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災,古人會怎麼做?

在新冠肺炎還未消退的時候,非洲蝗蟲又來了。據悉有大約4000億隻蝗蟲已經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已經離我們國家僅有一步之遙,雖然這一步之遙可能隔著喜馬拉雅山脈,但也不確定這條世界屋脊能否完全阻隔這浩浩蕩蕩的"蝗軍",反觀國內的網民饕客們已經摩拳擦掌,好像來的不是4000多億隻蝗蟲,而是幾百億根串串。

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災,古人會怎麼做?


我們之所以有這樣樂觀的心態,主要是因為自新中國成立後,許多科學家們致力於治蝗滅蝗事業,此後幾十年再也沒有發生過重大的蝗災,以至於如今還有專門的養殖戶飼養蝗蟲以供市場需求。

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災,古人會怎麼做?

縱觀我國曆史,蝗災不斷,對於一個以農為本的國家而言,蝗災的出現甚至能夠帶來覆國的危機,幾千年來與蝗蟲鬥爭的經歷亦給我們現代治蝗滅蝗留下的寶貴的經驗,有道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所以我們不妨回頭看看古人是怎麼與蝗蟲做鬥爭的。

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災,古人會怎麼做?

先秦時期——深耕細作,順應天時

夏商時期,從發掘的甲骨中就有大量的"螽"(zhōng)字,說明早在那個時候的人們就已經意識蝗蟲的危害了,因此通過占卜來祈求神靈消滅蝗災。此外甲骨卜辭中也有"蝗"字,如"癸未卜,蝗"。此外《春秋》記載還有:"蝝(yuán)、螣(téng)、蝮蜪(fù táo)等" 說的也是蝗蟲。

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災,古人會怎麼做?

因為蝗蟲一生之中需要經歷不同階段的發育過程,而不同時期的形態也不同,所以才會有這麼多名字。由於先秦時期人們對於天地自然充滿了敬畏,把萬物都神秘化,包括蝗蟲。於是先民們按照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則將一年分為四季十二月,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都定好,甚至還有專門維護

"時禁"的官職,通過約束人類的行為與行動與時令一致,也能有助害蟲的發生。

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災,古人會怎麼做?

而到了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意識到深耕對於防害蟲的重要性,《管子》對耕耘技術說"行其田野,視其耕耘,計其農事,而飢飽之國可以知也。其耕之不深,耘之不謹,地宜不任,草田多穢,……飢國之野也"。並且開始了用火來治蟲,

"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穉(zhì)。田租有神,秉畀炎火"。然而在當時最主要的防治最主要的防治手段還是深耕和根據農時耕作。

秦漢時期——人工捕捉,開溝滅蝗

到了秦漢時期,即使人們對於蝗蟲的瞭解變得更深,知道蝗蟲愛吃啥以及蝗蟲的生長階段都有了新的認識,《後漢書·安帝紀》記載"蝗蟲滋生,害及成麥,秋稼方收,甚可悼也。",至少知道麥是蝗蟲喜歡吃的東西。但是對於蝗災的出現,董仲舒認為是因為人的過失引起了上天的反應因而降下災害,但是王充卻認為天是無意識的存在,各種災害亦是客觀的存在而反對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的觀點。

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災,古人會怎麼做?

而關於防治蝗蟲的手段,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大規模的人工捕捉蝗蟲的行為,《漢書·平帝紀》記載"遣使者捕蝗,民捕蝗詣吏,以石、鬥受錢"。並且在種植前會對種子進行妥善的保存,並且對種子進行防蟲處理。《氾勝之書》記載"取幹艾雜藏之:麥一石,艾一把。";"神農、后稷藏種之方,煮馬屎以汁漬種者,令禾不蟲。"到了東漢時期,人們開始創作開溝滅蝗蝻技術,王充《論衡·順鼓篇》介紹:"蝗蟲時至,或飛或集。所集之地,穀草枯索。吏卒部民,塹道作坎,榜驅內於塹坎,把蝗積聚以千斛數。正攻蝗之身,蝗猶不止。"

魏晉南北朝——生物防治,輪作及培育抗蟲品種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依舊收到秦漢時期天人感應的影響,也認為害蟲是人事過失造成的,當時的人們認為昆蟲包括世間萬物都是自然自身自化的結果,因此主張人類活動應該順應自然的法則,所以當時禁止放火燒田防蟲,以免人為殺戮過多造成天道不滿。


而為了順應自然萬物的相互剋制,在晉代出現了利用害蟲的天敵來防治害蟲,這應該就是最初的生物防治。"故諸物相賊相利,含血之蟲相勝服、相齧噬、相咦食者,皆五行氣使之然也。"《南史·列傳第四十二》:"忽有飛鳥千群蔽日而至,瞬息之間,食蟲遂盡而去,莫知何鳥"。

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災,古人會怎麼做?

