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什麼?

亞韓


沒有工業支持,農業很難有良性循環。農業需要持續投資。作為農產品的生產者,農民被限制在行業的最低端,做一些既費力又無利可圖的事情。農民投資農業的能力和熱情將受到嚴重影響,甚至他們會選擇離開農業。因此,沒有產業支持,農業就難以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沒有工業支持,農民就不能留住人才。農民不能僅僅依靠一戶承包的幾畝土地和農產品生產致富,也不可能致富。沒有工業支持,農民將沒有更多的方法來增加就業和收入,並且將不可避免地選擇離開農村。農村空心化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

沒有農村的工業支持,人們就無法聚集。當地人不能留下來,大批離開(399000人)出去工作。對外界沒有吸引力。外來者和城市居民不會進來。沒有人,沒有人氣的農村越來越蕭條,這是不可避免的。



茶農小鄧


“三農”是指農業,農村,農民。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發展農業,農民和農村的經經濟,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要繼續推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的新型城鄉發展策略,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經濟支持。

第二,要推進可持續發展策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一條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三,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為解決三農提供知識保障。

第四,要進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將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轉移到三農問題上來,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民政結合,共同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是提出解決三農問題的,今年黨中央把農業部改成農業農村部,充分說明,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夯實上,都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作為一個農村創業者,我認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抓手在於:

1.興產業 只有產業興旺,提高就業率,保證人民群眾有收入,才能提高農民的福祉。

2.解決看病難 入學難 很多貧困戶以及普通人民群眾家庭,本來不算很貧窮,結果一場大病,徹底一貧如洗,省城大型醫院,更是進不起。入學難,難在不看分數和綜合素質上,難在看關係,看金額上。我們縣城有個重點高中辦了個初中部,多少家長頭破血流,託關係,拿人民幣,就這還得看關係硬不。

3.扶持農民創業,加大職業農民的培育 農民,以土地為基本生存依據,千百年來,刀耕火種,不曾改變,可是新時代的環境,已經不適合散戶發展,更不適合那些只有傳統技能的農民朋友埋頭苦幹,新時代,新農人,新技能,才能把第一產業做法做強。

4.培育真正能帶動村級經濟發展的涉農經營主體 希望各地主管農業的部門,能切實走入基層深入瞭解,把真正能帶動村級經濟發展的涉農企業扶持壯大,不要被那些做項目,套補貼的空殼子矇蔽



朕是賣瓜的


“三農”是指農業,農村,農民。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發展農業,農民和農村的經經濟,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要繼續推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的新型城鄉發展策略,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經濟支持。

第二,要推進可持續發展策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一條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三,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為解決三農提供知識保障。

第四,要進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將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轉移到三農問題上來,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民政結合,共同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是提出解決三農問題的,今年黨中央把農業部改成農業農村部,充分說明,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夯實上,都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作為一個農村創業者,我認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抓手在於:

1.興產業 只有產業興旺,提高就業率,保證人民群眾有收入,才能提高農民的福祉。

2.解決看病難 入學難 很多貧困戶以及普通人民群眾家庭,本來不算很貧窮,結果一場大病,徹底一貧如洗,省城大型醫院,更是進不起。入學難,難在不看分數和綜合素質上,難在看關係,看金額上。我們縣城有個重點高中辦了個初中部,多少家長頭破血流,託關係,拿人民幣,就這還得看關係硬不。

3.扶持農民創業,加大職業農民的培育 農民,以土地為基本生存依據,千百年來,刀耕火種,不曾改變,可是新時代的環境,已經不適合散戶發展,更不適合那些只有傳統技能的農民朋友埋頭苦幹,新時代,新農人,新技能,才能把第一產業做法做強。

4.培育真正能帶動村級經濟發展的涉農經營主體 希望各地主管農業的部門,能切實走入基層深入瞭解,把真正能帶動村級經濟發展的涉農企業扶持壯大,不要被那些做項目,套補貼的空殼子矇蔽



正在減肥的老顧


“三農”是指農業,農村,農民。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發展農業,農民和農村的經經濟,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要繼續推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的新型城鄉發展策略,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經濟支持。

第二,要推進可持續發展策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一條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三,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為解決三農提供知識保障。

第四,要進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將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轉移到三農問題上來,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民政結合,共同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是提出解決三農問題的,今年黨中央把農業部改成農業農村部,充分說明,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夯實上,都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作為一個農村創業者,我認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抓手在於:

