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腳步看健康,這十個預警一定要重視

我們每天都需要用腳走路、上班、活動……也因此身體的老化往往先從腳開始,長期腳麻有可能是糖尿病、靜脈栓塞、椎間盤突出,腳抽筋有可能是缺鈣、靜脈曲張等,腳痛則有可能是筋膜炎或關節炎引發,你的身體健康狀況如何,腳往往首先告訴你!專家表示,如果你的腳經常出現這些症狀,就一定要當心,可能健康已經拉響警報。


一、腳冰冷


從腳步看健康,這十個預警一定要重視


不少人尤其是女性都會出現腳冰冷的情況,多數情況下與自己身體血液循環不好,走路或者運動量太少有關,而在疾病因素上,則有可能是糖尿病、動脈栓塞或雷諾氏症引起,如果你除了腳冰冷外,趾甲的顏色從慘白變成藍色、紫紅色則要懷疑是否因疾病引起,儘早預防。

當然在腳冰冷上,中醫也有自己的看法,認為是氣血虛弱、活動量少,吃素導致脾胃偏寒引起。對於並非因疾病引起的腳冰冷,專家建議首先可以用泡腳的方式,但時間最好在20分鐘以內,此外可以吃些溫補脾胃的食物,在一個就是加強運動量。

二、腳抽筋


從腳步看健康,這十個預警一定要重視


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腳抽筋的情況,其中中老年人最容易在半夜出現腳抽筋,最大的可能是因為身體缺鈣和磷、身體脫水、白天坐站太久,靜脈曲張引起,疾病因素包括糖尿病、貧血、低血糖、內分泌異常有關。

對於發生腳抽筋的患者,首先不要硬扳,會刺激的更嚴重,動作緩慢扳動腳趾,有把小腿肚拉直的感覺,但是如果腳抽筋頻繁發作,則要考慮疾病引起。

如果是晚上發生腳抽筋的患者,則可以睡覺時把腳稍微墊高,注意保暖或者白天需要久站或久坐的患者可以穿彈性襪防止靜脈曲張。日常生活中多補充維生素B群,牛奶等鈣質品。


三、腳麻


從腳步看健康,這十個預警一定要重視


腳麻的症狀比較複雜,主要是分為血管和神經兩方面的問題。專家表示,不同地方的麻與不同的疾病相關:

如果腳部的外圍比如腳趾頭有麻痛感,並且同時有刺痛燒灼感,可能是糖尿病引起。

如果腳的脹痛感多於麻木感,則很有可能是深部的靜脈栓塞。

如果是從腰、大腿、到小腿、腳都麻,甚至合併背痛則多食腰椎間盤突出引起,屬於神經性。

專家表示,如果是一過性的麻不需要過於擔心,但是若麻的時間頻發且愈來愈長,則一定要儘早就醫,切莫造成缺血過久壞死。

四、無法舉起腳尖


從腳步看健康,這十個預警一定要重視


有些人會突然發現自己爬樓梯或者跨門檻的時候沒有辦法劇情腳尖,導致摔倒,有的人會在翹二郎腿過久後,發現腳掌舉不起來,腳尖無法朝上,都是垂足症表現。

一般來說有垂足症得人都發於中風患者或者神經、肌肉或肌腱損傷有關,例如有坐骨神經痛、脊髓損傷或運動神經元疾病、肌腱發炎等,如果確認診斷是垂足,一定要在醫囑下服用藥物恢復肌肉組織功能。

五、走路時腳會痛


從腳步看健康,這十個預警一定要重視


很多人會在走很長的路後,抱怨腳會出現疼痛,如果痛的根源在腳跟,則有可能是是足底筋膜炎因素,如果腳痛在腳底則有可能是鞋子不適、關節退化引起。

對於腳痛的患者,平時在家可多做一些強化足底肌肉強度和柔軟度的訓練,此外,走路時一定要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鞋子,不要選擇太硬的鞋。

六、腳趾甲輕微塌陷


從腳步看健康,這十個預警一定要重視


如果你的腳趾甲多數是大拇趾出現兩端翹起、中間凹陷的狀況,臨床上叫做“匙狀甲”,正在學走路的兒童屬於正常現象,但如果是成年人則一般表示出現貧血。

七、腳趾甲片發黃變厚


從腳步看健康,這十個預警一定要重視


當你的腳趾甲變色,變形、甲板增厚表示你有可能得了灰指甲或者是乾癬症。

對於灰指甲的治療一般採用口服抗黴菌藥物,或者外用看黴菌的藥膏,一般治療時長約3個月,需耐心治療,此外,如果你的腳趾甲的顏色出現黑色或者腳底有破皮不癒合的傷口,要當心是黑色素瘤引起,需找皮膚科進行篩查。

從腳也能看出身體好壞?這10個腳部健康信號,別錯過!

八、腳脫皮脫屑


從腳步看健康,這十個預警一定要重視


有腳脫皮或者脫屑的症狀,一般是腳癬引起,俗稱香港腳,除了用藥治療外,在洗完腳後一定要徹底擦乾腳,包括腳趾縫,保持趾間乾爽,若果脫屑嚴重,則應到皮膚科就診。

此外,腳脫皮脫屑一定要和早期糖尿病足鑑別開來。,

九、腳趾關節痛


從腳步看健康,這十個預警一定要重視


如果你的腳趾關節發生疼痛,有可能是類風溼關節炎或痛風性關節炎引起,需要到醫院進行血液檢查診斷。一般來說,類風溼關節炎引起的腳趾關節疼痛外,還會引發關節變形,發熱。而痛風性關節炎則能感覺骨頭裡面有石子。

此外,腳趾關節痛也可能是走路走太多,腳趾過度使用,或是滑液過多導致發炎,稱為滑囊炎。對於關節炎的患者需要服用消炎止痛藥物進行治療。

十、骨頭卡卡響


從腳步看健康,這十個預警一定要重視


腳關節出現咔咔響,這是表明身體老化的徵兆。專家表示,如果過於年輕出現,則一定要加強運動鍛鍊,不要經常晚睡,此外,可以注射玻尿酸或服用葡萄糖胺,增加骨關節內的滑液。

而中醫則認為要滋陰,可多吃一些粘稠性食物,例如山藥、木耳、秋葵、海帶芽、豬腳、雞腳凍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