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都不會怎麼教孩子?數學渣的家長,這麼陪孩子寫作業效果好

一個媽媽說她從小就偏科嚴重,數學很渣。現在孩子上了小學,最近她感到壓力很大。因為有時候給孩子講題時,自己都能把自己繞進去。

雖然有時候孩子聽不懂自己也會發脾氣,但心裡真的很難受。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她怕自己的數學能力影響到孩子,而且眼下陪好孩子寫作業也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自己都不會怎麼教孩子?數學渣的家長,這麼陪孩子寫作業效果好

01 會與不會都不能幫

當孩子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時,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呢?這還真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最近在讀一本非常不錯的書《媽媽教的數學》,由知名數學教師,被稱為“中國奧數第一人”的孫路弘所作,書中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很有啟發性。

大家輔導孩子做作業,當然希望孩子見招拆招,把課堂的知識100%吃透。一旦碰到孩子做錯題,難免心情沮喪,如果再碰到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那心情肯定就更復雜了。

一般來說,當家長看到孩子有不會做的題時,大概率會出現兩種反應:一種是一看這題自己會做,心裡多少踏實點,然後研究研究,做出來後再教孩子;

另一種是看到題後發現自己也不會,這時就比較糾結了。怎麼跟孩子說呢?

直說吧,擔心孩子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原來我媽也不會做啊,看來我不會也正常!”

這不就失去鬥志了嗎?

不說吧,還真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總不能傻坐著一言不發吧。

這確實是個兩難的處境。不過,無論是自己會就趕緊給孩子講,還是自己不會卻不敢承認,都不對。

自己都不會怎麼教孩子?數學渣的家長,這麼陪孩子寫作業效果好

先說第1種情況,自己會就給孩子講。

這麼幹會產生3個不好的後果:

第1個是家長容易用孩子沒學過的知識進行指導,讓孩子越聽越亂、越聽越糊塗。

我有個搞設計的博士校友,總是試圖教3年級的孩子用方程去解雞兔同籠問題。他覺得遲早要學習方程,還不如早點教給孩子來的省事。

後來期末,他兒子的數學成績在全班倒數,他才開始反思自己的做法。

能這麼做的一般都是自己數學還不錯的父母。不過這麼做可並不可取。

小數數學不是高考,成王敗寇,只要能得出正確結果就行。小學數學是打基礎的階段,學習的關鍵在於訓練孩子對數學的感覺,訓練孩子靈活的數學思維。

用孩子沒學過的知識去指導他,不但孩子聽不懂,還影響了孩子打基礎的節奏。

自己都不會怎麼教孩子?數學渣的家長,這麼陪孩子寫作業效果好

第2個不利影響是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的心理。

數學思維是靈活的,每個人解題的思路都不盡相同。就拿最簡單的加法來說,計算6+5等於多少?有些孩子會從6數起,一直數到11;有些孩子會分解成5+5,然後再加1。雖然結果相同,思維過程卻是不同的。

如果家長先做出來,再教孩子,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思考的過程,長此以往也就懶得思考了,最終形成對家長的依賴心理。

第3個不利影響是剝奪了孩子的快樂和自信。

孩子天生都是好奇的,如果遇到從來沒有見過的題目,最初的感覺肯定是感到新鮮,有一種探求的渴望在裡面。如果能夠最終憑藉自己的思考做出來,會得到極大的滿足和成就感。

而靠別人講解明白的題目就沒有這種感覺。一個是內驅力,一個是外壓力。

直接講給孩子聽,雖然看起來快捷高效,其實是剝奪了他探索的快樂,而且長此以往,還會讓孩子面對難題缺乏自信。

因此,即便是家長會做這些數學題,也不建議大家做完再跟孩子講。

自己都不會怎麼教孩子?數學渣的家長,這麼陪孩子寫作業效果好

再來說第2種情況,如果自己也不會該不該承認呢?

這時,很多家長都會感到尷尬,不好意思承認。

其實,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家長遲早有不會做的那一天。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是自己學歷低,或者是自己數學不好的原因。我身邊的博士、碩士很多,一點不誇張,他們同樣力不從心。

一方面是因為考試的試題太專業化,需要很多有針對性的技巧;另一方面前面也說過了,成人總習慣用孩子沒有學過的知識來解題,這在給孩子講解時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所以,該承認承認,作業又不是留給家長的,幹嗎非得會才行呢?