1.興產業 只有產業興旺,提高就業率,保證人民群眾有收入,才能提高農民的福祉。

2.解決看病難 入學難 很多貧困戶以及普通人民群眾家庭,本來不算很貧窮,結果一場大病,徹底一貧如洗,省城大型醫院,更是進不起。入學難,難在不看分數和綜合素質上,難在看關係,看金額上。我們縣城有個重點高中辦了個初中部,多少家長頭破血流,託關係,拿人民幣,就這還得看關係硬不。

3.扶持農民創業,加大職業農民的培育 農民,以土地為基本生存依據,千百年來,刀耕火種,不曾改變,可是新時代的環境,已經不適合散戶發展,更不適合那些只有傳統技能的農民朋友埋頭苦幹,新時代,新農人,新技能,才能把第一產業做法做強。

4.培育真正能帶動村級經濟發展的涉農經營主體 希望各地主管農業的部門,能切實走入基層深入瞭解,把真正能帶動村級經濟發展的涉農企業扶持壯大,不要被那些做項目,套補貼的空殼子矇蔽



請對我好點


“三農”是指農業,農村,農民。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發展農業,農民和農村的經經濟,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要繼續推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的新型城鄉發展策略,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經濟支持。

第二,要推進可持續發展策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一條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三,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為解決三農提供知識保障。

第四,要進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將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轉移到三農問題上來,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民政結合,共同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是提出解決三農問題的,今年黨中央把農業部改成農業農村部,充分說明,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夯實上,都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作為一個農村創業者,我認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抓手在於:

1.興產業 只有產業興旺,提高就業率,保證人民群眾有收入,才能提高農民的福祉。

2.解決看病難 入學難 很多貧困戶以及普通人民群眾家庭,本來不算很貧窮,結果一場大病,徹底一貧如洗,省城大型醫院,更是進不起。入學難,難在不看分數和綜合素質上,難在看關係,看金額上。我們縣城有個重點高中辦了個初中部,多少家長頭破血流,託關係,拿人民幣,就這還得看關係硬不。

3.扶持農民創業,加大職業農民的培育 農民,以土地為基本生存依據,千百年來,刀耕火種,不曾改變,可是新時代的環境,已經不適合散戶發展,更不適合那些只有傳統技能的農民朋友埋頭苦幹,新時代,新農人,新技能,才能把第一產業做法做強。

4.培育真正能帶動村級經濟發展的涉農經營主體 希望各地主管農業的部門,能切實走入基層深入瞭解,把真正能帶動村級經濟發展的涉農企業扶持壯大,不要被那些做項目,套補貼的空殼子矇蔽



懷鄉小胖


“三農”是指農業,農村,農民。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發展農業,農民和農村的經經濟,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要繼續推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的新型城鄉發展策略,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經濟支持。

第二,要推進可持續發展策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一條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第三,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為解決三農提供知識保障。

第四,要進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將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轉移到三農問題上來,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民政結合,共同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是提出解決三農問題的,今年黨中央把農業部改成農業農村部,充分說明,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夯實上,都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作為一個農村創業者,我認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抓手在於:

1.興產業 只有產業興旺,提高就業率,保證人民群眾有收入,才能提高農民的福祉。

2.解決看病難 入學難 很多貧困戶以及普通人民群眾家庭,本來不算很貧窮,結果一場大病,徹底一貧如洗,省城大型醫院,更是進不起。入學難,難在不看分數和綜合素質上,難在看關係,看金額上。我們縣城有個重點高中辦了個初中部,多少家長頭破血流,託關係,拿人民幣,就這還得看關係硬不。

3.扶持農民創業,加大職業農民的培育 農民,以土地為基本生存依據,千百年來,刀耕火種,不曾改變,可是新時代的環境,已經不適合散戶發展,更不適合那些只有傳統技能的農民朋友埋頭苦幹,新時代,新農人,新技能,才能把第一產業做法做強。

4.培育真正能帶動村級經濟發展的涉農經營主體 希望各地主管農業的部門,能切實走入基層深入瞭解,把真正能帶動村級經濟發展的涉農企業扶持壯大,不要被那些做項目,套補貼的空殼子矇蔽


農村大賓


豐收節談談歐美國家的“三農”政策

2018年,中國政府決定將每年的秋分定位“中國農民豐收節”,第一屆豐收節是2018年9月23日。2019年豐收節是9月23日。下面我們看看歐美國家的農業政策是怎樣的,他們的某些做法也許對我們有借鑑作用。

