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為什麼沒能幫助漢廷擊敗董卓?

引言

在東漢末年的時候,中央政府飽受宦官的侵擾,這讓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政府的控制變得十分微弱。在這個時候又爆發了規模空前的黃巾起義,給了東漢政府致命一擊,此後中國也進入了分裂的亂世。在那個時代,無論是之前的漢室宗親,還是農民義軍領袖都紛紛成為了割據勢力的首領,原先就擁有兵權的東漢將領們更是成為了諸侯之中最有勢力的一批。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為什麼沒能幫助漢廷擊敗董卓?

東漢戰戈

而在消滅黃巾軍的戰鬥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東漢名將皇甫嵩卻沒有成為這些人中的一員,雖然他手握重兵,而且威名赫赫,但是他對於東漢政府卻是忠心耿耿,始終沒有想過自立。不過他的這個想法也間接給東漢政府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比如他和董卓是當時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東漢軍事集團領袖,但是其的不作為讓董卓擅權,自己還險些命喪其手。董卓的暴政給當時的百姓帶來的深重的災難,所以說有的時候,在審時度勢後的適當變通是必須的,一味地愚忠反而會適得其反,皇甫嵩的經歷就是最好的例證。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為什麼沒能幫助漢廷擊敗董卓?

東漢名將皇甫嵩



東漢名將臨危受命,剿滅黃巾當記首功

皇甫嵩是安定人士,出生在將門世家,其父親皇甫節乃是東漢雁門太守,而其叔父則是度遼將軍皇甫規。因此他從小便耳濡目染,深諳兵法之道,又熟習弓馬,涉獵經史,成為了當地有名的賢才。在靈帝初年,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都希望他能入朝為官,但是都被他拒絕了。直到後來靈帝對其發起徵召,他才答應入仕,成為了東漢的北地太守。

此後不久,席捲全國的黃巾起義爆發,在張角等人的帶領下,全國各地的信徒們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東漢的統治。當時聲勢最為龐大的起義軍有兩處,一處是自鄴城起兵的張角兄弟,還有一處則是潁川。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為什麼沒能幫助漢廷擊敗董卓?

席捲全國的黃巾起義

來勢洶洶的黃巾軍讓漢靈帝十分緊張,於是他召集多名大臣前來商議對策,而皇甫嵩也在徵召之列。他先是勸靈帝廢除黨禁,之後又主張政府拿出錢財來犒賞將士,盡出私藏之馬匹,來組織有效的反抗,漢靈帝採納了他的建議。之後其又被授予了左中郎將的官職,與朱儁一起前往討伐潁川黃巾。

朱儁先於皇甫嵩和波才交戰,不過戰事不利,波才便前來進攻皇甫嵩鎮守的長社。當時漢軍的數量遠遠小於賊軍,這讓他們士氣低落。不過皇甫嵩看到敵軍選擇在草地上紮營,便決定用火攻的方法來突圍。於是在一日夜裡,他帶領手下將官拿著乾草出城,在敵軍營地四周放火,這讓敵軍陣腳大亂,爭相逃奔。他趁機領兵追逐,取得大勝,之後他又聯合曹操,朱儁一起對黃巾軍發動進攻,再次擊敗了波才等將領,平定了潁川的黃巾軍。此事在《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

"其夕遂大風,嵩乃約敕軍士皆束苣乘城,使銳士間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陣,賊驚亂奔走。會帝遣騎都尉曹操將兵適至,嵩、操與朱儁合兵更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封嵩都鄉侯。嵩、俊乘勝進討汝南、陳國黃巾,追波才於陽翟,擊彭脫於西華,並破之。餘賊降散,三郡悉平。"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為什麼沒能幫助漢廷擊敗董卓?

