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開篇一首臨江仙,並非羅貫中所寫,原來出自這裡

三國演義這部書從面世以來就備受推崇,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而這部書開篇的那首臨江仙,則像是對那個英雄輩出風雲變幻最終又歸於一統的年代的最好寫照,充滿了人生哲理的感悟,然而這首詞的作者,並非是原著羅貫中所寫,而是明朝重臣,正德嘉靖年間的首輔楊廷和之子楊慎所寫,明朝三大才子,解縉,徐渭,楊慎,而其中讀書之豐,著述之博當推楊慎為第一。

三國演義開篇一首臨江仙,並非羅貫中所寫,原來出自這裡

公元1511年,此時是正德六年,年僅二十四歲的楊慎殿試第一,高中狀元,對於此事,當時的明朝官員,並沒有因為他的父親是首輔楊廷和而非議,反而認為這是應當的,可見在高中狀元之前,楊慎的才名已經遠播在外了,楊慎此人也有一身傲骨,而且性情耿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這其中就包括嘉靖皇帝。

三國演義開篇一首臨江仙,並非羅貫中所寫,原來出自這裡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病逝,因為沒有兒子,所以當時的首輔楊廷和和大臣奏請張太后,最後決定請當時的興獻王之子朱厚熜進京,繼皇帝位。嘉靖繼位後不久,就引起了明朝著名的大禮儀之爭,嘉靖雖小,但畢竟是皇帝,手中握有權力,雖然大臣們奮力抗爭,但在面對嘉靖以退位要挾的情況下,也不得不先行退讓。

三國演義開篇一首臨江仙,並非羅貫中所寫,原來出自這裡

楊廷和也在不久之後,辭官回鄉,為此楊慎心中很是不滿,作為嫉惡如仇的他,絕不會輕易的屈服。而後嘉靖得到張璁、桂萼的支持,主要是提供理論支持,在為他親生父親上尊號的問題上,一步步向前緊逼,群臣發現嘉靖皇帝的意圖後,準備以死相抗,當時的很多年輕的臣子,以楊慎為首,在左順門力諫,不過這次抗爭的結果很不好,嘉靖對於他們的抗爭認為是無理的,在多次交涉無果的情況下,皇帝拿出了自己最後的一招,賜以梃杖。

三國演義開篇一首臨江仙,並非羅貫中所寫,原來出自這裡

楊慎自然也在這次梃杖之中,不過他不後悔,為國事直言,雖死無憾,我想這是楊慎當時的心中所想。梃杖之後,嘉靖對於這次鬧事的帶頭者楊慎,給予了特殊的照顧,十天之內再次賜了楊慎一頓梃杖,若非楊慎身體素質好,恐怕已經歸西了。

三國演義開篇一首臨江仙,並非羅貫中所寫,原來出自這裡

楊慎雖然沒有被梃杖奪去性命,然而卻得到了立刻動身去雲南的命令,那裡是嘉靖為楊慎所選的流放之地,在明朝的時候,雲南還遠遠不是現在的旅遊宜居之地,在那裡是惡劣的環境在等待著他,不過在到達雲南之前,楊慎還經歷了一次生死考驗,那就是對當年楊廷和裁軍不滿的人,準備刺殺楊慎,不過,楊慎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躲了過去。

三國演義開篇一首臨江仙,並非羅貫中所寫,原來出自這裡

嘉靖對楊慎極為不滿,平時還時時的詢問楊慎過得怎麼樣,聽說楊慎過得不好,嘉靖才稍微高興點,在嘉靖時期,幾次大赦天下,楊慎都沒能從流放之地回到家中,最終也是老死在雲南。楊慎雖身處流放之地,但心志不改,讀書著作十分豐富,關心百姓疾苦,並在當時的偏遠地區教學,普及了文化的傳播,楊慎後來開始遊歷名山大川,閱覽前朝古書,人生大悟,寫下臨江仙這首詞,收錄在《歷代史略詞話》中。

三國演義開篇一首臨江仙,並非羅貫中所寫,原來出自這裡

三國演義這部書在清朝十分流行,也不知道是不是與滿族學習三國演義中的兵法而取得天下有關係,毛宗崗等人在重排三國演義的時候,發現了這首臨江仙,發現這首詞與三國演義之中所講述的歷史時期十分吻合,便摘錄這首詞,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從此這首詞就伴隨著三國演義,流行於世。若是楊公有在天之靈,知道這首詞流傳至今,相必也是欣慰之至吧。

三國演義開篇一首臨江仙,並非羅貫中所寫,原來出自這裡

附錄:臨江仙

,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