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一人之死,大明的精神脊樑斷了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抉擇

明正統十四年,于謙一個人站在北京的城牆上,城內一片蕭瑟,城外一片荒涼,在落日裡,他彷彿看見蒙古騎兵踏起的漫天飛沙。他想起自己年少時作的詩,城外的陽光照進了他的胸膛,他覺得還是應該堅持下去,這一堅持便走完了整個生命。

《大明風華》:一人之死,大明的精神脊樑斷了

大明風華

當於謙從城樓上走下來的時候,他聽到倉皇的太后問他到底要不要另立新君?

《大明風華》:一人之死,大明的精神脊樑斷了

顧見龍繪于謙像

土木堡之變,一直幻想著當個將軍到戰場上廝殺的朱祁鎮玩了個痛快,可是卻把明朝二十萬精銳部隊痛快光了。

于謙不知道如何回答太后,因為他知道任何人都有私心,皇家亦是如此。他知道另立新君是為了國家,可不立新君是為了皇家。偌大個北京城,于謙找不到一個人可以傾訴。

他看了看群臣,於是更加失望了,于謙對明朝的官員瞭解的太多了,他知道這幫在廟堂之上的官員,只不過是一群酒囊飯袋,這江山社稷,這大明百姓與他們又有何干?


朱祁鎮是個明君嗎?


不!他絕不是個明君,他在位時宦官王振弄權,終日裡不理朝政,每天想的就是出征出征,幻想著自己秣兵歷馬,馳騁疆場,可是蒙古人也先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土木堡一戰,朱祁鎮的二十萬精銳之師全軍覆沒,一國之君朱祁鎮成為了也先的俘虜。


這是明朝的靖康之恥!


《大明風華》:一人之死,大明的精神脊樑斷了

朱祁鎮

于謙心裡很清楚,此刻的情形如果不馬上令立新君,明朝將走向宋朝的道路,在蒙古騎兵的鐵蹄之下,走向萬劫不復。此刻北京城裡的殘兵遊勇,能保護這帝國嗎?于謙甚至比朱元璋的子孫更能理解,朱元璋的本意,朱元璋設置軍屯制是希望明朝能夠像唐漢一樣,成為一個偉大的帝國


《大明風華》:一人之死,大明的精神脊樑斷了

《大明風華》中的朱祁鎮


而這些,朱棣不明白,朱高煦不明白,朱祁鎮更不明白。


有明一朝除了幾個皇帝能夠懂得朱元璋的心,其他的無非是一副皇帝的空殼。

翰林院的徐珵向朝廷建議應當南遷,這是他通過觀天象得出的結論,在亂哄哄的朝堂之上,于謙厲聲制止了他,因為他明白倘若一旦南遷都城,明朝將徹底失去了北京,失去北京意味著失去了整個北方。

他知道元朝時的漢人是怎麼生活的,他也知道一個只能生存在長江以南的朝廷意味著動盪、亡國。

《大明風華》:一人之死,大明的精神脊樑斷了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

一手是江山社稷、天下百姓,一手是明朝皇室。于謙猶豫了很久,他選擇了天下百姓,於是于謙向太后進言,希望另立新君,新君人選是朱祁鈺。

于謙希望他是一個力挽狂瀾的人,他站在大殿上,身後是數百大臣,他們向太后進言,希望令立新君。

最後他們成功了,于謙邁出了第一步,只是他沒有注意到背後太后的眼光。

保衛京城

也先的步伐沒有給於謙太多停留的時間。也先率領著大軍,裹挾著俘虜,攻破紫荊關,浩浩蕩蕩的衝著京城前進。

面對浩浩蕩蕩的蒙古大軍,于謙手裡有的僅僅是一些老弱病殘,朱祁鎮玩的太嗨了,他不需要大後方,他以為自己是天縱奇才,長驅直入,大破蒙古騎兵,所以他沒有給於謙留下任何東西。

《大明風華》:一人之死,大明的精神脊樑斷了

孫皇后

也先的腳步越來越近了,群臣們開始七嘴八舌的爭吵起來,可是沒有幾個人能夠站出來,為國而戰。

于謙早已經料到這種場景。

《大明風華》:一人之死,大明的精神脊樑斷了

朱祁鈺

他面見了朱祁鈺,那時候五十多歲的于謙眼淚橫流

,他主動請纓。


"至軍旅之事,臣身當之,不當則治臣之罪。"


于謙是個文臣出身,1421年高中進士之後,除了隨朱瞻基親征朱高煦以外,他在軍隊裡的時間是有限的。

這一次他是打算以命相搏,來維護他為之效忠的大明王朝,和這個國家所有的人!

