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 官場失意 文采得意 楊慎 身處逆境卻不滅文采

  • 若不是官場仕途的不平坦,多波折,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文學家將會少一人。
  • 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曾稱讚楊慎的詩文:三百年來最上乘。後代無數的人也將楊慎與唐代的詩文作詞大家相比較,甚至覺得"唐宋以來,吾見罕矣。"
  • 自此便可看出楊慎在文學史中所做出來的不可替代的成就。


認真 官場失意 文采得意 楊慎 身處逆境卻不滅文采

楊慎

  • 然而他並非一開始就從文,而是因為官場的失意,爾虞我詐的可怕,父親病逝時的感悟,才使得他正式步入文學創作。

少有文采 少曲折

楊慎的祖父為明孝宗時期地方官吏,父承祖業,父親楊廷和是明朝中期最為帝王重用的忠臣之一,歷三朝風風雨雨,幼年聰明機智,年紀輕輕步入仕途,官途平坦無波折。

出生於這樣的官宦家庭,書香世家,楊慎可謂是含著金湯匙出世。

不僅如此,他遺傳了父親的聰明機智,好學能學,母親自他幼時教育有方,重視傳教,七歲時便會背誦唐代絕句,十一歲時便會自己作詩,祖父看後稱他為"吾家賈誼也",十三歲時隨父親入京,途中作詩數首,以《黃葉詩》為佳,竟使京城才子們轟動,時為內閣首輔的李東陽聽聞後,親自邀請這個小才子受業自己門下,自此與李東陽結下了師生之緣。

認真 官場失意 文采得意 楊慎 身處逆境卻不滅文采

李東陽

漸漸年長的他沒有向著文采大家的方向發展,而是照著前人的路亦步亦趨,遵循著父輩的步履,開始了科舉考試,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做官的道路。

但是似乎上天有所阻撓,在他二十一歲參加會試時燭花落到他的考卷上,致使這個壯志滿懷的年輕人不幸落榜。

他沒有因此洩氣,而是繼續開始自己的科舉之路,二十四歲的他脫穎而出,成為當年科舉殿試第一名,是為狀元。

自此他與父親楊廷和同朝,開始了自己的官宦之路。

官途坎坷 多磨難

上天是公平的,他給予你一樣才能時,必定不會讓你擁有另一項傑出的能力。

一如同為明朝才子的解縉,他才高八斗,富有學識,幫助永樂大帝完成了《永樂大典》的編修後,他參與政治鬥爭,太子之爭,但最後的結局卻是慘死於大雪之中。

認真 官場失意 文采得意 楊慎 身處逆境卻不滅文采

解縉

同樣的,楊慎的文采已經是上帝給予他最大的能力,但他卻步入仕途,在政治道路上,他不同於父親仕途的平坦無阻,他可謂是充滿坎坷與波折。

當時是明武宗朱厚照統治時期,朱厚照是明朝有史以來最為鬧騰的帝王,他不理朝政,將權力下放給宦官劉瑾等"八虎",自己沉迷於酒色,整天吃喝玩樂。

在這種情況下,楊慎不願委曲求全,在步入仕途六年後,棄官回鄉。

正德十六年,朱厚照駕崩,沉迷玩樂的他並沒有留下子嗣,身為內閣首輔的楊廷和,在歷經三朝後,以自己獨到的眼光,選取旁系藩王興獻王之子年僅十五歲的朱厚璁繼任帝王。

朱厚熜即位後,楊慎重新出仕,為帝王講解經史子集,人生倫理,嘉靖二年又參與編修《武宗實錄》。

他利用自己給帝王講課的便利,聯繫實際情況教育這個尚未涉世的孩子,他是一個敢於直言,不畏權貴的人,所以他經常直陳弊病,但這一做法卻讓帝王尤為反感,常常藉故停止講課。

認真 官場失意 文采得意 楊慎 身處逆境卻不滅文采

朱厚熜

縱使楊慎有一腔抱負,滿腹經綸,在當時的情形之下,很難在仕途平坦無阻。

除此之外,他與父親楊廷和對於帝王的大禮儀之爭持有極大反對態度,致使帝王越發討厭這個年輕人。

朱厚熜為旁系藩王的兒子,照舊例,他的父親不能入宗廟,甚至是不能正名的,但是在百順孝為先的思想體系,這樣的做法是大為不敬。

所以在嘉靖登位早期時,以嘉靖帝王為首的"繼統派"與以楊廷和這位四朝老臣為首的"繼嗣派"展開論戰。

內閣大臣一次次上書陳述利弊,一次次反對帝王的改稱呼之舉,最後結局為楊廷和辭官告老歸鄉,留下他的兒子楊慎繼續鬥爭。

認真 官場失意 文采得意 楊慎 身處逆境卻不滅文采

楊廷和

楊廷和的辭官讓楊慎非常不解,但他沒有追問,而是堅持做自己當前的事情。

在父親辭官後,楊慎仍然堅持帶著一幫大臣鬥爭著,甚至在宮門大哭,讓帝王忍無可忍,這些大臣意料中的罰不責眾在帝王的權威面前,並沒有起什麼太大的作用。

嘉靖三年,在宮門大哭的一百四十餘名大臣全部接受廷杖,這是明朝史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懲罰,共計兩次,作為帶頭的楊慎接受了兩次廷杖。

但他沒有因此一命嗚呼,而是堅強活著,收到了帝王給的最後一份大禮,流放偏遠地區,永世不得回京。

處境艱難 攻文學

被流放的楊慎並沒有失去理智,帝王沒有取走自己的性命,但是同朝的奸佞並不會放過自己。

他深知這一點,便一邊計謀一邊上路,在充滿危險的路途中,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學,處於逆境卻文采斐然,一路作詩感悟,最終順利到達流放之地。

楊慎流放共三十餘年,此間他並沒有因此喪氣,利用自己的才學知識,始終讀書,編書,著作,在詩作中抒發自己感情志向,為後世文學留下許許多多寶貴的財富。

認真 官場失意 文采得意 楊慎 身處逆境卻不滅文采

《臨江仙》

不僅如此,他還時刻關心著百姓疾苦,體恤百姓難處,運用自己的文采為百姓申冤訴苦,得到一方地方官的賞識。

嘉靖五年時,因父親病重歸家探望,歸途中竟然還平定了地方叛亂。

嘉靖八年,楊廷和這位老臣與世長辭,此時的楊慎似乎明白當年父親的辭官之舉,一生鬥爭的父親太累了,官場的爾虞我詐,讓人心酸心寒,不如放縱山水之間,來得自由自在。

此後他便在山水中展露著自己的才華,在苦境中不忘記自己的初心。

始終為民,始終為國。

嘉靖三十八年,這位大才子病逝於流放之地,共留下2300多首詩作,成為中國文學史中閃爍的明星之一。

楊慎沒有因為官場失意而放蕩自己的人生,他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曲曲折折,他對於中國歷史的貢獻甚至高於自己的父親,我想,歸根結底是因為他懂得變通,運用自己的才華,得以流芳百世。

人生充滿了偶然,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知變通,方是人生大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