盧植劇照

此時在東線戰場的盧植等人在與張角的作戰中並沒有取得勝利,因此皇甫嵩領命前往接替他們。當時張角已經去世,統帥變成了其弟弟張梁。皇甫嵩與黃巾軍主力在廣宗展開了激戰,雙方僵持不下,漢軍並沒有佔到便宜。

在戰後第二天,皇甫嵩高掛免戰牌,閉營整頓,這讓張梁放鬆了警惕。當天晚上他就率兵對敵軍的大本營發動了突然襲擊,張梁措手不及,被殺得大敗,其本人也在戰鬥中被殺死。黃巾軍見主帥已死,軍心大亂,便連夜奔逃。而漢軍緊追不捨,將他們逼到了黃河邊上。這些敗軍爭相渡河,卻大半溺死。此役過後,黃巾軍在鄴城附近的大本營被搗毀,兵力也受到了極大削弱,東漢徹底扭轉了戰爭的不利局面。

之後皇甫嵩又聯合馮翊,郭典等將官在曲陽與張氏兄弟的最後一人張寶展開了決戰。在戰鬥中張寶身亡,敵軍不戰自潰,中原地區的黃巾勢力終於被徹底瓦解。雖然後面還有很多黃巾軍小股勢力在中國境內活動,但是終究沒能形成太大的威脅。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為什麼沒能幫助漢廷擊敗董卓?

皇甫嵩被封冀州牧

此役過後,皇甫嵩因功被封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成為了東漢重臣。從平定黃巾軍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有著出色的軍事能力,無論是在戰略的制定還是戰術的應用上都堪稱優秀。而他出色的戰績也讓他成為了當時最有威望的軍事將領,加上其又被封為州牧,有了自己的領地和軍事力量,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夠成為東漢末年唯一能夠限制董卓的人的原因。

冀州牧施行仁政,閻忠慫恿忠臣叛變

前面提到,在平定了黃巾軍之後,皇甫嵩便被派到冀州,擔任了冀州州牧的職位。冀州本是中原腹地,物阜民豐。但是黃巾起義的時候這裡也是主戰場,因此冀州百姓的生產生活受到了極大的破壞。他到達冀州後,看到冀州的現狀,便向漢靈帝請求免去冀州一年的稅賦,漢靈帝答應了他的請求,這為當地的百姓緩解了極大的壓力,這也讓其在當地受到了人們的尊敬。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為什麼沒能幫助漢廷擊敗董卓?

閻忠勸皇甫嵩擁兵自立

除此之外,皇甫嵩在任期間為官清廉,每逢有人向其行賄,他反而會賜予那些人財物,幫助他們更好地生活,自己則不領一物,這讓那些前來行賄的人感到十分羞愧,甚至有人因此自盡。他當時還能做到與士兵們同甘共苦,每餐都和士兵們一起用餐,而且他都要等到士兵吃完之後,自己再開始吃飯,因此贏得了士兵們的愛戴。

皇甫嵩在冀州的優秀表現讓他得到了軍民的普遍支持,加上冀州本來就是實力最強大的州府,這讓其麾下的官員們有了不臣的想法,閻忠就是其中之一。一日他向皇甫嵩進諫,認為現在國家衰弱,天下大亂,這都是天道有變的徵兆。而皇甫嵩作為現在實力最為強大的軍事將領,現在應該立即割據冀州,斷絕與政府的往來,然後伺機而動,奪取天下。

閻忠還知道皇甫嵩是一名忠臣,對於曾經有恩與他的漢室很難做到恩斷義絕,於是他舉了韓信的例子,認為當年韓信就是因為不忍斷絕"一餐之遇",而失去了與劉、項爭雄的機會,他希望皇甫嵩不要重蹈覆轍,痛失良機。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為什麼沒能幫助漢廷擊敗董卓?

閻忠將皇甫嵩比作大將軍韓信

不過皇甫嵩在聽到閻忠的說法之後,卻大為驚懼,認為閻忠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他認為現在朝政混亂並非皇帝的錯誤,而且百姓也沒有對東漢政府表現出太多的不滿,說天道更替言之過早。而且自己將名節看得很重,聲稱即使蒙受冤屈,也不會走上叛逆的道路。閻忠自知皇甫嵩不會採納自己的意見,便很快離開了他。皇甫嵩的回應在《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

"非常之謀,不施於有常之勢。創圖大功,豈庸才所致。黃巾細孽,敵非奏、項,新結易散,難以濟業。且人未忘主,天不祐逆。若虛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禍,孰與委忠本朝,守其臣節。雖雲多讒,不過放廢,猶有令名,死且不朽。反常之論,所不敢聞。"

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皇甫嵩對於東漢皇室的忠誠,以及其對於臣子之道的遵守。然而筆者認為也正是他這樣的特點,讓他在與董卓的對抗中處於了絕對的下風,沒能保護東漢政府免受權臣的蹂躪,所以說有的時候太過循規蹈矩,不知變通是會出現大問題的。

