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真实的样子无人知晓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真实的样子无人知晓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田园诗人,而且他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无数人都在以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作为榜样,虽然大部分人都不敢真的辞官归隐,但把陶渊明作为偶像还是可以的。

尤其是李白,更是发扬光大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直接说自己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了名人的加持,陶渊明的形象就更加的丰满和清晰。

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历史的情景当中去,却发现我们现在关于所有陶渊明的说法几乎都是靠不住的,甚至可以说这千百年来是我们一直在制造陶渊明。

古代社会不像现在这样信息发达,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主要就是靠文字,我们知道的二十四史就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主要途径,但是我们了解陶渊明的最主要途径,却是通过一篇文章,那就是《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真实的样子无人知晓


自传体散文

很多人都坚信《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述,在自述上倒是没什么问题,但是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感情真切,文辞优美,但是就是偏偏太优美了,作为了解一个人的生平叙述,通过一篇文章来了解,的确是有点不靠谱的感觉。

写文章从古至今都会多少有些修饰的成分,而且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面,也没有明确说这就个五柳先生就是自己,可能陶渊明是想把这位五柳先生比喻成自己,但一旦这种映射的印象发生,那么文章里的五柳先生就必定和真实的陶渊明是有差距的。

《五柳先生传》的确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里面陶渊明描绘了一个完美的人格,好读书不求甚解,爱喝酒但又买不起酒,所以就经常到朋友家去喝酒。

这个人呢非常的淡泊名利,但又非常的安贫乐道,有点像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并且通过文章巧妙的剖析,让人们了解这个五柳先生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但是这些人设都是书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就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一样,都只是陶渊明心中最美好的形象,但是又绝对不可能是一个绝对真实的陶渊明。

这种风格有点像《世说新语》里面非常具有文学性的记载,但是你如果真的只是通过《世说新语》这种笔记小说来了解一个人的话,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和真实的人差距非常大,毕竟《世说新语》写下的,都是作者认为比较有趣或者值得记录的事情,生活中大量的细节都完全没忽视掉了。

而这种忽视往往是有意为之的,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世说新语》里就记载和好几个这样的故事,很多学者都提出过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很多人对此视而不见,依然认为陶渊明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的。

但事实上,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里写的很清楚,那就是陶渊明是因为家人去世了,所以才选择辞官的,但是这个显然不符合陶渊明的人设,所以大家都选择了五柳先生的设定,把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件事按在了陶渊明身上,这样就相当于给了陶渊明一个人设,而陶渊明的这个人设一旦设定好,就会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加强和完善。

陶渊明的人设不断加强,是通过古代一个特殊的动作来完成了,这个就是陶渊明集的编撰工作。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真实的样子无人知晓


对陶渊明诗文的再加工

作为现代人很难理解古人对于保存文字的艰辛,古代没有什么别的途径来保存自己的文章和诗句,而必须通过书写,陶渊明是东晋时代的人,那个时代文章的传播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抄写。

当年曾经被抄写折磨过的同学,实在是太能理解抄写这个动作实在是太容易发生错误了,手抄本经常会出现各种传抄过程中的错误,这一点都不要说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了,就是一千多年后的清朝,《红楼梦》在传抄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要发生许多错误。

陶渊明的诗文也不是一开始就受到重视的,真正彻底把陶渊明的形象发扬光大的是宋代,尤其是宋代印刷业的发达,直接导致了陶渊明诗文的定性,同时由于宋代的价值取向,陶渊明的诗文在定型的过程中,实在是受到了大量的改动。

古人编辑某个人的文集,有一种再创作的感觉,据统计,在宋代最初的陶诗版本中,这种需要校正的不同版本大约有740个。而到了宋末,流传比较广的一个版本就只有6处了。版本数量的减少,跟陶渊明形象的完善,几乎是同步的。