農業是世界多數國家優先保護的產業,政府拿出大量資金投入農業,其中大部分是以直接補貼的方式進入農民腰包。

歐盟每個農戶平均每年獲得政府補貼超過15萬元人民幣,歐盟和美國農民收入的40%來自政府補貼;韓國、冰島、日本、挪威、瑞士等國的補貼更高,農民收入中有60%來自政府補貼。

通過補貼,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農民收入與城市居民保持在同一水平,實現了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創建了和諧社會。

美國:2010年,美國政府農業補貼總金額為152億美元,農民收入的47%來自政府補貼,補貼使農民收入增幅高於城鎮居民。

美國聯邦政府對農業的補貼由來已久。1922年、1929年和1933年分別頒佈了《穀物交易法案》、《農產品購銷法案》和《農業調整法案》,這幾個法案對美國農業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使美國這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其農業同時也在世界範圍內長期處於霸主地位,農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20世紀30年代,美國25%的人口居住在全國600萬家農場。到1997年,美國全國的農場數降為15.7萬家,全國只有2%的人口居住在農場。從數據可以看出,在農業保護政策下,美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突飛猛進。

美國聯邦政府有個“農民收入穩定基金”,補貼農民因物價和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的損失。美國每年拿出大約200億美元直接補貼農戶,從1996年開始,美國農民家庭戶的收入增幅明顯高於城鎮居民戶。2000年,美國農民總收入547億美元,其中257億美元來自聯邦政府的直接補貼,補貼額佔收入的47%。

根據美國農業部公佈的最新統計數據,2010年,美國聯邦政府農業補貼總金額為152億美元,最大的20個農業補貼項目總金額為136億美元,其中玉米補貼為35.2億美元,病蟲害補貼為25.3億美元,農產品儲備補貼為18.2億美元,小麥補貼為17.4億美元,大豆補貼為15.6億美元,棉花補貼為8.4億美元,大米補貼為4.1億美元,高粱補貼為2.5億美元,家畜補貼為2.3億美元,菸草補貼為1.9億美元,溼地保留補貼為1.4億美元,花生補貼為8764萬美元,大麥補貼為8758萬美元,奶牛補貼為7414萬美元,向日葵補貼為6201萬美元,油菜補貼為3129萬美元,燕麥補貼為662萬美元,羊毛補貼為627萬美元,亞麻補貼為492萬美元,植樹補貼為334萬美元。

讀者看看這些補貼項目就知道,為什麼美國的農產品不遠萬里運到中國,還比我們中國農民自己產的便宜。

2012年2月15日,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到艾奧瓦州參觀,隨行的中國貿易代表團在艾奧瓦州同美方簽署了一項862萬噸的大豆進口協議,總價值達43億美元。艾奧瓦州大豆協會負責人柯克·利茲說,這個中國貿易代表團將會簽署更多的採購協議,屆時總採購量或超過1200萬噸。

美國大豆一公斤還不到0.5美元,約合人民幣3.15元,而中國近期大豆批發價為每公斤4元左右。

除了對農民直接補貼外,美國還有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每年確定農產品的最低保護價,如果市場價格低於保護價,政府就把差價直接補貼給農民。

根據《2002年農業法案》,農民每銷售一蒲式耳的小麥,獲得補貼52美分,2002~2003年小麥的最低保護價為每蒲式耳3.86美元,2004~2007年最低保價為每蒲式耳3.92美元。如果2007年小麥的市場價格是每蒲式耳3.50美元,政府先補貼差價42美分到最低保護價,然後再補貼52美分,即每銷售一蒲式耳小麥獲得補貼94美分。

根據《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美國聯邦政府鼓勵用玉米做原料生產乙醇,替代汽油。聯邦政府撥鉅款補貼玉米生產農戶和玉米乙醇生產企業,每年用於玉米乙醇的補貼在55億美元到73億美元之間。聯邦政府的玉米乙醇補貼計劃執行到2011年12月31日。

在美國,除了聯邦政府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外,各州和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農業補貼計劃。美國聯邦政府還有農業基礎項目投資,如政府為農戶的奶牛場出資修建沼氣發電站,供他們用牛糞生產沼氣發電,發的電除了滿足農場的自身需求外,多餘的則輸送到電網,為農民增收。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由於美國政府財政吃緊,奧巴馬政府決定削減農業補貼,比較富裕的農場主在未來幾年得到的農業補貼會減少。聯邦政府2010年的農業補貼等各項開支為270億美元,2011年為233億美元,2012年的財政預算則為238億美元。

