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居功至伟的三名将领:皇甫嵩、朱儁、卢植

东汉末年,民不聊生,战乱横行,社会动荡不安。黄巾起义带来了各地连年的战火。在东汉朝廷方面,平定各地、稳定大局上居功至伟的三名将领、重臣,即皇甫嵩、朱儁、卢植,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习惯将他们合称为“汉末三将”。

“汉末三将”在立下大功后,不居功自傲,不拥兵自重,然而进取不足,没有余力也无暇对地方军阀进行有力且有效的制裁,导致群雄割据的局面无可挽回地形成,东汉朝廷也只能苟延残喘,在权臣政治下一步步走向覆灭。

东汉末年居功至伟的三名将领:皇甫嵩、朱儁、卢植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人。东汉末期军事家,为东汉名将皇甫规之侄,出身于将门世家。最初举孝廉、茂才,汉灵帝时被征为侍郎,迁任北地太守。

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皇甫嵩与吕强上疏请求解除党禁,任左中郎将,与朱儁率军镇压黄巾军,战后以功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皇甫嵩到任后,上奏请求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税。后因得罪赵忠、张让而被罢免,改封都乡侯。

中平五年(188年),被起用为左将军,击破王国叛军。

董卓掌权时,征皇甫嵩入朝为城门校尉,被其陷害下狱,经其子求情才得以保全,迁任议郎、御史中丞。董卓被诛后,任征西将军,诛灭其宗族。再迁车骑将军。初平三年(192年),拜太尉,后免。复拜为光禄大夫,迁太常。兴平二年(195)卒,追赠骠骑将军。

东汉末年居功至伟的三名将领:皇甫嵩、朱儁、卢植

朱儁(?—195年),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末年名将。

朱儁出身寒门,少年时因赡养母亲而闻名。其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迁任兰陵令,有特殊政绩,被上表推荐。不久拜交州刺史,仅率家兵五千人就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都亭侯,入朝为谏议大夫。

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拜朱儁为右中郎将、持节。平定三郡之地后,被皇甫嵩上表推功,进封西乡侯,迁任镇贼中郎将。不久进拜右车骑将军,更封钱塘侯。后为河内太守,击退进逼的张燕。董卓秉政时,想以朱儁为副手,遭他婉拒。李傕专政时以朱儁为太尉,录尚书事。后行骠骑将军事,持节镇关东。

兴平二年(195年),李郭相攻时,郭汜扣留朱儁为人质,朱儁性格刚烈,同日即发病而死。

东汉末年居功至伟的三名将领:皇甫嵩、朱儁、卢植

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今河北涿州)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

卢植性格刚毅,师从大儒马融,为大儒郑玄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后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在上谷军都山,被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192年)去世。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今皆失佚。

白马将军公孙瓒以及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皆为卢植门下弟子。范阳卢氏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