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为什么没能帮助汉廷击败董卓?

引言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中央政府饱受宦官的侵扰,这让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变得十分微弱。在这个时候又爆发了规模空前的黄巾起义,给了东汉政府致命一击,此后中国也进入了分裂的乱世。在那个时代,无论是之前的汉室宗亲,还是农民义军领袖都纷纷成为了割据势力的首领,原先就拥有兵权的东汉将领们更是成为了诸侯之中最有势力的一批。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为什么没能帮助汉廷击败董卓?

东汉战戈

而在消灭黄巾军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东汉名将皇甫嵩却没有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虽然他手握重兵,而且威名赫赫,但是他对于东汉政府却是忠心耿耿,始终没有想过自立。不过他的这个想法也间接给东汉政府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比如他和董卓是当时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东汉军事集团领袖,但是其的不作为让董卓擅权,自己还险些命丧其手。董卓的暴政给当时的百姓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所以说有的时候,在审时度势后的适当变通是必须的,一味地愚忠反而会适得其反,皇甫嵩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为什么没能帮助汉廷击败董卓?

东汉名将皇甫嵩



东汉名将临危受命,剿灭黄巾当记首功

皇甫嵩是安定人士,出生在将门世家,其父亲皇甫节乃是东汉雁门太守,而其叔父则是度辽将军皇甫规。因此他从小便耳濡目染,深谙兵法之道,又熟习弓马,涉猎经史,成为了当地有名的贤才。在灵帝初年,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都希望他能入朝为官,但是都被他拒绝了。直到后来灵帝对其发起征召,他才答应入仕,成为了东汉的北地太守。

此后不久,席卷全国的黄巾起义爆发,在张角等人的带领下,全国各地的信徒们纷纷揭竿而起,反抗东汉的统治。当时声势最为庞大的起义军有两处,一处是自邺城起兵的张角兄弟,还有一处则是颍川。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为什么没能帮助汉廷击败董卓?

席卷全国的黄巾起义

来势汹汹的黄巾军让汉灵帝十分紧张,于是他召集多名大臣前来商议对策,而皇甫嵩也在征召之列。他先是劝灵帝废除党禁,之后又主张政府拿出钱财来犒赏将士,尽出私藏之马匹,来组织有效的反抗,汉灵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之后其又被授予了左中郎将的官职,与朱俊一起前往讨伐颍川黄巾。

朱俊先于皇甫嵩和波才交战,不过战事不利,波才便前来进攻皇甫嵩镇守的长社。当时汉军的数量远远小于贼军,这让他们士气低落。不过皇甫嵩看到敌军选择在草地上扎营,便决定用火攻的方法来突围。于是在一日夜里,他带领手下将官拿着干草出城,在敌军营地四周放火,这让敌军阵脚大乱,争相逃奔。他趁机领兵追逐,取得大胜,之后他又联合曹操,朱俊一起对黄巾军发动进攻,再次击败了波才等将领,平定了颍川的黄巾军。此事在《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

"其夕遂大风,嵩乃约敕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嵩、操与朱俊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嵩、俊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追波才于阳翟,击彭脱于西华,并破之。余贼降散,三郡悉平。"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为什么没能帮助汉廷击败董卓?

卢植剧照

此时在东线战场的卢植等人在与张角的作战中并没有取得胜利,因此皇甫嵩领命前往接替他们。当时张角已经去世,统帅变成了其弟弟张梁。皇甫嵩与黄巾军主力在广宗展开了激战,双方僵持不下,汉军并没有占到便宜。

在战后第二天,皇甫嵩高挂免战牌,闭营整顿,这让张梁放松了警惕。当天晚上他就率兵对敌军的大本营发动了突然袭击,张梁措手不及,被杀得大败,其本人也在战斗中被杀死。黄巾军见主帅已死,军心大乱,便连夜奔逃。而汉军紧追不舍,将他们逼到了黄河边上。这些败军争相渡河,却大半溺死。此役过后,黄巾军在邺城附近的大本营被捣毁,兵力也受到了极大削弱,东汉彻底扭转了战争的不利局面。

之后皇甫嵩又联合冯翊,郭典等将官在曲阳与张氏兄弟的最后一人张宝展开了决战。在战斗中张宝身亡,敌军不战自溃,中原地区的黄巾势力终于被彻底瓦解。虽然后面还有很多黄巾军小股势力在中国境内活动,但是终究没能形成太大的威胁。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为什么没能帮助汉廷击败董卓?

