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雨時鳥類都躲藏在哪裡?比如麻雀,喜鵲?

ANNA的隨拍


物竟天擇,適者生存,豬往前拱,雞往後刨,各有其道。意思就是萬物能在大自然中生存延續,都有它的生存規律,否則,將無法存活,直至滅絕。鳥類及各種野生動物,在生存過程中,也逐漸形成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方法。



鳥類及動物具有一定的靈性,對一些自然變化如風雪雨天地震等都有預感,有時能超過人類的先知先覺。在雨水來臨之前,它們都會及早返林歸巢。即使來不及歸巢的,一般也不會因淋雨遭致什麼傷害,再說降雨也有規律性,一般不會連續降很長時間,總有間隔停頓之時,下雨時,它閉眼縮身,收攏羽翅,淋溼也不要緊,雨停後,一撲楞很快就可飛翔。



喜鵲喜歡在樹上築巢,滲水性強,不會因下雨淹死。麻雀又叫老家雀,它多在屋沿下孔洞中、枯井洞穴,山縫洞穴等處棲息,一般不在樹上築巢。喜鵲和麻雀都是雜食鳥類,也吃蟲類、也吃莊稼,對人類有益處也有害處,不能算益鳥。對喜鵲人們還不算煩,喻做報喜鳥類。對麻雀不看好,尤其是春天至秋天這一段時間,麻雀總和燕子鬧“矛盾”,仗著自己是“地頭蛇”,老是欺負燕子,往往把燕子趕跑而燕巢雀佔。不過,喜鵲及麻雀都是國家保護動物,不允許隨意加害它們。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在大雨時,烏類應該隨意躲藏吧,但多數都會躲在樹上,我記得我在童年時,當時上初中,在一個夏天,有天忽然狂風暴雨,大雨過後,見成排大楊樹下地面上滿地都是己經死亡的麻雀,還有房子周圍地面上也是,有些是躲在屋簷下的


翠竹青507


一般說來,小雨中雨對鳥類不產生什麼影響,它們往往也並不避雨。它們的羽毛就是天然的雨衣,能讓它們的身體不被淋溼並且一直溫暖。但是大雨降臨,它們會在樹林裡找一匹寬大的樹葉,一直躲在下面,或者藏身在樹洞裡、屋簷下、巖縫中。

它們會一動不動地呆在那裡,以保存體力,等待大雨過去。就像它們在夜裡睡覺一樣。在此期間,它們會如常地生活,包括繁殖與飼養小鳥。對大多數鳥類而言,只要雨不是太大,也不是太寒冷,持續的時間不是太長,對它們影響不大。

如果大雨的時間持續過長,猛禽和靠吃老鼠兔子為生的大型鳥類,只能餓肚子,靠以前堆積的能量度過艱難時期。但是對靠吃蠕蟲和樹果為生的小鳥而言,大雨將小蟲子衝出泥土,也讓以樹枝樹葉為家的各種昆蟲、成熟或尚未成熟的果實掉在地上。

這讓它們不用費勁刨土啄泥,便可以直接享用美食。所以對小鳥而言,大雨未必都是件壞事情。尤其是對鴨子一類的禽鳥來說,持續的大雨會擴大它們的領地,讓它們的食物更豐富更多樣,搜尋食物也更容易。溫溼的雨季,本來就是小昆蟲繁殖活躍的季節。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如果暴雨持續多天,導致氣溫陡降,會是鳥兒們的災難。因為它們還沒有做好準備,如外出覓食不便,儲存的食物不夠,脂肪消耗過早過多,不能保證體溫等等,都可能導致它們的死亡。

另外,下大雨的季節不一樣,對它們的影響也不一樣。在鳥類繁殖季,持續的大雨低溫,小寶寶不能破殼而出,就會胎死蛋中。海鳥一般不會有這樣的麻煩,因為它們是最早察覺風暴即將來臨的,所以多半會在風暴到來之前幾天,就逃之夭夭。