歐盟:法國農戶種植一公頃農田每年補貼400歐元;歐盟為鼓勵年輕人務農,對新進入農業生產的40歲以下的人,最初5年的補貼額增加25%。

在歐盟27個國家中,有56%的人生活在農村地區,農村佔國土面積的91%,農業產出值佔GDP的1.6%(2005年數據)。

歐盟只有5.4%的人從事農業勞動,農業人口每年遞減2%。為了保護脆弱的農業,歐盟把農業及農村發展視為各項政策的重中之重。歐盟的農業補貼是強制性的,要求成員國必須建立自己的農業補貼計劃,並把此作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歐盟的農業補貼法律依據是1992年頒佈的《基本農業政策》,該政策主要內容就是對農民直接補貼,該項開支佔歐盟預算總額的48%,1984年曾達到71%,2006年為498億歐元。

《基本農業政策》源於《羅馬條約》(1957年3月35日在意大利羅馬簽署),該條約規定,通過技術進步和生產要素的合理利用提高農業生產力,確保農村居民到達公認的生活水平,穩定農產品市場,保障農產品供給,為消費者提供價格合理的高品質食品。

2010年,歐盟農業發展項目支出570億歐元,其中390億歐元是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在各種補貼項目中,糧食產品補貼佔41%,養牛補貼佔18%,農村基礎建設投入佔12%,食用油佔5.4%,乳品補貼佔4.6%,水果蔬菜補貼佔3.6%,養羊補貼佔3.4%,糖業補貼佔2.9%,其他補貼佔9.1%。

從2005年開始,歐盟部分國家採取了單一補貼方式,即按照農田面積或農業戶給予一攬子補貼。

2008年英國為單一補貼支付了37億英鎊,佔直接補貼總額的五分之四。英國農民收入的大部分來自政府補貼,很多農民說,如果沒有補貼,種田會賠本,根本沒人想種田,食品價格恐怕要比現在高出很多。

歐盟農業補貼的標準和具體實施,由各國制定和執行。英國政府專門設立農業補貼局負責實施農業發展計劃。有的國家農民可在互聯網上申請補貼,非常便捷。

歐盟農業補貼資金除了歐盟撥付外(來自各國的攤派基金),各國政府和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補貼項目。

2005年,英國英格蘭每耕種一公頃農田補貼230英鎊。法國是歐盟農業補貼最多的國家之一,法國2004年的補貼標準是:每公頃農田每年補貼400歐元,每養一頭牛每年補貼300歐元,另外還有很多其他補貼項目。

除了資金補貼外,歐盟還頒佈了多項農業保護政策,對進口自己能夠生產的農產品除了配額限制外,還徵收高額關稅,確保其價格高於本地農產品價格,使本地農產品更具競爭力,以此保護本國農業。歐盟農產品進口關稅稅率平均為30%,關稅稅率超過100%的農產品高達141種。

歐盟還對出口農產品給予價格補貼,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目前,歐盟出口補貼額在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中是最多的。

和美國一樣,歐盟也有農產品價格干預機制,每年制定各種農產品的最低保護價,如果市場價格低於保護價,政府就大量收購農產品儲存或出口,促使價格儘快回升到保護價格以上。

2007年,歐盟建立了“歐洲農業保證基金”和“歐洲農村與農業發展基金”,並決定修改《基本農業政策》。針對《基本農業政策》的改革,歐盟邀請各界人士參與,並積極吸納民眾的意見。按照立法程序,新的《基本農業政策》預計從2014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

為了防止農民的貧富分化,歐盟還採取了補貼封頂措施,每個農戶的最高補貼額為每年30萬歐元,防止“大地主”獲得數額過大的補貼,對小農戶造成不公。

在普通補貼的基礎上,歐盟對小農場主每年另加500歐元到1000歐元的補貼。例如,一公頃農田補貼400歐元,一個農戶如果有2000公頃,過去能獲得80萬歐元的補貼,另一農戶如果只有10公頃,則只能獲得4000歐元的補貼,兩個農戶的補貼差額高達78.6萬歐元。現在實行補貼封頂,再加上1000歐元的小農戶補貼,這樣,兩個農戶的補貼差額則只有29.5萬歐元。

歐盟還推出了鼓勵年輕人務農計劃,對新進入農業生產的40歲以下的人,最初5年的補貼額增加25%。

受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歐盟的農業補貼預算有所削減,預計到2013年削減為預算總額的33%。

