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研究生的發展歷史,以及複試中“雙盲制”和“抽取制”的引入

我們國家的研究生髮展分為兩個階段,1949年到1965年和1978年至今,研究生的招生在1966年到1977年中間

有過12年的中斷,整個研究生招生工作從1978年正式進入正軌並延續至今。瞭解我國研究生招生髮展的歷史,有助於大家更好的準備初試和複試。

1951年到1953年研究生入學的選拔是採取“個人申請+學校推薦”的方式。1954年教育部要求在前期的基礎上還要通過考試進行選拔,1955年教育部進一步明確了“個人申請+學校推薦+考試選拔”的方式。1956年規定招生單位可以自行決定考試試題以及考試科目,但政治和外語是必考科目。1962年開始又明確考試分為基礎課和專業課。1963年規定專業課和外語課由全國統一命題,專業課由招生單位自主命題,考試內容由“全國統考科目+招生單位自主命題科目”組成,這一考試模式一直延續至今

我國研究生的發展歷史,以及複試中“雙盲制”和“抽取制”的引入


經過12年的停滯之後,1978年研究生招生恢復正常,當年規定學生通過初試之後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參加複試,複試名單按1:2的比例確定,但是1979年教育部又取消了複試的要求,各招生單位是否需要複試由招生單位自行決定。經過了幾年的摸索,1981年教育部對研究生入學考試又重新提出了複試的要求。並在1984年明確提出要求增加複試,複試採取差額複試的方法,比例為1:1.5左右,至此研究生招生工作“初試+複試”的招生模式正式形成。

我國研究生的發展歷史,以及複試中“雙盲制”和“抽取制”的引入


1985年開始,教育部探索多樣化的考試形式,在全國重點高校試點推薦免試,也就是我們後來的保送研究生。1986年開始試點研究生單獨考試,1999年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採用聯考的方式,隨後我國研究生招生工作,國家統考、推薦免試、單獨考試、聯考+複試的模式基本形成。


我國研究生的發展歷史,以及複試中“雙盲制”和“抽取制”的引入


在此之後,研究生招生工作雖然有變動,但整體變化不大,比如2003年開始34所自主劃線院校招生工作試點,2005年取消外語科目中的聽力測試統一放入到複試中考察,2012年將原先的滿足總分要求改為要求同時滿足單科線和總分線的要求。以及後來的2017年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統一納入統考,2020年工學專碩統一歸為八個大類等。


我國研究生的發展歷史,以及複試中“雙盲制”和“抽取制”的引入


教育部曾規定複試的權重要達到30%到50%,因此複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早期的研究生複試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暗箱操作的漏洞,比如學生提前和導師聯繫,導師在面試的過程中可以給學生打高分或者問一些簡單的問題,那麼這個學生基本上就不會被淘汰。這種現象的發生一定程度上干擾了研究生複試的公平性。為了儘量杜絕此類事件發生,減少導師主觀意願對複試的干擾,考研複試“雙盲制”和“抽取制”逐漸得到流行。“雙盲制”是指考生複試當天,導師不知道面試哪些學生,學生也不知道進入哪一個房間複試,導師和學生之間的分配現場通過抽籤來決定。這就有效避免了學生和導師之間提前打招呼對考試的影響,因為學生恰好分配到自己打招呼的導師這種概率是很小的。

我國研究生的發展歷史,以及複試中“雙盲制”和“抽取制”的引入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保障複試過程中的公平性,又在複試過程中引入了“抽取制”,目的是為了避免導師主觀意願對考試難度產生的影響。比如導師不喜歡的學生可以問一些比較難的問題,導師喜歡的學生可以問一些簡單的問題,這就對考生的複試分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了彌補這一人為缺陷,考研複試引入了“抽取制”,“抽取制”就是在複試之前擬定複試題目,在保證各題目難度相當前提下,考生在複試過程中隨機抽取一套並作答,然後複試老師根據考生作答情況打分。最後按照初試+複試的成績加權平均進行排名,最後確定錄取名單。

我國研究生的發展歷史,以及複試中“雙盲制”和“抽取制”的引入


回顧我國研究生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整個過程也是歷經挫折,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比如後來的“一票否決制”,以及2019年要求複試過程中全程錄像,現場打分不得改動等要求。這些措施的提出都是為了最大程度上保證考研複試的公平性,避免複試走過場。今天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並不是說完全沒有漏洞,但是可以看出這些年已經在努力的完善它,目的就是為了最大程度上為我國選拔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