這一本能,讓最老練的水手都會嫉妒。一些大型的海鳥,同樣有本領在風暴帶以外飛翔。而大多數小鳥,則會在陸地尋找避雨處。因為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大多數鳥類自然就會知道,早早地飛回自己的巢中。比如鷗類和鵜鶘類,就可避開風雨的區域。


世界真的很大


一個簡單粗暴的答案是:下雨的時候,鳥兒們愛躲哪兒躲哪兒,不躲也是常有的,這是真實的情況。

細講來,鳥類跟哺乳動物的感受不大一樣,因為它們長的是羽毛,而大部分哺乳動物長的就是“毛”,不管多厚,下雨的時候多半會被淋透,那種感覺很不舒服。而人類幾乎沒毛,被雨淋了,那是分分鐘的不舒服啊,所以躲雨的需求比大多數動物都迫切。但細說來,鳥類對於下雨的反應是因“鳥”而定的,當然也要看雨情而定,也就是說看品種,看雨有多大,下多久。


雨水對鳥類構成了兩個主要威脅:

  • 體溫過低

這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大部分鳥類體型都不大,而哺乳動物一般體型也都還好)——鳥類主要利用羽毛腹面下籠絡起的微小的空氣囊來保持溫暖,如果這些空間充滿了水而不是空氣,那鳥而就會很快喪失熱量而感到冷。誰會喜歡穿溼透了的羽絨服呢?

據觀察研究,暴露在雨中的美國紅隼會提高代謝率,可能就是為了彌補熱量的損失(Wilson等,2004)。

鳥類體型越小,被雨水打溼之後的問題就越大,因為較小的鳥類具有較高的表面積體積比,這意味著它們散發熱量的速度更快,並且總熱量儲備通常較小。

因此,小型鳥類可能比大型鳥類更傾向於躲雨,以免被打溼著涼。因此我們可能會看到反差強烈的一幕(由科學家描述的):

“較小的鳥兒在一場暴雨中四處尋找躲雨的地方,但卻看到一群土耳其禿鷹立在樹頂,翅膀張開,沐浴著雨水……”(Hume,1986)。

鳥類躲雨的地方包括:在灌木叢、蘆葦叢、屋簷下、巢穴中。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因為它們需要進食。

  • 飢餓

躲得過一時,躲不過一世。在熱帶地區長達一星期的傾盆大雨是完全有可能的,不是所有鳥兒都能等這麼長,尤其是沒有太多能量儲備的小型鳥類。肚子餓的時候,就不得不忍受被打溼的不適。

有研究者觀察到了鳥類在長期降雨期間的行為:開始下雨時鳥類可能會短暫消失,但是如果降雨持續,鳥類就會重新出現。他們不能停止覓食,特別是如果有幼雛需要餵養——生活不容易啊!

持續的降雨不是唯一的脅迫因素,降雨強度也會造成鳥類的行為差異。

小雨不足為懼,因為大多數鳥的羽毛都有一定的防水能力,在小雨中,您可能會看到鳥兒讓羽毛立起,就像在天乾物燥的寒冷季節,那樣可以擴大羽毛佔據的體積,提高羽毛的保暖作用。

而在大雨期間,鳥兒則需要採取不同的策略。蓬鬆的羽毛可以使鳥兒保持溫暖,但是如果雨水太大,水就會滲入蓬鬆的羽毛之間,使其身體更快地喪失熱量。因此,在大雨中,鳥類的行為會轉為收緊羽毛讓雨水順著羽毛滑行以降低其浸潤的程度。

研究者在其研究中描述了在大雨中鳥類典型的姿勢是:

“拉回頭部,鳥喙指向雨落的方向,身體挺直,羽毛保持水流通暢”。(Hume,1986)