中國:2011年的農業投入約為4589億元,中國農村從業人員5.6億,人均獲得的政府投入僅812元。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經濟發展政策一直是“抽農補工”,政府對農民不但沒有任何補貼,反而徵收名目繁多的稅費,直到2006年才廢止了1958年通過的農業稅條例。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對農村的投入僅佔財政支出的2%~3%,本世紀前十年增長到8%~9%,這個數字不但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甚至連巴基斯坦、泰國、印度等人均GDP遠遠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家都不如,他們的農業投入約佔財政支出的15%。

中國政府2011年的農業投入約為4589億元,中國農村從業人員56511萬人,人均獲得的政府投入僅812元。同年,美國農業人口為600萬人,佔總人口的1.9%,每個農民獲得的政府補貼為3883美元,是中國的30倍。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進口了221.7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其中進口大豆2060萬噸,預計今年從美國進口大豆5550萬噸,而未來十年大豆進口量將較此數值增長62%,達到9000萬噸。

中國有42%的人從事農業,而美國僅有1.9%的人口從事農業,我們卻每年大量從美國進口農產品。事實證明,中國的農業發展滯後,我們對農業投入嚴重不足。

中國未來最危險的產業就是農業。如果政府不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對農戶的直接補貼,我們就無法抗拒外國農產品的湧入,最後中國的農業就會被淘汰,導致耕地荒蕪,農民失業。如果14億人的吃飯問題依賴外國,那我們這個民族就會面臨生存危機,國家安全與穩定必將受到嚴重威脅。


鐵塔-劉植榮


我們首先要了解清楚的是三農是指農業、農村、農民。如何做好三農?一定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點:統一戰略部署。國家農業部農村幹部這些機構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水利工程,交通工程,還有就是機械自動化工程。農民要做的就是把產品保質保量的做好。

只有水利完善、交通便利、機械化也就是科技普及程度高。農民種植的效率和質量才會高。這樣,農民種植出的出來的農特產品性價比就高。

第二點:銷售渠道:國家農業部、各地政府、村委、村幹部要做的就是把三農產品有一個良好的銷售渠道,銷售通路要打通。從頂層上國家戰略上要對三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做一些戰略性的規劃。大的電商平臺,比如京東、淘寶、天貓要三農產品進行政策傾斜。尤其是流量扶持。這點做得比較好的就是今日頭條的是三農扶貧達人的培訓+三農的流量支持。

第三點:自強不息:天助自助者,只有自己強大了,只有自己想辦法。一定會把三農做好,我們農民自己要圖強,多學科學技術提高產量,提高農產品的性價比,找到更多的銷售渠道,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夠立於不敗之地。我們三農才有出路。





黃蘭幀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什麼?我記的曾經回答過類似問題。今天很高興再來回答此問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八億多農民。就目前來看處於弱勢,國家也十分重視三農的投入與發展。實施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與措施,儘快使我們農民富起來。真對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本人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加大投入提高農民的收入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國家在財政許可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投入與建設,改變三農的弱勢局面,縮小城鄉差別。

(1)農業:加快現代化的進程,增加基礎建設的配套與投入。土地儘快向集約化、規模化、科技化、特色化邁進。使應機械化操作,降低生產成本來增加農民收入。土地承包,土地流轉,土地退耕,合作社等形式全面展開。讓土地出現新的生機,使農業翻身。

加大對農業種植的補貼力度。如小麥來說,從現在的每畝補貼1百多元,提高到每畝補貼3一4百元。達到小農場的補貼價格,增加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也變相的提高了糧食價格。農民收入會大大提高。解決種糧不掙錢的問題。

(2)農村: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與投入,向城鎮化、集約化建設。把那些邊緣、貧困落後、零散、交通、文化衛生不便的村莊使行集中改建。使農民有一個好的居住環境。

(3)農民:目前,除了少數經濟發達地區,大部分農民的收入還是比較低的。種地掙不了幾個錢。有很多地區是靠打工養家過日子。國家在加大農產品補貼的同時,解決好農產品的產供銷服務。使農產品有一個好的收益,減少農產品滯銷現象。鼓勵農民回家創業,發展當地經濟,真正成為一個職業化農民。同時建立建全農民養老退休機制,做到老有所養,生活無憂,安享晚年。

《二》實施人才戰略,建設一個強有力領導班子

俗話說:火車跑的快,全憑車頭帶。在黨的領導下,對農村實施人才下鄉,有了人才就有了發展當地經濟的動力。才能帶領農民根據當地的實際現狀,開展,旅遊業、特色種植業,養殖業、養老服務業,與其他第三產業。帶動當地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國家把有文化有知識的大學生放到農村來,按照國家公務員的待遇來處理,我相信會有很多有志青年願意到農村來創業的。為三農的振興貢獻青春的。