大家之所以覺得自己必須會,是因為陷入了一個思維誤區,沒有想清楚家長在輔導作業時真正的定位是什麼。

自己都不會怎麼教孩子?數學渣的家長,這麼陪孩子寫作業效果好

02 家長負責啟發不負責解答

孫路弘認為,在輔導孩子時,我們應該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啟發者。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幫孩子做出具體的題目,而是培養出他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

想要達成這個目的,方法當然不是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而應該研究孩子獨立解題的障礙在哪裡,再有針對性地去引導。

在《媽媽教的數學》中,孫路弘總結出了孩子不會做題的3條原因:

1.孩子看不懂題目中較多的詞彙。


2.孩子看不懂題目的目的。


3.孩子看不懂題目已經說明的情況。

比如這道題:

圖書的頁碼都是從1開始,然後按照2、3、4的順序排列下去。如果有一本書的頁碼用了258個數字,那這本書最後一頁的頁碼數字是幾?

這道題很多孩子都會卡住,不明白用掉了258個數字是什麼意思?

假如家長這時能給他舉個例子,比如解釋一下第45頁就是用掉了2個數字,那孩子很快就能明白題意說的是什麼了。

大家發現沒,這3條原因,其實都是理解題意發生了問題。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就可以從這裡下手,去幫助孩子去理解難懂的詞彙,理解題意。也就是說,父母能夠對孩子進行輔導,並不是因為我們會做題,而是因為我們比他們更能夠理解題目。

至於解題所需的知識,正是孩子應該在課堂上掌握的。通過不斷與孩子交談,促使孩子去回憶,去尋找蛛絲馬跡,這樣不論你會不會,最後孩子總能得到提高。

長遠地看,能夠領悟理解一個事物的方法,並知道如何去尋找線索,也是人生中的一項重要技能,這才是父母應該教會孩子的方法,也是數學這門學科更重要的意義。

自己都不會怎麼教孩子?數學渣的家長,這麼陪孩子寫作業效果好

03 善用“自述法”解題

估計說到這裡,很多朋友還是會對自己不會,卻得去啟發孩子沒有自信。如果自己都不會,那該跟孩子說什麼呢?

下面就給大家推薦一個具體的實操步驟,按步執行即可。

這個方法叫做“自述法”。自述是自己說出來,自述法就是鼓勵孩子自己將題目的意思講出來。

家長要做的只是不停與孩子交流和討論,不斷提供討論的內容,甚至可以鼓勵孩子將自己的思路寫下來。

自述有兩個好處,在表達的過程中,孩子可以通過語言來梳理自己的思路,讓本來模糊甚至迷糊的大腦變得清晰起來;

另一個好處是,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自述找到障礙所在,這就為不會做題的孩子找到了一個學習的機會。

自己都不會怎麼教孩子?數學渣的家長,這麼陪孩子寫作業效果好

具體來說,可以按照下面這5個步驟來操作:

第1步,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將題目講出來。

目前中國的教輔圖書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只用數學語言和形式來表達問題,卻忽視了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把問題講明白。

剛才舉的例子大家應該都能有所感受,明明很簡單的事情,用書面語表達就會讓人琢磨不透。

孩子其實不是不會思考,而是不習慣用數學的語言來思考。

想要建立這種習慣,就得讓孩子大膽講出來,哪怕講的不通順,不流暢,只要能把書面的數學語言轉化成口語,就能在大腦中完成對題意的理解。

第2步,家長用心傾聽,不做過多打擾,點頭就行。

在這步大家一定要提醒自己,家長的作用是幫助孩子理清楚題目的含義,弄清楚題目的目的,啟發孩子尋找線索。

所以要耐住性子,認真傾聽孩子的思考過程。如果你會,不要孩子的思路一跑偏就立刻糾正;如果你不會,就和孩子一起去思考。

第3步,沒聽懂的地方,向孩子提問,希望他儘量能夠回答。

有時候孩子會機械地重複題目的話,這就說明他並沒有真正理解題目的含義,家長此時需要提醒孩子,進一步追問,迫使孩子努力去思考。

第4步,不斷重複孩子說過的內容,並漸漸組織成一段話,把題目說清楚。

通過重複,幫助孩子最終將題目的含義和目的完全用口語或文字、圖示清晰地表達出來。

第5步,對於孩子不理解的地方,用實例演示輔助啟發。

還拿頁碼那道題來說,如果孩子說來說去還是理解不了,就拿一本書來讓他翻一翻,通過直觀的例子讓孩子感受到題目的意思。

自己都不會怎麼教孩子?數學渣的家長,這麼陪孩子寫作業效果好

04 總結

小學階段,孩子最需要掌握的是規則的運用,最需要啟發的是對規律的認識,最容易卡住的地方是題意理解。

因此,輔導孩子不是幫他們直接做出來,而是啟發他們理解題意。父母做不出來題目很正常,努力去協助孩子理解題目,耐心去鼓勵孩子自己鑽研,這些才是我們該要求自己做的事情。


關於我:​省心理諮詢師協會親子教育研究會成員,用通俗語言普及育兒知識,定期介紹好書。歡迎關注,一起和孩子成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