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研究生?職業教育變革啟動

◇“未來職業教育的生源結構將更加多元,學習時間更加靈活,任何有提升職業技能需求的人都可以隨時到職業學校深造,並獲得相關技能認證。”

◇未來職業教育培養的“工匠”“大師”在人才評價上將等同於普通教育的碩士、博士

◇只要職業教育發展到與普通教育有同等吸引力,且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架起互通的“立交橋”,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路徑選擇就會更加理性,也會更加尊重孩子的天性、興趣、特長

上大學還是讀職校?這個目前不是問題的問題,可能在未來5~10年後讓家長和學生難以抉擇。

工匠”=研究生?職業教育變革啟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列為2019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政府工作報告將其列入任務的第一條“繼續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中,並大篇幅進行部署,全年計劃拿出237億元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用於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同比增長26.6%。兩會過後,國家又連續召開會議,將扶持職業教育的舉措不斷落實。

業內專家表示,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國家對職業教育追加投資,足見職業教育在當前國家發展全局中的位置和分量。

“我們一定要提高對職業教育的認識。”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說,職業教育已經超越一般的學歷教育範疇,與國計民生關聯極為密切。

 

工匠”=研究生?職業教育變革啟動

黃金期“成色”越來越足

職業教育正在被重新定義。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100萬人。

姜大源研究發現,改革開放以來,中等職業教育人數佔高中階段總人數的比例,與國內生產總值“同頻共振”,表明職業教育發展狀況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呈正相關關係。他據此認為,在國家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調節手段,對穩定經濟和就業意義重大。這也是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背後的深意。

新定位在2019年2月出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下稱“職教20條”)中已露端倪:該方案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第一次把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擺在平起平坐的位置。

“這意味著國家將建構一套新的體系支撐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姜大源解釋說,這套體系的核心內容即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性綱領,其在十九大報告中的表述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圍繞職業教育的新定位,中央進行了一系列的頂層設計。國務院辦公廳早在2017年12月即發佈《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提供路徑性指引。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為深化校企合作明確操作性辦法。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職教20條”,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規劃任務書,未來還要陸續出臺相關配套文件,推動這些頂層設計落地落實。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是對上述頂層設計的落實舉措。

“職業教育黃金期的‘成色’已越來越足。”業內人士向本刊記者評論說。

 

工匠”=研究生?職業教育變革啟動

職業教育深度轉型

轉型中的職業教育,特點和優勢日益凸顯。

姜大源認為,貫穿“職教20條”的一條主線就是類型教育,他據此提煉了職業教育向類型教育轉型的三大特徵:跨界、融合、重構。

姜大源說,職業教育橫跨企業和學校、工作和學習、職業與教育,與普通教育單純基於學校進行學習和教育不同,職業教育需要進行校企、產教、工作與學習的深度融合和制度重構,相關的跨界舉措、整合政策和重構制度都在“職教20條”中有所體現。

“職業教育是服務於職業發展的終身教育和全民教育,與普通教育‘一竿子插到底’式的升學教育和學歷教育有本質區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處長王東江說。

在業內人士看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正是職業教育從學歷教育向全民教育、終身教育轉變的重要一步。

“未來職業教育的生源結構將更加多元,學習時間更加靈活,任何有提升職業技能需求的人都可以隨時到職業學校深造,並獲得相關技能認證。”王東江說,職業學校將根據不同群體提供更多“套餐式”的教育和培訓服務,滿足不同人群的個性化選擇,還將採取以學分制取代學年制、寬進嚴出的管理制度,保證職業教育質量。

“職業教育是基於工作過程邏輯建構人才培養方式,與普通教育基於學科知識邏輯建構有本質不同。”姜大源告訴本刊記者。學科知識重在“存儲”,而工作過程重在應用。

這意味著職業教育師資要熟悉企業工作和企業需求,要採取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形式,因此未來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構成和育人模式也有顯著不同。

