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處理戰場屍體?古人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方法,使用了2200年

中國古代戰亂不斷,會留下很多的屍體,那麼古人是如何處理這些屍體的?

古人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方法——築“京觀”。京觀這個詞,對於很多人來說很陌生。單從字面上看,很多人認為這或許是什麼風雅景觀。嚴格說,這京觀確實是一種景觀,非但毫不風雅,而且異常的殘酷與恐怖。

一、何為京觀

“蓋聞古者伐不敬,取其鯨鯢築武軍,封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京,高丘也。觀,謂如闕形也。”語出《漢書·翟方進傳》。簡單翻譯一下,京觀就是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形狀多如金字塔型。下面的照片大概能描述京觀的樣子:

古代如何處理戰場屍體?古人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方法,使用了2200年

這是北美野牛被屠殺後堆積如山的屍骨。把照片中野牛的屍骨換成人類的大概就是史籍中所描述京觀的樣子。

京觀往往還立有文字,王莽鎮壓翟義後,“建表木,高丈六尺。書曰‘反虜逆賊鯨鯢’”。

二、京觀出現於何時

築京觀這種行在史籍中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公元前597年,晉國和楚國在邲這個地方開戰,晉國大敗,楚國“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這裡的武軍和京觀是一個意思。當然晉國倒黴不止這一次,據《水經注》記載“《左傳》齊侯伐晉戍郫邵,封少水。蓋封屍為京觀於澮水旁也。”晉軍再次成為京觀的建築材料(山西人咋這倒黴)。

但這不能說京觀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或許在春秋以前的歷次征伐中,也會有類似的行為。商朝的人殉、宗教祭祀活動有大規模屠殺奴隸的行為,或許在處理屍體的時候,也回擺出類似於京觀的造型。

三、京觀持續了多久

筆者粗略檢索了一下二十四史,其中“京觀”二字出現了六十七次,上起《漢書》,下至《明史》,期間延續了1600餘年。再往前追朔到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築京觀現象在我國史籍中前後延續了2200餘年之久!

四、京觀的作用

1、最為實際的意義:彰顯武功和震懾敵對勢力。《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古者克敵,收其屍以為京觀,所以徵昏逆而章武功也“。隋煬帝三徵高麗大敗而歸,高句麗將陣亡隋軍的屍骨築成京觀,耀武於中原。唐太宗視其為恥辱,於是在征伐高句麗時特意毀壞了高句麗所築隋軍京觀,掩埋和祭奠前朝陣亡將士“七月甲辰,遣使毀高麗所立京觀,收隋人骸骨,祭而葬之。”

2、掩埋敵我陣亡屍體之用。鄧艾滅蜀漢,在綿竹築京觀,同時掩埋曹魏和蜀漢陣亡士兵。”使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士卒死事者,皆焉蜀兵同共埋藏。”《三國志·鄧艾傳》。

五、京觀的規模

京觀的規模視戰鬥死亡將士數量的多少可大可小。

大者如皇甫嵩鎮壓黃巾起義於下曲陽“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用十萬顆人頭築成了京觀塔!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京觀塔!皇甫嵩在我心中的形象由文武全才的東漢名將一下子成為嗜血成性的屠夫!

古代如何處理戰場屍體?古人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方法,使用了2200年

皇甫嵩

一般的規模在數萬或者萬餘。劉曜攻破西晉首都洛陽時將三萬人築京觀“曜於是害諸王公及百官已下三萬餘人,於洛水北,築為京觀。”夏主赫連勃勃攻破長安,”追奔八十餘里,殺傷萬計,斬其大將十餘人,以為京觀”。

小者,也有數千人。司馬懿攻破公孫淵於遼東,“既入城,立兩標以別新舊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晉書·宣帝紀》用了七千餘顆人頭築京觀。

古代如何處理戰場屍體?古人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方法,使用了2200年

另有唐休璟於700年大破吐蕃“乃被甲先登,與賊六戰六克,大破之,斬其副將二人,獲首二千五百級,築京觀而還。”2500顆人頭,這是史籍中記載規模最少的京觀!

中國古代多是戰亂之秋,和平年代甚少。史書中有數字記載的築京觀所用屍首大概是三十萬左右,再加上沒有記載數字的,肯定要比三十萬還要多!延續2200餘年的“築京觀”行為從另一個角度見證了戰爭的殘酷和歷史的無情。

古人常築“京觀”塔,歷來征戰幾人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