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文化名人」唐長壽 ‖ 楊升庵與嘉州的文學情緣③ 楊升庵在犍爲寫下《孝津行》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文化名人」唐长寿 ‖ 杨升庵与嘉州的文学情缘③ 杨升庵在犍为写下《孝津行》
「方志四川文化名人」唐长寿 ‖ 杨升庵与嘉州的文学情缘③ 杨升庵在犍为写下《孝津行》
「方志四川文化名人」唐长寿 ‖ 杨升庵与嘉州的文学情缘③ 杨升庵在犍为写下《孝津行》

犍為今景

楊升庵離開嘉州後順岷江南下,路經犍為縣。在孝女渡憑弔了漢代孝女叔先雄祠,作《孝津行》長歌一首悼之:

「方志四川文化名人」唐长寿 ‖ 杨升庵与嘉州的文学情缘③ 杨升庵在犍为写下《孝津行》

岷山青蟠空,

下映犍為江。

江濱有孝娥,

自名叔先雄。

娥父為功曹,

冉冉升府中。

泛舟越洪濤,

捐軀以兇終。

娥也痛父死,

臨淵矢相從。

練囊封兒臂,

珠環系兒躬。

寄言與兄別,

別去不再逢。

寧假黿鼉梁,

直下蛟龍宮。

川后垂元鑑,

江妃憐丹衷。

死抱父屍出,

依泊葶花叢。

戚黨悲復感,

閭里唁且哄。

風誼動古今,

廟貌森穹崇。

文紀與令伯,

祠墓相西東。

解使犍為縣,

永作忠孝邦。

岷之山,石可泐;

犍之江,波可竭。

千秋菊兮萬世蘭,

孝娥之名焉可滅!

「方志四川文化名人」唐长寿 ‖ 杨升庵与嘉州的文学情缘③ 杨升庵在犍为写下《孝津行》

《後漢書·列女傳》載:“孝女叔先雄者,犍為人也。父泥和,永建初為縣功曹。縣長遣泥和拜檄謁巴郡太守,乘船墜湍水物故,屍喪不歸。雄感念怨痛,號泣晝夜,心不圖存,常有自沉之計。所生男女二人,並數歲,雄乃各作囊,盛珠環以系兒,數為訣別之辭。家人每防閒之,經百許日後稍懈,雄因乘小船,於父墜處慟哭,遂自投水死。弟賢,其夕夢雄告之:‘卻後六日,當共父同出。’至期伺之,果與父相持,浮於江上。郡縣表言,為雄立碑,圖象其形焉。”

叔先雄其姓名正寫應為“先絡(雒)”(《華陽國志·蜀志》),是見於正史的孝女故事。民國《犍為縣誌·人物下》載:楊升庵“其在戍歸,遊覽嘉峨諸邑,常客吾犍。適聶汝器作賦以正先孝女祀,為賦孝津行一章。”

聶汝器是明代犍為縣著名的孝子,清乾隆《犍為縣誌·人物誌》載:“聶汝器,字公偉。弱冠時聞父俊卒於太學,旦暮悲號。往京負骸骨以歸。補邑庠生,作《孝友賦》正叔先雄祀。楊狀元奇其文,因作《孝津行》。”清嘉慶《犍為縣誌·人物誌》又載:聶汝器“嘉靖中舉孝廉,任唐縣知縣。省河夫費,歲減錢千緡。又修南陽堤。唐民肖像祀之。”聶汝器以孝行聞名,可知楊升庵的《孝津行》也有感於聶汝器孝行的意蘊。

詩中的“孝津”即“孝女渡”。嘉慶《犍為縣誌》載:“孝女渡,縣南二十里。”又載:“楊洪山,縣南二十四里,下為孝女巖。”“孝女巖,縣南二十里。巖曰孝女,渡曰孝女,橋曰孝女。”並載:“孝女巖。石刻三大字,明州人安磐書。”民國《犍為縣誌·建置》載:“孝女巖(即孝渡流芳),縣東南二十里。赤巖半壁,突兀臨江,與子云山對峙。紅綠掩映,天然一幅圖畫,遊人把酒泛舟,大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之趣。”“犍為八景”中的“孝渡流芳”正指此處。民國《犍為縣誌·建置》又載:“孝女祠,在縣南高家營河口,祀孝女先絡。”故該渡應在今之玉津鎮河口場,不在岷江對岸的“縣南四十里”的孝姑鎮(么姑場)。安磐所書“孝女巖”和王夢庚所書“孝渡流芳”摩崖碑刻已在20世紀中期被剷除,僅剩其碑之痕跡。

楊升庵在犍為時,還為城內著名的龍池(又名龍角池,後為犍為八景之首的“龍池春漲”)撰有一聯:

泉頭自古生龍角

池上於今有鳳毛

乾隆《犍為縣誌·卷一》載:“龍角池,在城西延,邑之水星也,一泓清冽。狀元楊升庵有‘泉頭自古生龍角,池上於今有鳳毛’之聯。”

龍池今已不存,故該聯只存於文獻中了。

「方志四川文化名人」唐长寿 ‖ 杨升庵与嘉州的文学情缘③ 杨升庵在犍为写下《孝津行》

成都市新都區桂湖楊升庵塑像(圖片來自網絡)

「方志四川文化名人」唐长寿 ‖ 杨升庵与嘉州的文学情缘③ 杨升庵在犍为写下《孝津行》

作者簡介:唐長壽,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致力於樂山大佛、樂山崖墓和漢畫為主要課題的研究及相關樂山地方史的研究。歷任樂山崖墓博物館館長、樂山市文化局文物科副科長、科長、副調研員兼樂山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等職。2008年退休。現為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漢畫學會理事,四川省歷史學會理事,四川省郭沫若研究會理事。出版《樂山崖墓和彭山崖墓》《樂山大佛和大佛文化》等專著。

「方志四川文化名人」唐长寿 ‖ 杨升庵与嘉州的文学情缘③ 杨升庵在犍为写下《孝津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