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養殖模式,魚、鴨聯養新思路,走出規模化的立體飼養之路

前言:利用魚塘水下養魚、水面養鴨,以魚為主,魚、鴨聯養的生產方式,不但改變了魚塘養殖的農業經濟結構,而且大大地提升了魚塘生產區域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水平,真正實現充分利用水域、魚鴨互利的立體生態養殖模式。魚鴨混養的好處在於養殖品類互補,鴨子在水面不停地活動、嬉戲,能有效地將空氣攪入水中,大大提高了塘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有利於水生魚類的生長。同時鴨的糞便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其中粗蛋白含30%,用它餵魚節省了大量的餌料;而鴨子又在混養魚塘中能捕食到水中的病死魚和危害魚類的生物,如水蜈蚣等,還能有效地清除魚塘中的青苔、藻類等,既能節省日常的養鴨飼料、降低生產成本,又可防治魚鴨疾病,從而達到魚、鴨共養高產、優質、高效及增收的目的。通過進行“一塘兩用,一地雙收”兼贏養殖,充分提高了魚塘的綜合利用及產出效益,是增加農民多渠道收入的好模式。現鄉民鋒哥就於自己所掌握的養殖經驗,跟大家一起來了解魚鴨聯養的立體生態養殖技術,供受新冠疫情影響下而有志於發展農村養殖的農民朋友們參考。

農村生態養殖模式,魚、鴨聯養新思路,走出規模化的立體飼養之路

農村立體養殖新模式,魚、鴨聯養有講究,一畝塘地可產出雙倍效益

一、魚塘和鴨場的選址條件與鴨舍建設

魚鴨聯養的池塘選址首要考慮的因素為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汙染、光照充足、交通便利。以鄉民鋒哥的經驗認為,魚塘可以設計成長方形,東西走向,塘底要平坦,而且略向排水口方向傾斜。魚塘面積建議可挖成6000~10000㎡,水深80㎝以上,為利於雛鴨上岸覓食,池塘的堤埂應建成稍有平緩的坡度。另外,不合格的舊魚池如未達到水深要求,要適當進行挖深改造。在放養魚、鴨苗前需在魚塘的壩埂上建造鴨棚,以防止雨天漏水、夏季酷熱提供給鴨子中午遮陽。鴨棚的建築面積可為120~140㎡。鴨舍的建築材料一般選用紅磚、水泥建造,坐北朝南,通風換氣,冬暖夏涼。採用水泥地面或水泥預製板鋪設地面的目的就是為了便於衛生沖洗;用竹箔或網片建造圍欄,圈圍住鴨棚前空閒的地方和部分池埂與池塘中部分水面,作為鴨子的運動場所。圍欄在水中部分僅向水面上下延伸40~50㎝,便於魚群從網底進入圈圍內水面運動場覓食,而場內的鴨子卻不致於潛水越過池底外逃。採用小型水庫或湖泊進行魚鴨聯養的面積一般在100~500畝之間,水庫邊延有淺灘,可在庫邊適當的平地選用一塊建造鴨舍,圈圍住水深在1以上的養魚水域放養鴨子。

農村生態養殖模式,魚、鴨聯養新思路,走出規模化的立體飼養之路

農村立體養殖新模式,魚、鴨聯養有講究,一畝塘地可產出雙倍效益

二、魚、鴨聯養前的準備工作

放養魚鴨苗前需要搞好魚塘的排灌系統,魚塘中養鴨後,控制好水質是首要任務,水質的透明度應保持在25~35㎝範圍內。由於鴨糞易造成水質過肥,容易使魚感染疾病,或發生泛塘,以鄉民鋒哥的經驗是及時向魚塘定期衝注清水。如果因舊魚塘的排灌系統不好清水灌不上,而肥水又排不出的情況下就會直接影響到魚的正常生長。此外,魚苗在放養前還要應用4%食鹽水和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鐘,鴨舍、鴨場則用20g/㎡的漂白粉溶液潑灑消毒。

三、放養魚類的品種與密度

在魚、鴨聯養的池塘裡浮游的生物種類較多,所以應養殖肥水魚為主,鄉民鋒哥平常的做法是多放養些養花鰱、白鰱、鯽魚和羅非魚,再放少量的草魚、鯿魚。魚鴨聯養塘一般飼養商品魚或2齡以上的魚苗,一般畝放養量為花鰱90~100尾、白鰱500~600尾、鯽魚250~300尾、羅非魚90~100尾、草魚和鯿魚合計100~150尾。此外在6月還可套養以花鰱、白鰱為主的夏花魚400~500尾。

魚、鴨聯養池塘鴨的養殖量應按魚塘的面積計算鴨的最大飼養量,鄉民鋒哥一般按每畝放養鴨90~120只,或按鴨棚和陸上運動場的合計面積計算鴨子的最大養殖量,通常按每平方米可容納4~5只鴨為宜。

農村生態養殖模式,魚、鴨聯養新思路,走出規模化的立體飼養之路

農村立體養殖新模式,魚、鴨聯養有講究,一畝塘地可產出雙倍效益

四、魚、鴨聯養的日常生產管理

(一)、魚、鴨的聯養方式

1、放牧式

將鴨群白天散放在池塘或湖泊的水面,到傍晚的時候再將趕回鴨棚。該放養的方式適用於大水面養魚塘飼養大群鴨,既能起到節省部分鴨飼料、又可增加魚塘產量的作用。

2、塘外養鴨

選擇在魚池的附近建鴨棚,並設置水泥活動場所、活動池,每天將活動場上的鴨糞集中管理,但不能充分發揮魚、鴨聯養共生互利的長處。

3、魚、鴨共塘混養

在魚池堤埂上建造鴨棚,根據魚塘內地勢選擇位置圍一部分池埂作活動場所,把鴨直接放養在魚池上。這種混養的方式最能將魚、鴨共生互利的生態效應發揮到致高點,是目前比較多養殖戶採納的魚、鴨綜合聯養生產方式。

