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材料到底好不好?

現在很多人只要一提“寫材料”三個字,就很快能與“吃苦、受累、遭罪”等詞彙掛鉤,也就自然而然謝絕了這份工作。其實,這是對“寫材料”的偏見。那麼,

寫材料到底好不好呢?

一、這是一項基本的生存技能。對於機關單位的人員來講,“提筆能寫”是一項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哪怕不是專門從事文字材料工作的崗位,也經常面對不少需要“寫”的東西,比如,寫份思想小結,制定個工作計劃,撰寫份調研報告,年終的工作總結以及各類發言材料,“不寫”這種狀態在機關單位基本是無法避免的。而且,現在在機關中,有一種現象,無論職務高低,只要掛上“領導”的頭銜,都基本不會再親自動筆寫東西,都安排下屬來代寫,如果領導交予一項需要“寫”的工作任務,自己卻難以勝任,恐怕也很難留下好的印象。現在不少領導同志也都把“能寫、會寫”作為衡量一名合格黨辦人的標準。因此,“提筆能寫”已經成為在機關生存的一項必備技能。

二、這是一部可以攀登的梯子。在機關,能寫文字是項基本素質,但是“能寫好、寫出彩、寫到領導心裡”卻是個技術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也正因如此,

導致能寫“好材料”的人十分稀缺,而且是各級都很稀缺。這對於能寫“好材料”的人來講,是一個天大的機遇,正是因為各級都缺人,所以很多上級部門都在下級尋找他們心中的“合適人選”。相比較黨辦裡或者政研系統內部其他崗位來講,會寫“好材料”的人是最容易被上級發現而調走的。所以,會寫“好材料”就像一部梯子,可以助你攀登。

三、這是一面可以指揮的旗幟。一方面,文字材料往往被要求要有指導性、針對性和可行性,同時還要有站位、有思想、有標準,既要接天氣、又要接地氣,既要指導性、更要可行性,這是因為文字材料,往上承接的是中央和上級精神,往下立足的是本地實際開展工作,中間體現的是本級領導的執政理念,所以,文字材料是要指導全局工作開展的,因此,既是“風向標”,又是“指揮棒”。具體來講,我們寫的文字,有的是規範性紅頭文件,下發到各級單位,指導工作開展;有的是領導講話,針對某項或全局工作提出要求。無論是哪種,文字就是一支旗,筆頭往哪裡揮,全局的重心就往哪裡傾,這是其他任何工作無法比擬的,所以,文字材料一旦經領導認可,就是“指揮棒”。

另一方面,現在各級都倡導精文簡會,文字的拿捏更能體現一個地方的文風、會風和黨風、政風,這也是文字是“旗幟”的重要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