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貿易、戰爭與茶;一片茶葉,一路向北


晉商、貿易、戰爭與茶;一片茶葉,一路向北

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被位列生活必需品,儘管排名在最後一位。

即便是在產地中國,人們真正把茶葉作為飲品是在公元6世紀(大約是南北朝)以後,而正式成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是在唐代。在此之前,茶葉基本都是藥用!

晉商、貿易、戰爭與茶;一片茶葉,一路向北

“茶”字最早見於《神農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藥物書。據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的著作)一書。到了唐代,被後人尊為“茶聖”的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製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

萬里茶道簡述

這條始於十七世紀、自清朝雍正時期到辛亥革命之間綿延260年,從中國福建省武夷山出發,途徑閩、贛、湘、鄂、豫、晉、冀、蒙,貫通至中亞、俄羅斯和歐洲的國際商道,總長達一萬多公里,被稱作“萬里茶道”或“萬里商道”,俄羅斯人則稱為“偉大的茶葉之路”。

晉商、貿易、戰爭與茶;一片茶葉,一路向北

一片茶葉,一路向北。

在這趟行程中,有水路車路和駝路,張家口至恰克圖的路途最艱難,穿行於沙漠和戈壁之間,冬嚴寒夏酷暑。但這樣的氣候似乎也是磚茶烘培的最後一道程序,據《海國圖志》記載;“因陸路所歷風霜,鼓氣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經過南洋暑熱,致茶味亦減。”

晉商、貿易、戰爭與茶;一片茶葉,一路向北

戈壁灘上的運茶隊

茶葉西傳始於絲綢之路,計算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但當時大宗的貿易產業仍為絲綢、棉花等,茶葉佔據的份額甚少。萬里茶道雖僅有200年曆史,卻在時代背景的映射下,名流青史。

萬里茶道起源

一個好的發展機遇需要一個良好的經濟和政策環境,正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促成了晉商萬里茶道的輝煌。

明朝崇禎年間,瓦西里·斯達爾科夫率領俄國使團南下進入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的領地。

這是俄國人第一次嚐到茶葉的味道,使團回到俄國,茶葉獻給沙皇,神奇的東方樹葉真正進入了俄國。並漸漸深入到俄國平民的飲食當中,一度成為生活必需品。

16世紀後期,沙俄開始了對西伯利亞和遠東的殖民過程。由於俄國勢力的擴張,與清朝發生了軍事衝突,中俄之間首場戰爭由此打響。1689 年 8月22日,中、俄兩國在尼布楚開始會談,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中清政府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之地劃歸俄國,條件是沙俄不得繼續向南侵略,且商隊可以用皮毛和黃金在邊境進行貿易。

晉商、貿易、戰爭與茶;一片茶葉,一路向北

《尼布楚條約》的簽訂

康熙二十八年( 1689),隨著《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富有進取精神與改革精神的彼得大帝派商人前來東方學習知識並進行貿易溝通,清政府不重視貿易,但是晉商看到了商機,茶道由此而開通,並隨著茶葉貿易日漸繁榮。

1727 年,雍正與彼得大帝的繼承人葉卡捷琳娜簽訂了《恰克圖條約》條約規定規定俄商每三年來北京一次,一次人數不得超過200人,中國不收賦稅並允許俄商在兩國交界處進行零星貿易。

《恰克圖條約》的簽訂為萬里茶道增添了川流不息、人潮湧動的繁榮貿易景象。萬年沉寂的外貝加爾地區荒原上,恰克圖迎來了興盛繁榮。

晉商、貿易、戰爭與茶;一片茶葉,一路向北

恰克圖

而隨著鴉片戰爭的到來,俄商開始直接深入中國內地採購、製作、販運茶葉。

1863年,漢口出現第一家俄國磚茶廠,並且在漢口對茶葉進行海運。茶廠採用了工業化機器製造磚茶,相比之下,俄國磚茶廠製造出的茶葉物美價廉,壟斷了茶葉的對外貿易,也搶了晉商們的生意。

在萬里茶道興起之初,並沒有大規模的茶園。江南的農戶在自己的田頭屋後種植、採摘、加工茶葉,賣給茶行、茶館。

晉商的到來改變了一切。用如今的視角說,晉商群體的出現整合了茶葉經濟的上下游產業鏈。他們打通了一條帶動亞歐大陸的文明交融的路,這條路歷經200餘年,見證清王朝由盛轉衰,直至歐亞鐵路的到來。