  從師資隊伍來看,“雙師型”教師(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將是教師隊伍的主流。“職教20條”指出,從2019年起,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並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從應屆畢業生中招聘。這一剛性要求意味著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構成將發生重要變化:一改過去主要從高校畢業生中招聘為從企業公開招聘。

記者瞭解到,過去很多有條件發展成“雙師型”教師的工藝大師和企業高技能人才,往往因年齡、學歷達不到教師法規定的要求而被職業學校拒之門外;一些企業高技能人才則因沒有教師資格證而無法為職業學校所聘用。

為破解這一難題,“職教20條”把職業教育教師准入的學歷要求從研究生或本科降到“具有高職以上學歷”,對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人員)還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招聘方式也可以以直接考察方式進行。“學歷或學位並不代表在企業工作的能力,對於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職業教育來說,實踐能力更重要。”姜大源說,“職教20條”相當於降低了高技能人才從事職業教育的准入門檻。

從育人模式看,學校企業雙主體育人將成為主流。“職教20條”不僅強調校企“雙元”育人,還規定在開展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基礎上,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對進入目錄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並按規定落實相關稅收政策。業內專家指出,這意味著將有一批企業被認定為具有教育職能的企業,從而改變職業教育過去單一由職業院校承擔的情況。

記者瞭解到,受限於教師資格、生源及企業收益等多方面原因,以往企業對辦職業教育一直熱情不高,“校熱企冷”長期制約產教融合向深處發展。

“職教20條”做出的前述政策突破,以及今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的“對產教融合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符合條件的投資,落實按投資額30%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將大大調動企業參與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0%是什麼概念?以寶鋼集團為例,相當於一年節省2億元,這筆錢未來放到其下屬的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將使其辦學條件和師資素質大大提升。”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這還只是國家對試點培育企業的支持政策,若以後有企業被認定為產教融合型企業還會享受一定的免稅政策,優惠力度會更大。

王東江預測,未來會有更多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中,和學校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把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還會為育人提供具有實時技術水平的實訓基地和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實訓教師,改變過去職業學校教學滯後於企業需求的困境,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也會更契合市場的用人需求。

工匠”=研究生?職業教育變革啟動

人才不再唯“大學學歷”

職業教育地位的崛起和特色優勢的凸顯,將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未來平分秋色。

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高書國告訴本刊記者,中國教育版圖中,普通教育在初中以上階段的教育中長期佔據絕對優勢,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將引發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結構變動,或將形成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並駕齊驅的局面。

  職業教育的兩大動向正在積蓄改變中國教育版圖的力量。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正在建構一條屬於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上升通道,它力求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在體制機制上開闢更高水平、更多層次的職業教育,扭轉過去職業教育即“斷頭路”教育的狀況。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正在開展的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的改革,正是為技術技能人才的高層次培養創設上升通道。“它將被歸於職業教育,卻能夠授予學位甚至會有碩博點,並有可能成為未來本科高校的主體。”中國教育在線副總編輯王世新說。

據悉,眼下全國已有3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參與了嚮應用型轉型的試點,佔全國本科院校近四分之一,未來這個數字還可能繼續擴大。按照“職教20條”的規劃,到2022年,將會有一大批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這意味著,未來的職業教育體系將是伴隨勞動者職業發展的教育—就業—再教育的順暢的終身教育體系。

第二,現代職業教育改革正在建構一條有利於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評價體系,它更注重以能力而非學歷來評價人才。

“學歷不代表能力,更不代表技能水平。”王東江對本刊記者說,當大學文憑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大專文憑已變得不難獲取時,學歷證書的含金量已大幅縮水,加上學歷導向下人才培養弊端日益凸顯,特別是高分低能、眼高手低者增多,與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結構和質量不匹配,亟待重構一套有利於技術技能人才開發的評價體系。

在王東江看來,今年3月在職業院校啟動的“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其實是在重構一套新的人才評價體系,以能力為導向,而非唯學歷是舉。”