拉回頭部這一動作實際上是一種保持體溫的姿勢,這也可以減少禽類受到雨淋的機會,並使雨滴更容易從羽毛上滑下來而不是進入到羽毛的纖維之中。在鳥兒無法找到躲雨之處的情況下,大多會採取這種姿勢。研究者觀察到雨中的水鳥擁擠在一起時也全都是採用這種姿勢(Hume,1986)。


我們再來看看不同鳥類品種的在雨中行為的差異:

鳴禽

下雨時,大多數鳴禽都會像在夜間休息時一樣,靜靜地停在樹枝上等待雨停,並打開前述“節能模式”,以儘可能保留熱量和能量,直到雨停。但是,如果雨下個不停,他們就不得不在雨中覓食了。雀科和其他食肉類鳥類往往可以用植物種子充飢,甚至可以在地面上雨水沖刷造成的堆積物當中尋找食物(下雨對於很多小生物來說也是一場滅頂之災)。

食蟲鳥類

食蟲鳥類肯定是最受罪的,它們善於捕獵的身體相當精幹,沒有多餘的脂肪,因此沒有太多的卡路里儲備,下雨的時候它們必需得躲雨。如果長期大雨,情況就更為窘迫。而它們的獵物——昆蟲則會變得不那麼活躍,更難捕捉。大風大雨之後,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很可能被從植物上衝刷下來,以至於這些曾經身手迅捷的捕蟲大師們,最後不得不變得跟植食性親戚們一樣“謙恭溫馴”地成群在地面上尋找昆蟲的屍體,這是長期大雨之後為了生存的權宜之計。

猛禽(食肉鳥類)

猛禽也不喜歡雨水,而且它們更容易被淋溼。它們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脂肪儲備來保持體溫。暴風雨過後,往往會看到鷹張開翅膀在天空翱翔,一方面是因為它們在下雨時消耗了更多的熱量,而且無法捕獵,飢餓驅使著它們在雨停之後儘快找到食物,而另一方面則是它們會利用雨後的“亂局”來撿點便宜。當然大多數猛禽體型都比較大,保持體溫以及能量儲備的情況都要好一些。

水鳥

對於本來就親水的水鳥來說,下雨完全不是問題,躲都不會躲,當然狂風大雨還是要躲一下的,誰會在驚濤駭浪裡面出海呢?

這情況跟它們羽毛上豐富的疏水油脂有關,這讓它們的羽毛具有更好的防水特性,但是水鳥必需在乾燥的情況下給自己的羽毛塗油。

即便是大雨也不會影響水鳥的日常生活,它們甚至可以在雨中交配。而且往往下雨還是它們捕獵某些慌亂的小動物的好時機。

總結

那麼鳥在雨中會去躲雨嗎?當然得看情況了。鳥類千萬種,下雨也有千萬種情況呢。


小宇堂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那個,很多鳥其實是不躲雨的,下雨了該幹嘛幹嘛。

比如這一隻:

再比如這一隻:

下雨的時候,對鳥類可能會產生威脅的主要是保暖問題。再就是下雨的可能會影響到鳥類找食吃。

這裡主要還是說保暖~鳥類的羽毛是可以起到保溫作用的,甚至還可以給人類保溫……想想寒冬利器羽絨服吧!

保暖的原理其實也和羽絨服差不多,鳥類的正羽之下是絨羽,絨羽在蓬鬆狀態下,會有留出很多很多空氣的縫隙,可以有效地留住熱量。

但是如果下雨的情況下,雨水把羽毛打溼,羽毛保溫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就有可能威脅到鳥類的健康和生命了。羽絨服溼掉之後保暖性會很差,也是這個道理。

對於許多鳥類來說,不太需要擔心羽毛被雨淋溼這個問題。鳥類身上有個很重要的部位叫做尾脂腺,這個部位可以分泌一些油脂出來,鳥兒會把這些油脂物質塗抹在羽毛上。因為油和水是不相溶的嘛,所以羽毛也就不會被雨水打溼了。

但是對於小鳥來說呢,因為它們的羽毛呀,器官呀之類的還沒有發育完全,如果直接淋雨的話,還是要比成年鳥類風險大一些的。鳥類如果要躲雨的話,也有很多地方可以選擇,石頭下面,屋簷下面,樹葉下面……等等等等。


不吃腸的大腸


呵呵!盡看書不如無書。

七幾年老朽在運河邊上班兒,一天,烏雲密佈,大風突襲,隨之冰雹急落,噼裡啪啦一頓猛砸!