晉商傳奇

說到晉商,大家都記得連續劇“喬家大院”,其中就有喬致庸到武夷山販茶的片段。晉商居全國商幫之首,延續500餘年。清代排名前16位的大財團都在山西,知名的八大家族有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晉商、貿易、戰爭與茶;一片茶葉,一路向北

傳統中國社會重農抑商,一直到明朝“開中制”等財政政策實施,山西商人地緣居中,北上南下販賣鹽茶,漸漸壟斷了山西和蒙古的邊貿市場。

宋代的茶馬互市開啟了晉商的邊境貿易史。

晉商的崛起,是因為山西省人口和土地配置關係的失衡。山西本就大部分土地瘠薄,明清時期的人口激增,再加上明代為了鞏固邊防,在邊境燒荒,嚴重破壞了草原生態,沙化更是威脅到了山西一帶。在此背景下許多農民不得不棄農從商,藉此改善生活。而到了清代中期,晉商群體蛻變為國際茶商集團,人口基數龐大。

晉商、貿易、戰爭與茶;一片茶葉,一路向北

山西平遙古城

山西的地域優勢讓棄農們從商後主動轉向經營茶葉貿易,他們一面能夠及時掌握蒙俄地區對茶葉不斷增長的需求,茶葉價格飆升;另一面又瞭解南方地區的茶園過多,茶葉過剩,茶價低迷。於是晉商群體帶著明確的市場需求和資金來到福建、雙湖地區,資金的到來將茶葉的種植、加工、運輸、銷售和資本運作一體打通。

茶具、茶路沿線的鏢局和馬隊、茶葉盛產地區的客棧和飯莊、以及為茶商提供資金週轉的票號、邊貿市場的管理、茶農……這些因茶而生的行業借勢蓬勃,在水陸兼具的跨國貿易中形成了一環扣一環的茶葉產業鏈。

晉商、貿易、戰爭與茶;一片茶葉,一路向北

但小農思想根深蒂固。晉商群體做大之後,秉承“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原則,沒有向近代工業化靠攏,這也是萬里茶道衰敗的原因之一。

九省通衢—武漢

“漢口茶”名揚天下,但武漢不產茶。

漢江連接華中、華東、華南、西南、西北,且與和長江交匯,位於交匯地的漢口,因此匯聚了九州之茶。所謂“漢口茶”指的就是外銷茶。

晉商、貿易、戰爭與茶;一片茶葉,一路向北

漢口茶港

漢口處於中國茶葉產區的中心地帶,且擁有兩江交匯、九省通衢的優越地理位置,因此“湖南茶溯湘江、沅江、澧水,陝甘茶循漢水,江西寧州茶及安徽祁門茶溯江而上,四川茶順江而下,麇集於漢口”,故“(漢口)街市每年值茶時,甚屬盛旺”。“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便是當時漢口茶港生動的寫照。

徽州商人最早在漢口的漢正街泉隆巷開設汪同昌茶葉店、新街王益茂茶葉店和武場朱謙益茶葉店。隨後,湖南、福建及鄂南的青茶來漢,緊接著山西、廣東商人開始來漢口經營茶葉。他們的茶葉除賣給茶葉店或外地客商外,還從事長途販運,晉商販往西北的新疆、蒙古及中俄邊境的恰克圖,粵商則南下廣州,將茶賣給外國客商。

晉商、貿易、戰爭與茶;一片茶葉,一路向北

中國茶史專家有這樣一句話:“世界茶葉主要靠中國,中國茶葉主要靠漢口。”“茶葉順著江流,不經意地打入了國際市場。”說這句話的董玉梅女士是武漢市地方誌編纂辦公室研究員,對武漢茶貿易曾作過專題的研究。她列舉了這樣一組數據:1861年漢口港出口茶葉8萬擔,1862年增至近22萬擔,此後逐年增長,從1871年至1990年,每年的茶葉出口均達到200萬擔以上。為此,董研究員自豪地說:“當時,中國出口的茶葉壟斷了世界茶葉市場的86%,而由漢口輸出的茶葉就佔了國內茶葉出口量的60%,大量運茶船源源不斷地出入漢口港。”漢口因茶而興,因茶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