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东乡有条徽商古道

枞阳东乡有条徽商古道

群山起伏,连绵不断。一条合铜黄高速从两山之间的低凹处穿山而过,打破了山乡多年的静寂,这里就是钱铺镇仅存于世的历史上最有名的徽商古道——北黄蘖岭段遗址所在地。

钱铺镇有南、北两座黄蘗岭,南黄蘖岭在南岭村境内的挂山村(现南岭组),与白梅乡黄石村相隔;北黄蘗岭在现今的黄岗村境内,岭的东边是许家冲(现高山组),岭上叫竹岭组,与白梅乡的翼青村相隔。东方的顺毛尖连着扁担山接着潘家寨、牛角尖,再连南方的刘家山到南北黄蘗岭,延伸连接西边的横岭山脉的七家排至北边的三公山。一连串的高山阻断了这里东西方向,唯独只有这两座低凹的山岭是东西方向的通道,故在历史上留有岭东和岭西之说,岭东叫东乡,岭西叫西乡。

古时, 南黄蘗岭这条通道通往岭西的区域不大,一般的商业交易活动范围最多只在孙家畈一带。而北黄蘗岭通往庐江、桐城、三河等地方,商品交易区域大。旧时的枞阳叫桐庐县、桐城县,县政府设在桐城,故北黄蘗岭就是东乡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来往的行人很多,甚是热闹。

相传早在公元1290年间,钱氏先祖福一公从东流井盆迁至枞阳南黄蘗岭(现在的白梅和钱铺一带)定居,史称蘖岭派钱,开垦土地,围田建房,生息繁衍。因只有钱姓一族,故取地名钱铺。钱氏家族以耕种水稻、小麦、山芋为主,在荒山坡地上兼种烟叶。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使钱铺五谷丰登,家族人丁兴旺。后来又陆续迁来潘姓、左姓、周姓等等,各姓氏之间,相互通婚,友爱和善。自耕自获,自给自食,剩余的五谷杂粮等便运输出去进行交易,换来其它商品为己所用。于是便形成了由北黄蘗岭通往庐江黄泥河与桐城等集市以及庐州三河交易的黄金通道。

清朝嘉庆年间,钱铺南、北黄蘗岭都种植黄烟,温润的气候,全天候的日照条件,细腻松软的砂土,使这里生长的烟叶肥大金黄,烟醇味香,深受东西乡以及庐江、桐城、庐州等地烟民的喜爱。黄蘗岭黄烟声誉千里,交易频繁,供不应求。因此钱铺人便经过这条古道贩运烟叶到桐城孔城、庐江黄泥河、庐州的三河等地市场交易。

运输方式以肩挑为主,时语叫“挑烟篓”子。烟叶晒干后用毛竹片扎成捆,如同现在的捆棉,据说一担烟篓子重量当时老秤(一斤十六两制)称大约在二百五十斤左右,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五十公斤。挑烟篓子一般都是两个人一起行走,以便在路上相互照应。听祖父说起我家有位亲戚就干此事,说这位亲戚在1925年左右经常与我本村的祖辈钱立兄结对挑烟篓。钱立兄力大无比,他俩挑烟篓上北黄蘗岭一直往桐城方向挑行,一般都要在翼青的文书庙歇肩休息。古人喜欢斗力,我的这位亲戚挑烟篓前行,钱立兄在其后,他们挑行至十里地的文书庙时,钱立兄建议我亲戚休息会,我的这位亲戚那时年轻好斗,回说不急,再走一程。大约又走了一程,钱立兄再次建议休息,我的亲戚再次拒绝,就这样两位一边挑行一边交谈,不知不觉就走完了五十多里地到达了孔城。事后,他俩每人挑有近三百斤的烟篓一程未休息的事,在山乡久传成佳话,俩人也一直相互佩服彼此的耐力。

北黄蘗岭徽商古道是用一块块青石拼起来的大约一米宽路面的山路,青石的中心位置碾有深约八公分、宽十一公分的凹槽,至今仍然存在,清晰可辨。这里有一段流传在民间的佳话,说是咸丰年间东乡包括周潭、陈瑶湖、橫埠河、汤沟等地的水产、鱼类、五谷以及烟叶和柴火、木炭、茶叶等货物,都是孔城、黄泥河和三河市场上的畅销商品。运输工具是木制独轮车,木制车轮上包有铁皮。运输车队从东乡圩区各地运送货物上北黄蘗岭时,都要在岭下许家冲集中,等所有车队人马都到齐后,才开始上岭,商贩们上岭时相互协作帮忙,用绳索绑住独轮车前方,商贩们在车前帮助牵引至岭上,依次循环拉车,等所有的独轮车都上岭后,再继续前行。