《三》放寬土地政策,簡化審批手續,土地更大利用化

土地完成承包責任制延期三十年後,又迎來土地流轉,轉讓承包,退耕、合作社化等形式。向規模化、特色化、機械化發展。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好措施。由於農產品價格的低迷,造成了遺棄土地,荒蕪土地現象嚴重。通過這種方式,轉包、入股、退耕、增加農民的收入。剩餘時間可外出打工掙錢,不再掛念家中的地。

在農村種地的大部分為老年人,種好地是十分困難的。還有一部分人,自已的孩子已在城市安家就業,這樣的老年人,種地實有困難,把土地退耕是個好辦法,他們也願意接受。拿到退耕費可說享受晚年了。退出的耕地由有能力的人使行規模化種植,創造土地更大利用化。不論那種方式,土地政策放寬一些,減少一些審批手續,把土地推向市場化。讓城市裡有能力有財力的人來農村創業,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利用城市經濟拉動農村經濟。給農民帶來優越的收益。使農民儘快步入小康生活。

以上為個人看法,有不同觀點請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Xyz薛玉重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什麼?我記的曾經回答過類似問題。今天很高興再來回答此問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八億多農民。就目前來看處於弱勢,國家也十分重視三農的投入與發展。實施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與措施,儘快使我們農民富起來。真對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本人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加大投入提高農民的收入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國家在財政許可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投入與建設,改變三農的弱勢局面,縮小城鄉差別。

(1)農業:加快現代化的進程,增加基礎建設的配套與投入。土地儘快向集約化、規模化、科技化、特色化邁進。使應機械化操作,降低生產成本來增加農民收入。土地承包,土地流轉,土地退耕,合作社等形式全面展開。讓土地出現新的生機,使農業翻身。

加大對農業種植的補貼力度。如小麥來說,從現在的每畝補貼1百多元,提高到每畝補貼3一4百元。達到小農場的補貼價格,增加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也變相的提高了糧食價格。農民收入會大大提高。解決種糧不掙錢的問題。

(2)農村: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與投入,向城鎮化、集約化建設。把那些邊緣、貧困落後、零散、交通、文化衛生不便的村莊使行集中改建。使農民有一個好的居住環境。

(3)農民:目前,除了少數經濟發達地區,大部分農民的收入還是比較低的。種地掙不了幾個錢。有很多地區是靠打工養家過日子。國家在加大農產品補貼的同時,解決好農產品的產供銷服務。使農產品有一個好的收益,減少農產品滯銷現象。鼓勵農民回家創業,發展當地經濟,真正成為一個職業化農民。同時建立建全農民養老退休機制,做到老有所養,生活無憂,安享晚年。

《二》實施人才戰略,建設一個強有力領導班子

俗話說:火車跑的快,全憑車頭帶。在黨的領導下,對農村實施人才下鄉,有了人才就有了發展當地經濟的動力。才能帶領農民根據當地的實際現狀,開展,旅遊業、特色種植業,養殖業、養老服務業,與其他第三產業。帶動當地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國家把有文化有知識的大學生放到農村來,按照國家公務員的待遇來處理,我相信會有很多有志青年願意到農村來創業的。為三農的振興貢獻青春的。

《三》放寬土地政策,簡化審批手續,土地更大利用化

土地完成承包責任制延期三十年後,又迎來土地流轉,轉讓承包,退耕、合作社化等形式。向規模化、特色化、機械化發展。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好措施。由於農產品價格的低迷,造成了遺棄土地,荒蕪土地現象嚴重。通過這種方式,轉包、入股、退耕、增加農民的收入。剩餘時間可外出打工掙錢,不再掛念家中的地。

在農村種地的大部分為老年人,種好地是十分困難的。還有一部分人,自已的孩子已在城市安家就業,這樣的老年人,種地實有困難,把土地退耕是個好辦法,他們也願意接受。拿到退耕費可說享受晚年了。退出的耕地由有能力的人使行規模化種植,創造土地更大利用化。不論那種方式,土地政策放寬一些,減少一些審批手續,把土地推向市場化。讓城市裡有能力有財力的人來農村創業,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利用城市經濟拉動農村經濟。給農民帶來優越的收益。使農民儘快步入小康生活。

以上為個人看法,有不同觀點請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最美的不是下雪天,而是我和你一起白的頭!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