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君檢分享#【人物】女刑警崔燕平:測謊工作17年

為警者,懲惡揚善,保一方平安;為醫者,救死扶傷,仁術仁心。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七支隊心理測試室副主任崔燕平將這兩者融於一身,從事心理測試技術工作已有17年的她,讓心測工作成為利刃和尖刀,在刑偵戰線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儘管測謊技術愈加成為拿下嫌疑人口供、探索物證的有力偵查手段,但其精確與否仍是學界與業界爭論的焦點。

崔燕平認為,“測謊機器只是一個輔助,起關鍵作用的是被測試人員”。當然,其中的關鍵因素還有測試人員。為此,她參與課題研究,自制《肌動式反測試動作傳感器》,撰寫《犯罪心路探微》《現代心理測試技術導論》等技術專著,在10平米左右的測試室兢兢業業完成一名中國刑警的使命。

原文首發於462期《法治週末》8版

原題:中國刑警報道(二)

原題:女測謊刑警崔燕平

#蕪君檢分享#【人物】女刑警崔燕平:測謊工作17年

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七支隊心理測試室副主任崔燕平。

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七支隊心理測試室副主任崔燕平有一雙愛笑的眼睛,但在工作中,那雙眼睛卻異常冷靜。

從事心測工作的17年來,崔燕平與上千名犯罪嫌疑人鬥智鬥勇,在無數個不眠不休的晝夜還原真相。強姦、殺人、盜竊、搶劫,每一起案件背後都有著被害人不可治癒的傷痛。隨著測謊進入深水區,崔燕平不斷調整著編題和發問,真實的案情也隨著圖譜上的軌跡浮現。人在緊張的時候就會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皮膚電會出現波動,而這些指標則成為了揭穿謊言的基礎數據。

青年時代的學醫經歷讓崔燕平多了一份睿智和沉穩,也讓她在警校出身的同事們中顯得與眾不同。說到從醫生到刑警的過程,還要從那個2002年的初冬說起。

那年的冬天格外冷,崔燕平即將結束首都醫科大學的學業。作為臨床醫學專業的高才生,如果按部就班的話,她畢業後將分配到北京兒童醫院任職,成為一名醫生。但就在一個下午,命運和她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她的人生軌跡也隨之發生鉅變。

改變命運的那道藍色風景

2002年一個週六的下午,在閨蜜小郭的央求下,崔燕平陪著她來到北京國際展覽中心,參加一年一度的北京人才博覽會。博覽會里人山人海,滿心憧憬的年輕人們在面試臺前等待著新生活的召喚,小郭整整逛了一下午,也沒找到心儀的單位。

“燕平,我看今天就算了吧……”小郭有些沮喪。天色將晚,氣溫已經降到十度以下,而接連面試的失利無異於雪上加霜。

崔燕平看著她,笑著說:“你都來了,怎麼也得轉完最後一個館吧?”

“你以為是逛動物園呢,還最後一個館……”小郭無奈,但還是禁不住崔燕平的鼓動,走進了最後一個展館。但沒想到,這個舉動卻開啟了崔燕平的從警之門。

兩人一走進展館,就被一道藍色的風景吸引住了。藏藍色的制服,筆挺的身材,一群年輕的警察站在最大的一個展臺前,後面掛著一個巨大的橫幅——北京市公安局刑事偵查總隊。“當時我都呆住了,太帥了!”崔燕平至今仍記得那個震撼的場景。

小郭對從警沒什麼興趣,去了別的展臺,而崔燕平卻在刑偵總隊的展臺前徘徊良久,終於勇敢地走了過去。她在自己22歲那年,作出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選擇。

