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之名得自“川峽四路”,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分別是哪裡?

四川省,位於我國西南部內陸,古為巴、蜀之地,有“天府之國”之譽,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之地,現在也是我國農業大省、資源大省、人口大省。四川,古屬益州,古稱巴蜀,四川之名始自兩宋時期。兩宋時,今四川有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又稱“川峽四路”“四川路”,四川因此得名,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開端,元滅宋後四川設省時就以四川為名。

四川之名得自“川峽四路”,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分別是哪裡?

“路”為宋金及元朝時期行政區劃,為北宋時改唐朝“道”而來。唐朝的“道”為監察區,北宋改為“路”後也為監察區但逐漸賦予行政區劃特徵,後來成為宋金時期的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省”。

四川之名得自“川峽四路”,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分別是哪裡?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北宋全國分為十五路,今四川大部分屬西川路、峽西路,宋真宗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真宗分西川路設益州路、利州路,分峽西路設梓州路、夔州路,合稱“川峽四路”“四川路”,這裡的四個路名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均為四個路治所所在,分別是什麼地方?

四川之名得自“川峽四路”,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分別是哪裡?

益州為我國古代地名,西漢漢武帝設十三刺史部,益州就為其一,益州刺史部最初駐雒縣(今廣漢),東漢末遷治成都,唐朝時改益州為蜀郡,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到成都升蜀郡為成都府,號南京,到北宋初仍為成都府,為西川路路治所在。

四川之名得自“川峽四路”,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分別是哪裡?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於成都附近的青城起義並攻佔成都建立政權,儘管這次起義很快失敗,但北宋將成都府降為益州,西川路分設時以路治益州為名設益州路。成都是唐宋時期繁華都市,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益州又升為成都府,益州路也因此改為成都府路,元朝時成都為四川行省治所,現在仍為四川省省會。

四川之名得自“川峽四路”,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分別是哪裡?

利州最早設於西魏,治興安縣(隋朝改稱綿谷縣),北宋初利州為西川路所轄,1001年西川路分設,其一以路治設於利州稱利州路。北宋末因戰事,利州路徙治興元府(今漢中),南宋時利州路曾數次分為利州東路、利州西路。綿谷縣元朝時改稱廣元縣,廣元現為四川省地級市,有市轄區稱利州區。

四川之名得自“川峽四路”,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分別是哪裡?

梓州為四川古代政區名,初設於隋朝,治郪縣(今潼川鎮,三臺縣治)。北宋鹹平四年峽西路分設為兩路,一路為夔州路,一路以治所梓州為名稱梓州路。北宋末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升梓州為潼川府,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梓州路改稱潼川府路並遷治瀘州,自此梓州也不再作為政區名,郪縣明初省入潼川州,清雍正時潼川州升為潼川府設附郭三臺縣。現在,三臺縣為綿陽市轄縣。

四川之名得自“川峽四路”,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分別是哪裡?

夔州為奉節古稱,初置於唐初人復縣,貞觀時改縣名為奉節縣且仍為州治。夔州為峽西路路治,1001年峽西路分設兩路,一路仍以夔州為治所稱夔州路。夔州路轄區廣大,今重慶、貴州大部及四川達州、湖北恩施等地均為其所轄。現在,奉節縣為重慶市轄縣。

四川之名得自“川峽四路”,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分別是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