可憐岸邊樹上麻雀,砸了一地!村民百姓紛紛搶拾,我們拿著伙房的大簸籮,撿了整整兩簸籮!開水燙透脫毛去內臟剁爛,哈!蒸包子吃,少有的美味啊!

看來麻雀多嘍也不全奔房簷門洞,棲息於樹上故遭此劫,天災,天災難防啊,默哀!

不過祭了人們五臟廟,也不算死無葬身之地矣!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祈禱][害羞]


西山逸隱


說到鳥類,一般都會想到樹木之類,因為鳥常和樹搭上關係。鳥兒們一般飛累了都會往樹上靠,當然也不排除往屋簷或者電線杆上。當然,像以前的時候,雨很大的時候,百分之八十的鳥躲在靠近樹幹的葉子下面或在巖縫中躲雨,還有部分鳥根本不躲雨,而是趁機捕捉倍雨點驚起的昆蟲。但是呢,每個動物都有異類,有些小鳥不怕淋雨,下雨天照樣在河裡抓魚,比如鷺!有些小鳥的巢築的很講究,比如燕子,下雨天肯定淋不著! 鳥要是覺得冷,也會找地方躲雨的!

其實鳥類對天氣比人們要敏感的多,它們一般都能提前預知天氣的狀況,比如貓頭鷹:貓頭鷹會在夏秋時節日出或黃昏時,發出兩三聲連叫,叫聲像哭泣並 跳躍不定,必是下雨的徵兆。畫眉鳥:它能預知天氣晴雨,它們嬉戲於枝頭時,表明未來一段時間 內晴好無雨;而它們一旦隱居枝間、行動無聲時,表明陰雨即到。烏鴉:雨天時,發出含水般的叫聲,預報繼續下雨。麻雀在鳥類中可謂“最不珍貴”,但它對天氣變化卻是“敏感者”。冬季裡,如果發現麻雀四處尋食,飛個不停,進巢時,嘴裡還叼著雜草、種子之類的東西,這就表明麻雀在囤積食物了,一般3—5天內將要下雪。夏秋季節,天氣悶熱,空氣潮溼,麻雀感到身癢,便飛到淺水地方洗澡散熱,這種情況將預示一兩天內有雨;如果大群麻雀洗澡,未來則有大到暴雨,故民諺道:“群雀洗涼,落雨大又強。”

所以在下雨之前還是先擔心自己吧,鳥兒們對於躲雨比人類更加講究。


超弦


其實,這個問題要視情況而定。比如說看鳥類的種類,鳥羽的構造以及雨情的大小等因素。相信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被淋死的鳥類。


自然界中的很多鳥類是不怕雨的,那麼鳥類為什麼不怕雨呢?下雨時它們躲在哪裡呢?

為什麼不怕雨?

其實,鳥類在千百年的進化中已經對下雨這個情況做出了應對措施。

羽毛是禽類特有的表皮衍生物,而鳥類的羽毛根據構造不同又分為正羽、絨羽、半絨羽、纖羽和粉䎃(ran,三聲)5類。構造不同自然作用不同!

正羽由於比較堅硬,連接成片。主要是扇動空氣用來飛翔以及保護身體軀幹的作用!