2003年1月,經過半年警訓,崔燕平終於如願以償地來到北京市東城區的炮局衚衕27號,成為一名光榮的首都刑警,並加入了北京市公安局心測團隊。

北京市公安局心理測試室成立於1999年,時任主任的老陳,仙風道骨,一派大家風範,而後來接任老陳成為主任的唐帥,當時也不過二十歲出頭。崔燕平是心測室的第5名成員。

心理測試是舶來品,最早在歐美國家誕生並發展起來,中國在經過20世紀80年代初建、90年代摸索,至今也不過30多年的歷史。對老陳等前輩來講,當年北京的心測工作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崔燕平沒有一般大學生的嬌氣與傲氣,一進室就立即扎到工作裡。她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案卷、閱讀圖譜、分析案件、學習編題,孜孜不倦地向領導、同事們求教,埋頭刻苦地對業務進行鑽研。學醫的經歷讓她身上有種先天的執拗和嚴謹,而從警的夢想則如催化劑般推動她前行,加之廣泛的閱讀,崔燕平以最快的速度“上了道兒”。但她心中卻依然有個疑問,心理測試,就真的這麼神嗎?其實所有搞心測的人都會在初期心存疑問,但隨之而來的一個案件,馬上就徹底打消了崔燕平的懷疑。

#蕪君檢分享#【人物】女刑警崔燕平:測謊工作17年

崔燕平正在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心理測試。

一聲槍響,擊碎了新年的寧靜

2003年2月4日,大年初四。“禁放”的警隊還在街上巡邏,但熱情的人們依然打游擊似的讓鞭炮作響。清晨的陽光剛剛將城市照亮,幾聲槍響就驚醒了賴床的人們。聲音如匕首般略過寒風,擊碎了北京西城區某大樓的玻璃。

不好!有人開槍!

警情就是命令,在110報警中心的調度下,警車蜂擁而至。刑警重案隊封鎖了現場,刑事技術人員立即開展現場勘查。被襲擊的大樓是一個國家機關,被槍擊的位置正是員工的辦公區域。刑警們倒吸一口冷氣,幸好正值春節放假,沒有人員聚集,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經過現場勘查初判和彈道分析,射擊的位置在大樓南側,子彈是由上往下進行射擊,最終位置鎖定在距大樓200米外的一棟居民樓裡。這棟樓一共有20層,槍手的位置應該是在4至12層。刑警們在樓下草坪發現了多枚彈殼,槍手就在樓內確定無疑。

正值春節期間,儘快破案是保證百姓平安的重中之重,刑警們連續工作,終於將嫌疑人鎖定在6至7層的17人之內。但由於沒有直接證據,無法對所有涉嫌人員的住址進行搜查,逐一預審又會拖延時間,刑偵總隊領導果斷下令,調心測室上陣。崔燕平和同事們臨危受命,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案情,並制定了完善的工作計劃。

快速排除無辜,甄別重點嫌疑人,這是心測室首要進行的工作。在主任老陳的帶領下,大家根據案情進行了科學的“編題”,將17名嫌疑人按照家庭進行分組,依次帶到心測室進行測試。測試分成兩組進行,崔燕平給唐帥當助手,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第一組的9個人順利被排除,但此時已經過去了整整11個小時。

太陽西沉,連續的工作和高強度的頭腦風暴讓崔燕平頭昏腦漲,她開始有種莫名的不安,她不確定大家編織的心測之網會不會網住狡猾的大魚。與此同時,警車第三次停在了心測室前,兩個家庭共計4人下車候問。

為了鍛鍊崔燕平,老陳讓她給自己當副測。崔燕平知道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穩定情緒,依次發問,控制進度,觀察圖譜。準備好了嗎?”老陳看著崔燕平說。

“沒問題。”崔燕平果斷地回答,但心中卻更多的是惶恐。

兩人首先測試的是一箇中年婦女,但沒想到她剛進門就發起了飆。

“都折騰多少天了,有完沒完啊?你們警察干不了事是吧?”這個婦女怒氣衝衝地嚷到。

崔燕平知道,表面上的憤怒代表兩種含義,一是與自己無關的辯解,二是虛張聲勢的恐懼。她站起身來,給這個婦女倒上一杯水,故意把行動放緩,以消除對方的恐慌和敵意。

“我們找你來測試,也是為了大家的安全需要,如果這件事真的不是你乾的,也要消除你的嫌疑不是?”老陳循循善誘。

這個婦女被他帶慢了節奏,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我也能理解你們的工作,大春節的也挺不容易的,但你們也要為我們考慮啊……來的時候隔壁大姐還說呢,就照你們這樣查啊,沒問題也惹一身騷。我一聽更來氣了……”