此外還提出輪作以及培育抗蟲的品種防治蟲害。《齊民要術》說"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為上,麻、黍、胡麻次之。蕪菁、大豆為下。";"粟、黍、穄、粱、秫,常歲歲別收選好穗純色者,劁刈高懸之。至春治取,別種,以擬明年種子。


隋唐五代——且焚且瘞,掘卵食蝗

到了隋唐五代,盛行"德化"之說。也就是說蝗災的出現是人君失德所致,只要皇帝勤政愛民,修德改過,蟲災自會消失,而不能以人力捕殺。這無疑是扯淡,因此姚崇反對這個說法,並且他親自證明蝗災可以人為治理。

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災,古人會怎麼做?

於是姚崇結合以前的火燒和坑埋,並且取得成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坑埋的方式,但是由於蝗蟲能夠破土而出,因此效果不太好,而姚崇結合火燒,結果十分奏效。而對於生物防治方面,朝廷禁止捕捉和殺害益鳥,即"赦禁羅弋瞿噡鵒,以其有吞蝗之異也"


並且通過挖掘蝗蟲卵減少蝗災出現的幾率,即"去年有蝗蟲下子處,蓋前冬無雪,今春亢陽,致為災沙,實傷隴畝。必慮今秋重困稼稽,自知多在荒坡棒蕪之內,所在長吏各須分配地界,精加翦撲,以絕根本",而這也是這是歷史上首次詔令除滅蝗卵的記載。在唐代也有災民食用蝗蟲的記載,而且都是在唐太宗親自試吃蝗蟲之後開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蒸曝,去颺(yáng)足翅而食之。";"貞元元年夏四月,關中饑民蒸蝗蟲而食之。"

宋元時期——氣候的影響,技術的改進

宋元時期人們對於害蟲相當重視,除了象徵性的祭祀活動外,各個朝廷對於捕蝗政策都制定的十分嚴格,對於蟲災的管理更加制度化,較之前代的基礎上有了創新,對深耕細作有了更深的認識,並且發現氣候對蟲害的影響。


陳旉(fū)發現"萬物因時受氣,因氣發生,其或氣至而時未至,或時至而氣未至。……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災妖之生,不虛其應者,氣類召之也。"因此,他強調農業生產要按照客觀規律行事,尊重"時"、"氣"發生、發展的規律。

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災,古人會怎麼做?

除了耕具的改進,對於種植方式也極大提高了產量,真正做到深耕細作。

《種蒔直說》"古農法,犁一耙六。今人只知犁深為功,不知耙細為全功。耙功不到,土粗不實。下種後,雖見苗,立根在粗土,根土不相著,不耐旱,有懸死、蟲咬、乾死等諸病。耙功到,土細又實,立根在細實土中。又碾過,根土相著,自然耐旱,不生諸病。"


對於前代的火燒坑埋以及生物防治進一步改進,農作物的多樣化也大大減少了蟲害所造成的影響。隨著害蟲認識的提高和技術的不斷總結、積累,害蟲防治效果已超越了前代。比如"火糞"法既能提高土地肥力,又能滅殺蟲卵。陳旉《農書》記載"將欲播種,撒石灰握流泥中,以去蟲螟。"

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災,古人會怎麼做?

明清時期——先預防,後治理

明清時期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已經不再像之前一樣無知。在明清時期受到西方影響,空談心性的理學弊端越來越明顯,而追求實用的"經世致用"之學推動了人們對害蟲的認識和治蟲技術的發展,不再動不動就祭祀一下天地。而且明清時期對於蝗災的記載也十分詳細,並且有據可考。據記載明代發生蝗災75次,清代發生蝗災209次。

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災,古人會怎麼做?

在氣候方面。明代已經發現田間溫溼度與蟲害的影響。在生物治蟲方面開創了養鴨治理蝗蟲的技術,並且出現了《農政全書》《捕蝗考》等書籍,詳細收錄了許多滅蝗的設想,比如砒霜種地。在清朝亦有用砒霜煮毒谷,使用藥物拌種等,還創造了捕粘蟲車的工具用來捕捉蝗蟲。在種植方面有水旱輪作,棉稻輪作等。相對於其他朝代,明清時期主要採用先預防,後治理的方式,並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災,古人會怎麼做?


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於蝗災的出現從一開始手足無措的跪天跪地到後來的各種手段防治,其中許多方法我們至今仍在沿用,然而即使這樣,一但蝗災出現,依舊民不聊生,甚至有賣妻鬻子,易子而食的現象發生。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世界各國面對浩浩蕩蕩4000億隻蝗蟲,依舊束手無策,任由蝗蟲從非洲一路肆虐至印度、巴基斯坦,甚至抵達中國。

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災,古人會怎麼做?

而在網絡上甚至還有人起鬨山東濰坊養殖蝗蟲供不應求,黑人不懂蝗蟲是美味佳餚。是古人不懂的吃蝗蟲嗎?烤蝗蟲炸蝗蟲不香嗎?面對如末日一般的場景,我們的先輩們已經做得十分出色了,正是他們一代又一代,用血與淚的經驗留給後人,才有了傳承五千年的中華文明。

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歷史時期中國蝗災記錄特徵及其環境意義集成研究

明代蝗災與治蝗研究

中國古代害蟲觀念與防治技術研究

蝗蟲發生的氣象環境成因研究概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