶级跃迁”的主人公,他就是尼克。

尼克是英国约克郡一位农场主的儿子,在《人生七年》的第一季,被问到“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尼克低着眼睑不好意思地回答:想去研究月球。


耗时63年跟拍14个孩子,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4个人生真相


虽然都说童言无忌,但是当时周围的人并没有在意,因为尼克所在的村庄在教育上十分落后,甚至连一所像样的学校都没有。为了上学小尼克每天要走6公里路去学校,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尼克却一步步、坚实地迈向了他所渴求的知识殿堂。


耗时63年跟拍14个孩子,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4个人生真相

这位从小就对知识充满强烈兴趣的小男孩后来考上了牛津大学,28岁移民美国成为大学研究院,35岁升职助理教授,42岁《人生七年》再度找到他时,尼克已经是威斯康星大学的正教授,研究的领域是核聚变。尽管这个“特例”在14位主人公中只有一个,但是也足以引发人们“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原因何在”的思考。

性格影响人生

悲观的托尼

在《人生七年》中,尼尔是个从小就被父母过度宠溺的孩子,因为父母强烈的控制欲,尼尔从小就被父母施加了被动的人生意志,以及已经注定了的人生规划——或成为大学讲师或成为银行经理。

为了让孩子专注学习,父母限制tuoni作为个体的需求满足,缺乏独立的机会,也没有足够的学习之外的社会能力学习。在压抑的教育环境下尼尔变得自卑、焦虑。

步入社会后尼尔也完全无法面对眼前的生活。21岁的时候心怀从政梦想却只能在工地里做事;28岁无家可归靠政府救济金生活。因为极度自卑,他甚至出现了感情障碍,排斥恋爱不敢结婚,甚至觉得自己这样“失败“的人不应该拥有孩子。

耗时63年跟拍14个孩子,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4个人生真相

托尼的乐观人生,出身低层却享受快乐

和尼尔截然不同的,托尼虽然出身社会底层,但是天生乐观的他却拥有坚强的心态。在纪录片中小托尼就表示自己的梦想是当骑师,而后来他真的成为了一名赛马骑师,虽然最好的成绩也不过第三名。碍于现实托尼最终还是选择了转行,28岁的他开起了出租车。回头看托尼的年轻时代,虽然给人的感觉是“飘忽不定”的,但是他的人生却足够精彩。在出租车这份工作稳定后,托尼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表演,还参与到了卷福电影的演出。

在后来的采访中,采访者“泼冷水”道:但最终你也没有实现任何梦想啊,既没有成为骑师也没有成为演员。托尼在短暂的尴尬后很认真地回答,有过总比没有强。


耗时63年跟拍14个孩子,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4个人生真相

耗时63年跟拍14个孩子,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4个人生真相

耗时63年跟拍14个孩子,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4个人生真相

他还吹“大牛”,表示自己曾和Lester Piggot(著名骑手)同场竞技,并且也参演了斯皮尔伯格的影片。甚至在开出租车的时候,托尼还得到了“请求”签名的待遇,说到这托尼露出了如孩子一般的笑容。

有人会觉得这是“胸无大志”的表现,但是他的知足常乐却深深打动了观影者,镜头没没对准托尼,人们总能看到他脸色挂着的熟悉的灿烂微笑。


耗时63年跟拍14个孩子,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4个人生真相

关于婚姻的态度

婚姻也是纪录片中的“主线之一“,在其中有两位重要的女性主人公,一位是苏西,从小经历父母离异,在成长中苏西如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一样缺乏关爱,变得叛逆。

21岁的苏西是人们眼中的小太妹,行为不羁崇尚个性张扬,这时候的她只觉得人生“酷”就对了,而对于婚姻,苏西也许从未想过,或许自己以后也不会去想吧。

但是在苏西28岁那年,她遇到了现在的丈夫,自此以后苏西的人生也发生了改变,她开始享受自己的婚姻,找回了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从一个张扬个性的叛逆女孩变成了幸福的小女人,生活知足常乐。


耗时63年跟拍14个孩子,这部纪录片,告诉了我们4个人生真相


而工人阶级三姐妹中的Sue对婚姻则有着超前的看法,她始终认为太年轻就结婚会让人错过一些东西,错过自己的关键时期。

也许从世俗的角度看,sue的人生充其量只能算平凡,但是她对于生活,婚姻和一些观念却让人觉得很酷,正是这样真实又平凡的人生轨迹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

对于婚姻,sue并不排斥,但是对于她来说人生中比婚姻重要的事还有很多,35岁的sue面临婚姻危机,没有多做犹豫她选择了结束这段关系,后来一边独自抚养孩子一边坚持工作。

后来sue顺利进入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任职助教工作,49岁时成为了法学院研究生项目主管理员,平凡又兢兢业业,对待生活和工作,sue也是充满积极和乐观的人。

回归《人生七年》这部作品,每个主人公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导演在制作这部纪录片之初最大的目的在于揭示阶级,透过不同阶层的孩子的成长诉说阶级分化进而得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结论。

但是随着主人公们的成长,这一设定也在一步步被否定,被颠覆。富裕的出身确实能让人拥有更高的起点和更多的选择,但是人生没有可比性,幸福的模样千千万万,个人所追逐的目标,归根结底只是自我的满足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