皇甫嵩被封冀州牧

此役过后,皇甫嵩因功被封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成为了东汉重臣。从平定黄巾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着出色的军事能力,无论是在战略的制定还是战术的应用上都堪称优秀。而他出色的战绩也让他成为了当时最有威望的军事将领,加上其又被封为州牧,有了自己的领地和军事力量,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成为东汉末年唯一能够限制董卓的人的原因。

冀州牧施行仁政,阎忠怂恿忠臣叛变

前面提到,在平定了黄巾军之后,皇甫嵩便被派到冀州,担任了冀州州牧的职位。冀州本是中原腹地,物阜民丰。但是黄巾起义的时候这里也是主战场,因此冀州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他到达冀州后,看到冀州的现状,便向汉灵帝请求免去冀州一年的税赋,汉灵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为当地的百姓缓解了极大的压力,这也让其在当地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为什么没能帮助汉廷击败董卓?

阎忠劝皇甫嵩拥兵自立

除此之外,皇甫嵩在任期间为官清廉,每逢有人向其行贿,他反而会赐予那些人财物,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自己则不领一物,这让那些前来行贿的人感到十分羞愧,甚至有人因此自尽。他当时还能做到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每餐都和士兵们一起用餐,而且他都要等到士兵吃完之后,自己再开始吃饭,因此赢得了士兵们的爱戴。

皇甫嵩在冀州的优秀表现让他得到了军民的普遍支持,加上冀州本来就是实力最强大的州府,这让其麾下的官员们有了不臣的想法,阎忠就是其中之一。一日他向皇甫嵩进谏,认为现在国家衰弱,天下大乱,这都是天道有变的征兆。而皇甫嵩作为现在实力最为强大的军事将领,现在应该立即割据冀州,断绝与政府的往来,然后伺机而动,夺取天下。

阎忠还知道皇甫嵩是一名忠臣,对于曾经有恩与他的汉室很难做到恩断义绝,于是他举了韩信的例子,认为当年韩信就是因为不忍断绝"一餐之遇",而失去了与刘、项争雄的机会,他希望皇甫嵩不要重蹈覆辙,痛失良机。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为什么没能帮助汉廷击败董卓?

阎忠将皇甫嵩比作大将军韩信

不过皇甫嵩在听到阎忠的说法之后,却大为惊惧,认为阎忠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他认为现在朝政混乱并非皇帝的错误,而且百姓也没有对东汉政府表现出太多的不满,说天道更替言之过早。而且自己将名节看得很重,声称即使蒙受冤屈,也不会走上叛逆的道路。阎忠自知皇甫嵩不会采纳自己的意见,便很快离开了他。皇甫嵩的回应在《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

"非常之谋,不施于有常之势。创图大功,岂庸才所致。黄巾细孽,敌非奏、项,新结易散,难以济业。且人未忘主,天不祐逆。若虚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祸,孰与委忠本朝,守其臣节。虽云多谗,不过放废,犹有令名,死且不朽。反常之论,所不敢闻。"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皇甫嵩对于东汉皇室的忠诚,以及其对于臣子之道的遵守。然而笔者认为也正是他这样的特点,让他在与董卓的对抗中处于了绝对的下风,没能保护东汉政府免受权臣的蹂躏,所以说有的时候太过循规蹈矩,不知变通是会出现大问题的。