隔壁大姐?崔燕平聽出了弦外之音。她側目看著老陳,發現他並不著急給這個婦女測試,而是聽其傾訴,一是做好測前談話,緩解情緒;二是藉機獲取線索,摸清動機。比如,那個隔壁大姐無端挑事的理由。

在測前談話結束後,這個婦女的測試異常簡單,不到一個小時便被排除。在測試中,老陳臨時改題,故意加入了與她丈夫相關的問題,果不其然,她的丈夫也很快就被排除了。

無處躲藏的兇手

“測謊的機器只是一個輔助,起關鍵作用的是被測試人員,這就叫‘人機結合,以人為主’。”老陳向崔燕平傳授著玄機。兩人沒有休息,讓刑警帶來這組測試的第三個人,就是那個挑事的隔壁大姐。崔燕平也躍躍欲試,等待著真相揭曉的一刻。

那個大姐姓張,年齡42歲,和丈夫楊某居住在大樓7層中間的位置。她一進門就顯現出異樣,並沒有如描述的那樣氣急敗壞、暴跳如雷,反而是異常平靜。崔燕平雖然沒有發問,卻在心裡有了想法。

老陳進行了簡短的測前談話,便讓崔燕平給她戴上了設備。測謊的依據來源於人體的生理信號,人可以說謊,可以控制呼吸,讓心跳加速,卻無法控制瞳孔的放大和皮膚溫度的反應。崔燕平一邊記錄,一邊緊盯著圖譜,上面的曲線開始呈陽性發展。

“你知道槍擊的時間嗎?”老陳開門見山。

“不知道。”女人回答。

“你知道槍擊是在早晨發生的嗎?”老陳直問細節。

“不知道。”她故作鎮定。

“你看見槍擊的過程了嗎?”

“不知道。”女人邊回答邊閉上了眼睛。

這是崔燕平第一次當老陳的副手,她眼看女人的謊言在老陳循序漸進的發問中,像剝洋蔥般的無所遁形。

“是誰開的槍呢?”見時機成熟,老陳開始了重點。

“不知道。”女人努力掩蓋惶恐與沮喪。

“是你嗎?”

“不是。”

“是你鄰居嗎?”

“不知道。”

“是你家人嗎?”

“不知道……”

“槍支的去向在哪裡?”老陳跳躍式發問。

“不知道。”

“是在外面嗎?”“是在家裡嗎?”……

圖譜上的數據越發明顯,幾乎每一個問題都呈陽性反應。而這些反應,都集中在這個女人的家人身上。崔燕平心裡有底了,老陳也果斷結束了測試。

最後一個進來的是這個女人的老公楊某,他最初的態度也和妻子一樣,淡漠彷徨,一問三不知。老陳按照這個女人的回答調整發問,在測前談話後直奔主題。

“你擁有槍支嗎?”

楊某一愣,趕忙辯解:“沒有。”但此時圖譜中的線條已開始波動。

“你擁有什麼槍支?是氣槍嗎?”

“沒有。”楊某搖頭。

“是步槍嗎?”

“沒有。”

“是手槍嗎?”

“我說過沒有……”

老陳一連發問了6種槍支的名稱。這並不是空穴來風肆意猜測,而是依據現場勘查彈痕得出的結論。心測有時就像釣魚,穿線、放餌、下鉤、守候,要有的放矢、有條不紊。

幾個問題下來,楊某的陽性反應集中在了運動手槍之上。

老陳又將發問轉換到處理槍支的手段上,而楊某報陽性的回答則集中在“家裡”。

事不宜遲,測試、行動要同時進行。老陳向崔燕平使了個眼色,她以出門打水為名,立即告知刑警們,迅速對楊某家中進行搜查。

時間分秒流去,老陳沒有結束測試,繼續就相同的問題進行確認,就在測試即將結束之時,興奮的刑警們發來捷報,在楊某家中的陽臺上,果然發現了一隻運動手槍。槍種、地點全都對上了。