久而久之,独轮车把砂土路碾压成很多深沟,独轮车行走艰难,雨天更是无法前行,商贩们叫苦不迭。见此情景,传说黄蘗岭北面有个村庄叫山岭院,村子里有位很有钱的钱姓,号称钱百万,喜做修桥补路的公益善事,叫来伙计,开山凿石,把这条经商古道铺上了青石,便于商车行走。车轮铁件与青石摩擦撞击,时间久了,青石上便留下了道道深深的辙迹。

徽商古道,北黄蘗岭只是它的一部分,它的辙迹告诉了后人这段徽商古道辉煌的历史。而在古道的岭上,还有一座已经倒塌的用四根石柱立起的凉亭子,也有一段流传在民间已久的佳话。建造这座凉亭,传说是有两个目的,其一是给经商人在此歇息纳凉避雨,其二,最主要的还是纪念监察御史左光斗。

左光斗(1575~1625),字共(gǒng)之,一作遗直、拱之,号浮丘,又号苍屿。先世为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东乡(今安徽省枞阳县横埠镇)人,明末东林党的重要成员,累官至左佥都御史,万历“六君子”之一。因对抗大宦官奸臣魏忠贤,含冤被捕,押解途中,家乡父老头顶明镜,手端清水,拥马首嚎哭,“缇骑亦为之涕零”。

相传1625年秋,年轻的明熹宗朱由校,听从奸邪小人魏忠贤的谗言,撤职并下令捉拿左光斗进京问斩。左光斗觉察魏忠贤的迫害动机后,避开差役的追捕,从天津返回桐城东乡老家横埠左家宕,次日去了钱铺长山铁门口姐姐家。传说左光斗姐姐家在铁门口王姓家族中是个大户人家,只因他家大门是铁制的,又在村庄的进口处,故该村起名铁门口。左光斗准备在姐姐家借点银两进京面君,向皇帝奏明魏忠贤阉党谋反之真相,但慑于魏忠贤的淫威,姐夫知情后害怕诛连九族连累于他们,只给了左光斗一点碎银便催其走人。不久,左光斗含冤被捕,在押解左光斗去京城的路上,家乡沿途百姓站立路旁,头顶明镜,手端清水,送酒送饭,抱着拉囚车的马头痛哭。

传说左光斗在京好友杨涟,奏明明熹宗,指出了阉党头目魏忠贤的阴谋,明熹宗便果断下令,派文书快马加鞭,昼夜不停迎头拦截左光斗的囚车。囚车行至北黄蘗岭下的张家店时,左光斗在囚车上看到人群中的好友钱百万,便请求钱百万借给他一些碎金作保,如能保住不过黄柏岭,拖延时间,见到文书送达的圣旨,左光斗就有救了,但钱百万因为害怕连累自己,也没有借给左光斗保金,左光斗含泪叹息曰:永绝此交。

押解左光斗的捕快,都是魏忠贤的亲信,魏忠贤痛恨正直、光明磊落的左光斗,一心想置于他死地,暗中指使捕快在半路上将左光斗杀害。囚车行至丛林茂密的黄蘗岭上时,他们便将左光斗残忍杀害了。熹宗皇帝派来的文书快马赶到北黄蘗岭西边的文书庙时,听老百姓含泪说左光斗已被斩首,文书下马后当即气绝身亡。

为了纪念这位朝庭文书,老百姓在此建庙,题名“文书庙″(今属白梅乡翼青村)。在北黄蘗岭古道旁左光斗遇害处,建凉亭立碑竖牌坊,以作纪念。可惜碑和牌坊在文革期间毁于一旦,无法查找了。唯独留有四根石柱托起的小黑瓦亭子,到修筑合铜黄高速时,这条古道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无人行走,亭子也就自然倒塌了,但那四根断裂的石柱依然还静静躺在原地的草丛中,向后人诉说着它的故事……

枞阳东乡有条徽商古道


这段有关左光斗在徽商古道——北黄蘗岭被害的故事,只是流传在这里时间很久、区域很广的一个传说,现在六十岁以上的人都能说出这段故事的因果,但很多都不是完整版的了。我曾经怀疑过它的真实性,但在采访很多老人时,说的故事情节都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故事中的某些地点不同而已,我又不得不信服于他们。查阅百度,说左光斗冤死狱中,与其所说大不相同,但在徽商古道北黄蘗岭东西乡流传至今那有板有眼的传说,又作何理解?亦无从考证,权作茶余饭后的一段话料,一个东西乡百姓对左光斗这位忠烈先祖的哀思和纪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