絨羽和半絨羽分佈在正羽下面,主要是是起到保溫護體的作用,和棉花一樣,絨羽是一種熱隔緣體,能保證鳥類溫度不流失。一般剛出生的小鳥就是待在母親的絨羽下。而我們平時穿的“羽絨服”裡的羽絨就是說的絨羽!

纖羽的作用就是相當人類的觸覺器官,多數分佈在正羽和絨羽之間,是一種退化了的正羽。在鳥的眼緣、喙基部也有分佈。

粉䎃的作用就是鳥類為什麼不怕雨的原因!這是鳥類身上一種終生生長而不蛻換的羽毛,作用就是清除正羽上的汙物或使羽毛防水。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鳥類都有粉䎃,擁有粉䎃的鳥類大多數都沒有尾脂腺。

尾脂腺是一種可以分泌油脂的腺體,我們通常認為,鳥類是通過用喙來啄取尾脂腺分泌的油脂,給全身羽毛進行塗抹,用以保護喙部以及可以使羽毛防水一般水禽的尾脂腺較為發達。

粉䎃和尾脂腺的存在基本上就是鳥類不怕雨水的原因!

下雨時躲藏在哪裡?

動物一般都有超出人類的感知能力,當雨水要來的時候,它們是能先感知到的。如果是大雨它們就會飛回鳥巢避雨,如果是小雨的話對它們基本上沒有太大影響!

像房瓦下、草叢裡、樹葉下都是鳥類躲避雨水的好地方!

下雨對鳥類有什麼影響呢?

溫度

我們可能沒見過淋死的鳥類,但是肯定見過凍死的鳥類。

當下小雨的時候,可能這些雨水不會打溼鳥類的身體,並不會對它們造成影響。但是如果下大雨,來不及返回巢穴的鳥類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長時間處在密集的雨水下,就算它們羽毛可以防水,也會不可避免的會被打溼。

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如果不能及時的曬乾身體,它們就會面臨死亡的危險。體型越小的鳥類越危險,因為它們儲存能量少,對身體的溫度調控非常吃力,所以它們會盡量避免淋雨!

食物

下雨對於鳥類捕食來說,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下小雨的時候。由於鳥類不用躲避小雨,而它們所捕食的昆蟲或者獵物在淋雨後,要麼行動遲緩,要麼顯露身形,這可以讓它們更輕鬆的捕到獵物!

二是下大雨的時候。這個時候,鳥類自身都對雨水天然排斥,而它們的獵物更是在大雨中消失的無影無蹤,這對它們捕獵就會造成很大困難。如果是長時間的大雨,這就會讓它們陷入又冷又餓的境地中,很有可能死亡!

關注奇樂動物園,帶你看看動物界!(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奇樂動物園


“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本是用來形容耕種的農夫,但是用在鳥類身上也非常恰當,對於小雨,鳥類根本不在意,沒準一些鳥類還盼著下小雨呢,淅淅瀝瀝,多有詩意!

但是雨下大了,我們人類就會撐傘或者往房子裡面跑去避雨,但是“天高任鳥飛”的鳥類,往往是“無家可歸”啊,那麼他們是怎麼避雨的呢?這要分幾種情況。

第一種,與特別大,大部分鳥類還是會躲雨的,不過它們往往選擇躲在靠近樹幹的葉子下面,也有的躲在屋簷下,還有的躲在岩石縫隙中,也有的飛到洞穴裡,這些都是害怕大雨的鳥類。比如說,麻雀就經常飛到農村房子的屋簷底下避雨。也有的在大樹下的葉子下避雨,如果雨特別大,而一些鳥類還是比較弱小,真的會被大雨“淋死”的,如果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一定見到過。

第二種,有些鳥類對中雨甚至大雨也無懼。比說鷺就是,下雨天照樣在河裡抓魚嬉戲,人家沒準被天空下雨當做“潑水節”活動呢!

那麼為什麼很多鳥類不怕雨淋 ,特別是小雨對他們完全無傷害?