群眾看公安,首先看破案。大家歡呼雀躍,對於刑警而言,破案就是最豐厚的獎賞。預審立即對楊某進行突審,他的心理防線被徹底擊潰,交代了其因報復社會心理而持槍尋釁的行為。崔燕平一改在醫學院養成的冷靜沉著,也跳了起來。她第一次感受到心測技術的強大力量,也更加堅定了在這條路上奮鬥不息的信念。

老陳曾告訴崔燕平一個道理,凡是交到心測室的案件,都沒有簡單輕鬆的。案件急難險重不說,絕大多數都是在偵查員、預審員遇到瓶頸、無計可施的時候,才來求助。所以要想當好一名心測員,不僅要與偵查員、預審員做到無縫銜接和溝通,發揮最大效能,還要時刻做好迎難而上的準備。

正義和罪惡只有兩種選擇,但測試的結果卻不只是通過和不通過兩種,還有無法辨明、結果存疑的灰色區域。但在崔燕平的生活裡,卻從沒有這樣的灰色區域。為了彌補醫學院畢業生對法律不熟悉的短板,她利用業餘時間拿下了法律碩士,面對接踵而來的案件,她努力做到盡善盡美,不留下遺憾。她用最短時間,成為了團隊中的主力和骨幹。而在工作之餘,她又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褪去刑警辦案的色彩,主動承擔起給普通民警心理減壓的公益活動。她讓自己在兩個世界中游刃有餘,這自然也要付出多於常人幾倍的努力。

為善良昭雪,讓罪惡顯形。無愧於心,是她對自己的最基本要求。

#蕪君檢分享#【人物】女刑警崔燕平:測謊工作17年

警用裝備展上,崔燕平回答提問。

“沒有”無法否定的事實

2011年,一場秋雨過後,蕭瑟的秋風打在臉上已有痛感,田地裡溼漉漉的,四處散發著野草和雨水的腥味。在北京郊區的某條田地間,發現了一具屍體。死者是一個老太太,上身穿著毛衣,下身赤裸,滿頭的血跡已經凝固。辦案刑警第一時間封鎖了現場,但由於案發地處在一個民工工棚旁,大量民工圍觀,消息不脛而走,案情不但外洩,也造成了周邊群眾的恐慌。

老人生前靠拾荒為生,經過法醫鑑定,系失血性休克死亡,死前遭到了性侵。弱者被欺凌而死,刑警們都憋著一股氣,誓為死者昭雪。經過廣泛的走訪和細緻的偵查,有人提供線索,昨夜一個姓李的工人曾夜不歸宿。刑警們立即將其控制。但李某卻辯稱,自己昨夜外出只是購買零食和啤酒,當他回到宿舍之時,工友們已經熟睡,所以並不知道他回來。於是刑警又走訪了其他的工友,確有人反映,在早晨起床的時候看李某睡在床上。這下大家犯了難,加之現場並未發現有價值的作案痕跡,一時間案件陷入停滯。

在關鍵時刻,崔燕平等心測專家火線馳援。她和同事們在仔細勘查現場並閱讀案卷之後,根據李某的特點,制定了完整的測試計劃。幾個小時後,李某坐在了心測儀的面前。

崔燕平端詳著面前的這個對手,年齡45歲,無犯罪記錄。他高大、粗糲,看似憨厚卻眼神遊離。在測前談話中,李某否認了自己犯罪的可能,崔燕平和刑警們調取了小賣店老闆的口供,證實李某在凌晨時分確實買過啤酒和花生米,可崔燕平發現,老太太遇害的地點卻是李某回到工棚的必經之路。但僅憑這些顯然是不夠的,加之老人遇害的消息已經傳出,死者的穿著、樣貌已被多人知曉,用傳統的編題方法很難突破,弄不好會出現冤假錯案。崔燕平縝密思考,認真設題,對李某進行了一語雙關的提問。

“你昨天夜裡見沒見過老太太?”崔燕平問。

“沒有。”李某否認。

“你碰過她嗎?”

“沒有。”

“你傷害過她嗎?”