于謙生於浙江,他年輕時候的偶像是文天祥,所以寧可犧牲性命,他也要捍衛自己的國家。

我想這種基因是深深刻在浙江人的骨子裡的,一如若干年之後,浙江人用鴛鴦陣法,再次保衛了大明王朝的海岸線。

于謙選中了石亨,儘管石亨不是一個傑出的將領,但在當時于謙所能依靠的只有石亨。

他們在北京城外列隊,帶著這些老弱病殘背城而戰,這場戰爭打的太慘烈了,北京城能用的上的人全部用上了。也先本以為是一場單方面的大屠殺,結果卻碰上了死戰的明朝士兵。


勇以制天下。


《大明風華》:一人之死,大明的精神脊樑斷了

《大明風華》中的朱祁鈺


也先以為明朝人都像朱祁鎮一樣,懦弱可欺,但是遇上了鐵骨錚錚的于謙。也先圍困北京城五天,屢次戰敗,最後不得已準備撤退。

就在也先準備撤退的夜裡,于謙帶著幾門火炮,偷襲了也先。

炮火像瘋了一樣,打向也先的營地,炮火證明於謙確實也曾經希望也先包括那個俘虜,一個也別活!

畢竟整個國家能有今天和他們倆誰都脫離不了關係。

就這樣的炮火轟了一晚上,也先跑了,帶走的還有朱祁鎮。

于謙贏了,他保護了北京城,保護了明朝的江山社稷,保護了數萬百姓。

可是他卻輸了自己。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是個正直的人,這在整個明朝時極少的。被稱為"海青天"的海瑞,雖然為官清廉,但是他並不適合明朝的官場,對於明朝他也沒有太多貢獻。但是于謙不同,于謙是個聰明的清白的人,這也使得保衛了北京,但是同樣這也導致他得罪了很多人,包括石亨和徐珵。

被俘虜了將近一年的朱祁鎮,被也先送了回來,在那場北京保衛戰中,不顧及朱祁鎮的時候,在那個建議另立新君的時候,于謙自然成了朱祁鎮的眼中刺,肉中釘。


《大明風華》:一人之死,大明的精神脊樑斷了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


為了能夠奪回皇位,朱祁鎮在石亨,徐有貞和曹吉祥的支持之下,一起發動奪門之變。

徐有貞,就是之間一直進言的徐珵,而石亨就是那個在京城保衛戰中和于謙一起聯手作戰的石亨,而曹吉祥是那個勸朱祁鎮親征也先的宦官王振的門人。


就是在這三個小人的擁立之下,朱祁鎮重新獲得了皇位。這三個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恨透了于謙。


他們要專權,要貪腐,而於謙只想著江山社稷,不搞你搞誰?

所以朱祁鎮上位之後,第一個要殺的人就是于謙。

《大明風華》:一人之死,大明的精神脊樑斷了

于謙祠

其實遠不止於此,于謙保衛北京城,也先用朱祁鎮當擋箭牌,于謙不予理睬,于謙提議擁立新君......

于謙的江山社稷,天下百姓,與朱祁鎮的權利,與明朝的皇家的權力爭奪格格不入。

于謙的眼裡只有國家,而皇家的眼裡只有權力。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用他的一生踐行了他年少時的理想。


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由盛轉衰,此後的時候只不過是在垂死掙扎。于謙死後,有明一朝又何曾出過一位為國著想的義士?



小碩同學ovo:

今天的于謙祠在西湖邊不遠處,有幸去過一次,去的人很少,遠遠比不上旁邊的西湖。但是能夠去的人都是有一顆赤子之心,中國歷史,至少教會了人們什麼叫做浩然之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