也就是说,当初流传的不同版本,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能留下来的,都是当时编撰诗文的人认为最好的版本,这个最好的和真实的之间肯定是有差距的,尤其是边际的人认为是最好或者是真实的,并不等于就是这个作者最真实的诗文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苏轼的定调子,这种编辑尤其是像苏轼这样的大名士,他一旦定了自己的看法,那么基本上后面的人都会跟风,苏轼定下来的这个版本的诗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

陶渊明有句非常有名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见是一定要读作现的,表达了一种陶渊明诗文的意境,也就是南山只会在平心静气的人心中才会显现,这些都是苏轼认可的。

而苏轼强烈批评的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这个望字完全没有诗意,也不符合陶渊明的本意,天晓得陶渊明的本意是什么,既然苏轼都说了见南山更好,于是之后所有的版本都是见南山了。

而且从现在的考据规则来看,苏轼这完全就是再创作,因为在苏轼之前根本就没有见南山这个版本,这部明摆着是苏轼改的吗,但是没办法,苏轼牌子大,加上这样一改,陶诗就显得更加有韵味,陶渊明的形象就更加丰满。

陶渊明正是在这种不断加工之中变得越来越符合古人心目中一个完美的人格,可以说陶渊明形象的日益高大,完全就是不同时期人们不断加工的结果,距离那个真实的陶渊明已经很远了。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真实的样子无人知晓


隐士的悖论

尽管真实的陶渊明可能已经无法呈现,但是陶渊明身上所要表达的那种精神和对整个隐士文化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影响了后世。

中国自古就有隐士的传统,很多人因为看不惯朝廷的腐败,或者不满足现状,都会到深山里面隐居起来,但是所谓的隐居核心点在于一个隐字,也就是要把自己藏起来,但是偏偏历史上有那么多人以隐士闻名,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隐逸文已经是融入到我们文化的血脉之中,但是陶渊明之前的人,很难解决这个隐逸的悖论,如何做到一个真的隐士,同时隐逸的生活和想法又被世人所知道呢?

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关于隐逸,甚至出现了充隐的情况,也就是假装在隐逸,极端的例子就是终南捷径,很多人甚至把隐居当做是一种高调的手段,借此弯道超车重新回到朝廷。

实际上陶渊明扭转了这个局面,他把自己隐逸的生活给写了出来,让人们了解一个真正的隐士是如何生活的,陶渊明的确是一个真的隐士,他的确做到了,因为在他的诗文里,我们完全能够看到一个隐士过的是什么日子。

隐士可以活的很潇洒,但是太潇洒了又容易依法别人的怀疑,陶渊明就比较真实,他不但有心远地自偏的淡然,同时也有草盛豆苗稀的苦恼。

从诗句中我们是实实在在看到,陶渊明就是通过种地来养活自己,而且种地之后的种种窘态,也被陶渊明通过诗文写了出来,比如夏日长抱饥,冬日无被棉这种苦日子,在比如去别人家乞讨要饭,这些陶渊明都把他写在了诗文里。

正是这些诗文忠实的记录了隐士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隐士的悖论,隐士是真的在做,诗文也是真的在写,正是陶渊明这种真实的隐逸生活 ,成功的让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为之向往,并且后世不断有人向陶渊明致敬和学习,陶渊明的形象也最终成了中国文学界最为成功的隐士和诗人。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真实的样子无人知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今天看到的陶渊明的形象,是一个不断加工的结果,不同时期的文人对陶渊明做出的不同解读,不断的再给陶渊明的形象添砖加转,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的这个样子。

事实上可能存在两个陶渊明,一个是真实的陶渊明,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陶渊明,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意义上的陶渊明已经取代了真实的陶渊明,就像历史上的刘备一样,现在人们心中的刘备实际上是《三国演义》塑造的,即便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过《三国志》,但这并不影响刘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至于说真实的陶渊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也许早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早已经变成了那个诗文中的陶渊明了,并且这个形象会一直流传下去。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真实的样子无人知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