征凉州结怨董卓,只身入京失兵权

在灵帝在位期间,中国各地相继爆发了多处农民起义,而皇甫嵩作为朝廷倚重的大将军,经常接受平定叛乱的任务。一次他和董卓一起领命前去凉州讨伐王国,其时王国围困陈仓,董卓认为应该急速进军,才能保护陈仓周全。但是皇甫嵩认为陈仓城坚难下,而义军多乌合之众,很难短期取胜,如此一来必生退心。但是如果急于进军与贼军交战,他们士气正盛,即使取胜也要承受不小的损失。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为什么没能帮助汉廷击败董卓?

东汉权臣董卓

之后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同皇甫嵩的预料,王国在久攻不下之后选择退兵,而此时董卓与皇甫嵩的军队也恰好赶到。于是其下令追击,董卓再次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兵法上有"穷寇勿追,归众勿迫。"的说法,此时追击恐怕陷入险境。而他则说此时的贼军精疲力尽,即使被追赶也无力再战,于是派人追赶,果然取得大胜。董卓两次判断失误让他十分惭愧,但内心也开始暗暗记恨皇甫嵩。

此后不久皇甫嵩回到了冀州,而董卓则受到何进的号召入京,夺取了朝政大权。董卓深知皇甫嵩是自己的心腹大患,便下令让其进京听命。此时皇甫嵩的部下纷纷劝他留在冀州,因为董卓的狼子野心已经有所暴露,之后一旦天子遭制,他还可以在冀州引兵营救。但是一旦进入京城,就等于失去了兵权,那样就回天乏术了。但是皇甫嵩认为这是汉廷的命令,自己身为臣子不奉命入京是不对的,于是他便只身前往了京城。梁衍劝说他的话在《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

"汉室微弱,阉竖乱朝,董卓虽诛之,而不能尽忠于国,遂复寇掠京邑,废立从意。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卓在洛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精兵三万,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发命海内,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为什么没能帮助汉廷击败董卓?

被董卓挟持的汉献帝

在进京之后,他果然被抓了起来,虽然后来在诸多朝臣的努力下被释放了出来,但他终究没能回到冀州,也无法帮助汉廷夺回权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洛阳被焚,天子蒙难。

笔者认为皇甫嵩重小节轻大体的做法是其犯下的最大的问题。他为了满足自己的道德要求,接受了董卓邀请其进京的诏书,却全然没有听取将领们的意见,更没有看到这样做的风险。本来像他这样的边疆重臣就肩负着勤王的任务。而他却把臣子的道德要求看得比国家的政治要求更重,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是有一点自私的,在成全了其忠臣美名的同时却让国家进入险境,这样的做法确实是十分不正确的。

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为什么没能帮助汉廷击败董卓?

董卓火烧洛阳城



结语

东汉末年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看出了东汉政府的衰弱。不过有的人积极投身于拯救汉朝,有的人则开始暗地里积蓄实力,等待取而代之的机会。但就在这些人中,皇甫嵩却是最为独特的一位,他既没有自立的野心,也没有积极为汉廷解决问题的心思,他一心只想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对于汉廷的兴衰则不是特别挂怀,可以说他虽然是忠臣,但是在乱世中这样的做法却是远远不够的。

当时董卓邀请其进京的时候,虽然是以汉廷的名义下的诏书,但是董卓其实已经把持了朝政,所以他是完全可以不接受这个命令的。但是他对于自己的道德要求却迫使他作出了错误的决定,失去了拯救东汉王朝的机会。

皇甫嵩在某种意义上像极了我们身边的一类人,他们从不主动承担责任,但是会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的人固然是好的员工,但是在特殊的时刻,终究还是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和魄力,而不是死守着臣节不放,而这可能也是其和历史顶级名将的唯一差距吧。


参考文献

1《后汉书》

2《三国志》

3《资治通鉴》

文章内容来自清风说史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