“沒有。”

“她的傷是你造成的嗎?”崔燕平換了種說法。

“沒有。”李某一口咬定。

“你殺了她嗎?”崔燕平直入主題。

“沒有。”李某加重了語氣。崔燕平看著李某面沉似水的表情,與圖譜的波動大相徑庭。

隨著測試的深入,李某的陽性指標越來越多,作案嫌疑大幅度升級。崔燕平在發問中,還獲取了兇手持木棍殺害老人的線索。但崔燕平依舊緊拉慢唱,控制著節奏,她在找一個機會,來測出李某的重點指標。

崔燕平回想到案發現場,死者的一隻鞋遺落在距拋屍地點一百米的路旁,可以推測,真正的犯罪實施地應該是在鞋遺落的地方,但由於一場大雨,現場已經無法找到痕跡。崔燕平在想,案發時正值深夜,鞋遺落的地方和拋屍地一樣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為什麼嫌疑人要將屍體轉移呢?也許……她頓時找到了突破口。

#蕪君檢分享#【人物】女刑警崔燕平:測謊工作17年

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七支隊心理測試室副主任崔燕平,這個十平方米左右的心測室就是她的“主戰場”。

給生者安慰,為死者昭雪

“你將她抱到案發位置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是下雨了嗎?”崔燕平問。

“我不知道。”已顯出疲態的李某突然精神起來。

“是有人經過嗎?”

“我不知道。”李某否認。

“是有狗叫嗎?”

“我不知道。”

“是有手機響嗎?”

“我不知道。”

“是有車經過嗎?”當崔燕平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李某反應劇烈,心跳、血壓、呼吸、皮膚電紛紛報警,他的身體也出現異常,迅速坐直,僵硬地緊盯著崔燕平。崔燕平知道,李某即將敗露。在醫學上,他的這種反應被稱為“木僵”,是人在受到極度驚嚇後產生的下意識動作。

崔燕平乘勝追擊,“你是怎麼想的?是想弄死她嗎?”

李某還沒從剛才的問題中脫離,繼續機械性地搖頭,連話都說不出來。

“是想猥褻她嗎?”

“不……不是……”

“是想強姦她嗎?”

“不,我沒有。”他竭力地辯解。

“作案人在離開的時候,老太太死了嗎?”崔燕平為了確保公正,特意用“作案人”這個詞來替代他的稱謂。

“真的不知道。”

“不知道她死沒死嗎?”崔燕平問。

“我不知道。”

“她還活著嗎?”

“我……”李某再次出現木僵的表現。

經過這一系列的發問,事實已經還原。在案發時,李某是想猥褻老人,但在過程中巧遇一輛汽車經過,所以將老人拖拽至案發地點,之後用木棍進行襲擊,最後在未確定老人生死的情況下逃離現場。

在崔燕平結束測試的時候,李某的精神已經崩潰了,還沒等鑑定結論書出來,他就撂了。經過深入走訪,刑警們找到了那輛途徑案發地的汽車,據司機回憶,當夜確實看到路旁有人影,而時間也正好與李某的供述對上。

案情大白於天下,兇手被繩之以法。崔燕平在離開時,默默地走到了死去的老人身邊,深深地鞠了一躬。她用自己的能力,讓死者得以瞑目。

給生者安慰,為死者昭雪。崔燕平無時無刻不牢記著刑警的責任與使命。

多年之後,當崔燕平再次與昔日校友相聚的時候,大部分同學已經成為醫生。大家談論著醫療行業的無奈,回憶著上學時的點滴。崔燕平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刑警這個職業,讓她經歷了複雜的考驗和艱辛的磨礪,讓她的生活充滿了挑戰,也讓她看到了更高遠的天空和更廣闊的世界。

在2017年“北京榜樣最美警察”活動的頒獎禮上,崔燕平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刑警是我心中的至高榮譽,人生中的選擇永遠是沒有錯的,只要堅持自己的方向、執著向前,每次選擇都將無比正確。”而在她的朋友圈裡,也有這樣一句話:“喜歡COSTA,喜歡金槍魚,喜歡每一個開心的瞬間,過好每一個當下,就是幸福。”

—END—

圖片 | 公安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