徵涼州結怨董卓,隻身入京失兵權

在靈帝在位期間,中國各地相繼爆發了多處農民起義,而皇甫嵩作為朝廷倚重的大將軍,經常接受平定叛亂的任務。一次他和董卓一起領命前去涼州討伐王國,其時王國圍困陳倉,董卓認為應該急速進軍,才能保護陳倉周全。但是皇甫嵩認為陳倉城堅難下,而義軍多烏合之眾,很難短期取勝,如此一來必生退心。但是如果急於進軍與賊軍交戰,他們士氣正盛,即使取勝也要承受不小的損失。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為什麼沒能幫助漢廷擊敗董卓?

東漢權臣董卓

之後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同皇甫嵩的預料,王國在久攻不下之後選擇退兵,而此時董卓與皇甫嵩的軍隊也恰好趕到。於是其下令追擊,董卓再次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兵法上有"窮寇勿追,歸眾勿迫。"的說法,此時追擊恐怕陷入險境。而他則說此時的賊軍精疲力盡,即使被追趕也無力再戰,於是派人追趕,果然取得大勝。董卓兩次判斷失誤讓他十分慚愧,但內心也開始暗暗記恨皇甫嵩。

此後不久皇甫嵩回到了冀州,而董卓則受到何進的號召入京,奪取了朝政大權。董卓深知皇甫嵩是自己的心腹大患,便下令讓其進京聽命。此時皇甫嵩的部下紛紛勸他留在冀州,因為董卓的狼子野心已經有所暴露,之後一旦天子遭制,他還可以在冀州引兵營救。但是一旦進入京城,就等於失去了兵權,那樣就回天乏術了。但是皇甫嵩認為這是漢廷的命令,自己身為臣子不奉命入京是不對的,於是他便隻身前往了京城。梁衍勸說他的話在《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

"漢室微弱,閹豎亂朝,董卓雖誅之,而不能盡忠於國,遂復寇掠京邑,廢立從意。今徵將軍,大則危禍,小則困辱。今卓在洛陽,天子來西,以將軍之眾,精兵三萬,迎接至尊,奉令討逆,發命海內,徵兵群帥,袁氏逼其東,將軍迫其西,此成禽也。"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為什麼沒能幫助漢廷擊敗董卓?

被董卓挾持的漢獻帝

在進京之後,他果然被抓了起來,雖然後來在諸多朝臣的努力下被釋放了出來,但他終究沒能回到冀州,也無法幫助漢廷奪回權力,只能眼睜睜看著洛陽被焚,天子蒙難。

筆者認為皇甫嵩重小節輕大體的做法是其犯下的最大的問題。他為了滿足自己的道德要求,接受了董卓邀請其進京的詔書,卻全然沒有聽取將領們的意見,更沒有看到這樣做的風險。本來像他這樣的邊疆重臣就肩負著勤王的任務。而他卻把臣子的道德要求看得比國家的政治要求更重,不得不說這樣的做法是有一點自私的,在成全了其忠臣美名的同時卻讓國家進入險境,這樣的做法確實是十分不正確的。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為什麼沒能幫助漢廷擊敗董卓?

董卓火燒洛陽城



結語

東漢末年的時候,所有的人都看出了東漢政府的衰弱。不過有的人積極投身於拯救漢朝,有的人則開始暗地裡積蓄實力,等待取而代之的機會。但就在這些人中,皇甫嵩卻是最為獨特的一位,他既沒有自立的野心,也沒有積極為漢廷解決問題的心思,他一心只想著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對於漢廷的興衰則不是特別掛懷,可以說他雖然是忠臣,但是在亂世中這樣的做法卻是遠遠不夠的。

當時董卓邀請其進京的時候,雖然是以漢廷的名義下的詔書,但是董卓其實已經把持了朝政,所以他是完全可以不接受這個命令的。但是他對於自己的道德要求卻迫使他作出了錯誤的決定,失去了拯救東漢王朝的機會。

皇甫嵩在某種意義上像極了我們身邊的一類人,他們從不主動承擔責任,但是會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樣的人固然是好的員工,但是在特殊的時刻,終究還是要有打破常規的勇氣和魄力,而不是死守著臣節不放,而這可能也是其和歷史頂級名將的唯一差距吧。


參考文獻

1《後漢書》

2《三國志》

3《資治通鑑》

文章內容來自清風說史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