這是因為鳥類的羽毛與我們穿的衣服並不一樣,也與很多哺乳動物身上的毛也不一樣。因為鳥類身上的是羽毛,往往厚而緻密,絨羽發達,所以形成了有效的保暖層。此外,大多數鳥類的尾脂腺能分泌大量油脂,用喙塗抹在羽毛表面就可以讓羽毛光滑又放水,就如同撐了雨傘或者穿著雨衣。

所以,對於小到中雨,人家撲稜撲稜幾下,羽毛就幹了。舉個身邊最常見的例子,雞就怕雨淋,而鴨子呢,下雨人家玩得歡實。

最後還有一點,其實鳥類及一些其他動物往往具有天氣識別的能力,對一些自然變化往往都有預感,比如說貓頭鷹會子啊夏秋時節日出或者黃昏時間連叫兩三聲,聲音如果像哭泣而且跳躍不定,往往就是小雨的徵兆,而畫眉鳥如果在枝頭嬉戲玩耍,往往也預示著未來一段時間的好天氣。這方面的新聞大家看過很多就不多說了。所以,在降雨來臨之前,有些鳥類就知道返回自己的老巢躲起來。

對喜鵲而言,它喜歡在樹上築巢,滲水性強,所以根本不會因下雨淹死。而鵜鶘,則會在下雨天捕捉雨點驚起的昆蟲,自得其樂。


多試試美國科學課


一般情況下,鳥類的羽毛是有具有一定的防水能力的。

鳥類的羽毛一般可以分為飛羽、覆羽、絨羽、裝飾羽以及繁殖羽幾種。其中覆羽是覆蓋在鳥類身體表面的羽毛,它的主要作用是在飛行時收緊身體以減小阻力,棲息時其松馳與絨羽共同形成一層保溫層以保持身體溫度的恆定。如果鳥類的覆羽和絨羽被水打溼,則其必須儘快晾乾水份,否則長時間的話,尤其是寒冷的冬天,它們很有可能會因失溫而導致死亡。所以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大多數鳥類其外層的飛羽與覆羽的疏水特性決定了它們往往是具有一定的防雨能力的。

下雨不大時,一般情況下,它們是無需刻意要去躲雨的。而且,鳥類的大部分時間都要在外面尋找食物,尤其是繁殖季節育雛的鳥兒,更是需要父母雙方輪番外出尋食,才有可能養活雛鳥。所以生活艱辛,並非只限於底層勞動人民,對於大多數的動物來說,這可能會是它們生活的常態。

由於雛鳥尚未長出飛羽和完備的覆羽,它們的絨羽一般並不具有防水功能,所以一旦下雨,常見的情況是,父母中的一隻,會蹲坐在敞口向上的巢穴上方,將小鳥們藏在其身體之下躲避雨水。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可以歸因為母愛,但是同時也說明,成年的鳥類羽毛,本身就像是一把傘,是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的。

但是如果雨的強度很大的情況,鳥類羽毛的防雨功能就不太好用了。這樣的時候,它們多半要找一些有遮蔽的地方去躲雨的(崖壁、樹洞、密林、屋簷等遮蔽物)。如果是實在無處可躲的情況,那就只能安安靜靜地呆在某處一動不動地眼睜睜地看著這場大雨把自己淋成“落湯雞”了(相同境遇下的人類,可能多半是採用這樣的方式,具體可以參考韓綜《叢林的法則》)。

當然從概率上來說,雖然鳥類隨時都帶著一件“雨衣”,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就喜歡下雨的天氣。就像是陰雨天外出活動的人群會驟減一樣,鳥兒們也會因為降雨的原因而減少外出活動的可能。而且,就算身體能夠防雨,它們也未必要像小孩子那樣一見到雨就興奮地想要跑到雨裡去浪,在沒有尋食壓力的情況下,多半會呆在某處一動不動等雨停歇,或者乾脆早早趕到某處雨淋不到的地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