記者瞭解到,將由社會第三方機構頒發的X證書,代表行業發展的最高水平,不僅涵蓋門類多,每個門類中還分不同等級,對應著行業和企業相關的工資、待遇、地位,真正體現了能力與待遇掛鉤的人才評價。目前,首批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5家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及其開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標準已經完成公示。

“這一突破預示著國家資歷框架設計呼之欲出。”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副所長陳李翔說。

據悉,國家資歷框架是用以整理和編排、規範和認可整個國家範圍內存在的不同層次和類型資歷(如學歷、學位、文憑證書、資格證書等)的結構或體系。它將使人才評價體系與職業教育體系直接關聯。

比如,未來職業教育培養的“工匠”“大師”可能在人才評價上等同於普通教育的碩士、博士,享有對等的待遇和地位,就像“文革”前的八級技工,其身份待遇等同於大學副教授。

王東江預測,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將被逐步認定、積累和轉化,職業教育也會獲得等同於普通教育碩士、博士的晉升通道和社會待遇。

“職業教育吸引力的提升將催生中國教育版圖發生深刻變革。”高書國說,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體量將此消彼長,新增地方應用型高校、普通高校的繼續教育學院和社會上獨立的成人教育學院將併入職業教育範疇,形成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新平衡,二者會像兩個不同品種的馬匹,並駕齊驅,各有千秋,為提升人力資源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支撐現代化強國發揮各自的人才培養優勢。

“繪成這一圖景可能不需要很長時間。”王東江預測,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比肩前行將在10年左右實現。

工匠”=研究生?職業教育變革啟動

職業教育需加速提升質量


教育版圖的變化勢必影響萬千家長對孩子成才路徑的選擇。

不少家長向記者坦言,他們在未來幾年還會更傾向於引導孩子上大學,原因是普通教育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積累,整體生源質量和教學質量較高,有利於孩子接受更優質的薰陶,而職業教育要發展到與普通教育同等的吸引力,尚需時日。

在升學思維的強大慣性下,如果家長盲目把孩子爭相引入普通教育軌道,一方面會造成學生資質錯配,另一方面也可能帶來勞動力結構失衡。

姜大源解釋說,我國當前的勞動力結構已經呈現“啞鈴型”,中間的技術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導致很多“頂天”的設計難以“落地”,嚴重製約實體經濟發展。

扭轉社會的傳統認知、防止學生資質和人力資源的錯配,有賴於國家和社會營造尊崇技術技能人才的氛圍,更有賴於職業教育質量加速提升。

從營造氛圍來講,大力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待遇無疑是當務之急。2018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發出了提高技術工人地位待遇的動員令。近年來各大媒體大力宣傳工匠精神,對社會重新認識職業教育的價值都發揮了正向作用,但要全面、充分落實相關精神還需時間。

也有現象表明,待遇高並不完全能吸引人們選擇技術類工作,比如月嫂、家庭管家、養老護理等月薪過萬元的工作仍面臨招工難問題。王東江認為,這種現象說明大眾職業觀仍存在偏差,“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傳統觀念還在影響當代人的職業選擇,這需要社會重視職業啟蒙教育,樹立工作有類型之別、無高低之分的意識。如今國家把勞動教育列入育人體系,將重塑孩子對勞動價值的認知。

從職業教育本身講,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質量無疑是關鍵之舉。本刊記者走訪職業院校和社會從事職業教育的培訓機構發現,凡是專業建設與市場契合度高的學校,其畢業生不僅好就業,而且待遇不菲。從事職業教育培訓的達內集團分公司負責人安盟告訴本刊記者,在他們那裡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應屆職校畢業生月均工資在7000元以上,也有普通大學的畢業生主動申請到職業學院學技能後再就業。

顯然,職業教育自身夠好、夠特、夠亮、夠香,就會受到市場和社會認可。

王東江說,只要職業教育發展到與普通教育有同等吸引力,且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架起互通的“立交橋”,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路徑選擇就會更加理性,也會更加尊重孩子的天性、興趣、特長,並最終形成“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群星璀璨”的國家人力資源圖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