4、圈養鴨式

鴨子喜歡滿魚塘遊嬉,嚴重地影響到魚類的正常生長。因此採用將鴨子圈在魚塘的一定範圍內飼養的生產方式,鴨圈面積不能超過魚塘面積的1/4。將鴨子圈養後,既不會影響魚類的正常休息和生長,又可明顯減少或避免水質過肥而導致魚類浮頭的現象發生。

(二)、日常投餵

因魚塘在魚、鴨聯養的初中期魚塘水中的浮游生物量比較少,一些吃食性魚類需要投飼餵養。魚餌料的投餵比一般魚塘投餌量少,一般每40只鴨或鵝排洩的糞便能喂足1畝水面的魚類,飼餵方法可用鮮禽糞播撒喂,或與魚餌料混合投餵。隨著後期魚群攝食量的增加,投飼則改為餅類、糠類及青餌料為主。在放鴨前的2小時一般安排為魚類投餵的時間,投餵量需要考慮到塘內鴨殘餌量的多少,同時應視魚當時的攝食情況隨時進行調整。鴨料每天的平均投餵量為120克/只,分3次進行投餵。鴨飼料也要定量投餵,每天的早晚在池埂活動場給鴨投飼,並供給清潔的飲水。如發現鴨糞中含有仍未完全消化的營養物,應暫停鴨群的飼料投餵,這既能節省飼料又可防止魚塘的水質過肥。

(三)、水質的調控

魚、鴨在混養過程中,應注意保持水質清新,水質要保持“肥、活、嫩、爽、清”。通過鴨群的活動或必要時開增氧機,應保持水體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在30~35㎝,pH值為7~8為宜。

如果魚塘水質的透明度降低,鄉民鋒哥的做法是及時衝注清水,一般每隔7~10天加註1次。在排灌水過程中和汛期應做好措施防止魚鴨外逃。如果換水困難的塘面,可用生石灰20~30公斤兌水成乳漿潑灑全池,以更好地改善水質。

(四)魚、鴨聯養管理

魚、鴨聯養成功與否,還取決於養鴨的一系列日常技術管理措施,飼料搭配、投餵量、水質調節等,池水要長期保持清新。鴨棚室內外的環境衛生清潔,可定期用硫酸銅溶液消毒運動場地面,用量為每次6g/㎡。鴨棚內的飼養環境要求溫度、溼度、密度適宜。每天定時清掃鴨糞,並及時進行消毒,以防止鴨病原傳入水體,間接使魚發生感染。夏季鴨的排糞量增大,一般在清晨將鴨群趕出棚並拾完蛋後便將棚圈內的鴨糞清除。收集的鴨糞經過發酵後,視魚塘水質的肥瘦適量投入水中,一般每月潑灑2次,每次300-500公斤/畝。如果水質過肥,就應及時加註新水,並減少鴨糞的施用量。

農村生態養殖模式,魚、鴨聯養新思路,走出規模化的立體飼養之路

農村立體養殖新模式,魚、鴨聯養有講究,一畝塘地可產出雙倍效益

五、魚、鴨疾病的防治

魚、鴨聯養的池塘,因為塘水水質過肥、偏酸性、病原體多,應定期對池塘、尤其是鴨的運動場和食臺進行消毒。預防魚病鄉民鋒哥的做法是在魚塘中每隔10~15天按每畝水面用生石灰15~20公斤兌水潑灑。鴨病的預防鄉民鋒哥認為搞好鴨場的環境衛生,制定鴨群的免疫程序,適時進行疫苗注射至關重要。正常按14日齡做禽流感免疫、30日齡注射鴨瘟疫苗、75日齡左右進行禽霍亂接種的免疫措施。新引進的鴨群應隔離飼養15~21天后才能混群,以免幹架及帶入疫病。魚、鴨的同塘聯養應加強日常飼養管理,經常沿塘周圍巡視檢査,觀察魚、鴨的採食活動情況及魚塘周圍設施是否遭破壞,當發現魚、鴨發生疫病應及時進行隔離管理,並採取有效的治療處理。

引起鴨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為管理不善。鴨危害較大的疾病種類主要有傳染病、營養代謝病、中毒病、應激綜合徵和寄生蟲病共五大傳染性疾病。鴨一旦發生流行性傳染病,則有可能造成大批鴨只死亡,直接損害養鴨戶的經濟效益。如當前的禽流感就嚴重地制約著養鴨業的健康發展,再加上在鴨群中廣泛流行的大腸桿菌病及鴨瘟,都對養鴨業的良性發展構成極大的威脅。因此,鄉民鋒哥認為,在日常生產管理中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是有必要的。如果鴨群已經發生了鴨病,就必須立即將病鴨趕離鴨場,妥善隔離處置,並採取早發現早診治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農村生態養殖模式,魚、鴨聯養新思路,走出規模化的立體飼養之路

農村立體養殖新模式,魚、鴨聯養有講究,一畝塘地可產出雙倍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