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有沒有讓別人看懂作品的義務?

趙洋覓藝


這個問題是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和糾結的問題,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生活在大眾層面的我也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吧,我個人覺得藝術來源於生活,每個人都有欣賞藝術的觀點和層面是不盡相同的。

1.對於一些沒有學習和接觸過藝術的人而言,他們可能對大師的作品和學員的作品是分不出的,在他們的心中也可能是欣賞不了大師級的作品的,對於他們而言,如果要選作品的話就是靠直覺,按照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而論了。

2.對於已經學習接觸過藝術的人而言,他們對作品肯定就有自己的見解了,也許不夠全面,不能夠表達大師的作品,但是他們會用自己的直覺和見解來評價一副作品。

3.而對於已經研究藝術的而言,他們也可以說是大師級別了,他們是追求至善至美的作品的,他們看的層面和理解與我們都是有所不同的。

正所謂藝術源於生活,所以藝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因為每個層面的人的需求和理解也是不同的,我們也不用過度的糾結藝術沒否一定要別人看懂,因為有的人看不懂,但是有的人是可以看懂的。


檸檬草致經典影視


讓別人“看懂”藝術品,這個真的不是由藝術家打包票能說了算,而且更不能以“義務”來綁架藝術家的靈性創造力!

因為,藝術的“產出”如同自然力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外力過分干涉只能“降格”其水準,變得已不成其為藝術。

真正的藝術家都是用生命、靈性、心血來創造藝術品,比如米開朗基羅、梵高、高更,徐渭、張大千、徐悲鴻等無不如此!可以說,藝術家在創造時,根本就忘了讓世人看懂這會事兒。

所以這樣問,說的都是“外行話”,但也表達出了一種普遍的要求。我們都想能理解看懂大師的天才之作,分享他的藝術靈感,提升自己的素養。這種困惑主要是由於現代、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出現導致的。

傳統古典時期的藝術,已為我們普遍熟悉,無論是宗教題材,還是風景畫、風俗畫,往往一看就知道,畫的是什麼,想表達什麼。中國的山水畫、花鳥畫,甚至那些略帶抽象的寫意畫也不難理解。

難理解的繪畫,大都屬於西方現代藝術之後的作品,從印象派開始就開始非寫實化、朦朧化,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畫更是“天馬行空”,沒有藝術基礎,不明白新的繪畫語言、現代藝術理念的人,根本看不懂。而人家“大師”才不管你能否看懂,你得去理解他們。

所謂後現代主義藝術,已經是一種廣義的、“泛化的”藝術,各種藝術門類界限消失,以及藝術的生活化,工業、電子、遊戲的創意,模糊了藝術邊際。一些裝置藝術,及後來的抽象藝術就更難理解了。

比如,超級寫實畫,其實你不必刻意去理解它,只要你能感受,獲得印象、視覺衝擊就行了。這是鑑賞現代藝術品與古典美術的不同之處。所以,“看不懂”也很正常,我就看不懂趙無極的抽象畫,但能感受到一種“自然力”,對東方山水畫的迴歸!

樂活給大家分享,一些鑑賞現代藝術的“路徑”,比如一些具象畫,看到後,無須問畫家畫的是什麼,像不像,要注重自身的觀感、印象、視覺生成。根據接受美學原理,藝術品的意義價值,是取決於接受者的審美機制,延伸出來的一系列“效果”,都是該作品的一部分。藝術品的解釋權被下放給了審美主體的“人”,這是藝術觀的自由和進步。通俗的說,就是“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而抽象畫,你就只看它的色彩、肌理等,這些“有意味的形式”,裝飾感、甚至喜慶感、壓抑感,或音樂性的韻律感,有情調就可以,不要老想著看出“意思”來。好的抽象藝術甚至有“禪”的意境效果,產生陌生化新異效果,隔斷世俗庸常世界,治癒焦慮創傷,修復心靈達至“休歇處”,澡雪精神。

這就是藝術的“超越性”功能!

這是我的一些個人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請欣賞大師的超級寫實油畫

冷軍老師畫的“美人魚”

有些畫,可以看就是,不必刻意追求理解。

趙無極的抽象油畫作品

關注樂活,分享對現代藝術的理解,樂活談藝錄,一家之言,共勉!


樂活光陰


藝術家有責任、有義務讓觀眾看懂藝術作品。藝術是自由的,它可以隨心所欲、暢所欲言地表達創作者的內心情感,藝術家通過特定的藝術形式,詮釋思想,表現觀念,是積極主觀的行為。主觀願望要符合大眾審美眼光,創作出的藝術作品要讓大眾看懂,深明其意,藝術才有存在的價值。

藝術家有責任、有義務讓觀眾看懂藝術作品。藝術是反映生活的直接體現,藝術反映生活,還寫照生活,非常客觀地記錄生活、表達生活,離開生活的藝術,如空中樓閣,如海市蜃樓,一晃過眼雲煙,沒有觀眾欣賞,看不懂的藝術,就是沒有生活。


藝術是人類的精神體驗,藝術家創作作品,述說自己的情感體驗,要讓大眾能看懂、能感知,才會產生藝術共鳴。

讓別人看懂作品是藝術家的義務。


陳莊水墨畫家


藝術若是叫所有人都看得懂,那叫通俗。

越往陽春白雪頂上走越是叫高雅,下里巴人之流的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媚俗。

高雅、通俗到媚俗都是藝術品展現的境界。

重點是藝術家的創作究竟是為何而做?

為了生存,必須捨棄高雅,趨於通俗和媚俗。

為了實現自我,肯定得選擇高雅,或者也可以選擇不拘一格,連高雅的邊也不沾,只搗鼓自個喜歡的便可。

沒高雅,沒通俗,亦沒媚俗。

這時候的藝術家作品就是完全為自已而創作。

有的是畢其功於一役,有的是量變到質變,涅槃重生。

把自已所有的才華,毫無顧忌的呈現,綻放,我想這才是藝術家最大的追求。

至於別人看得懂,看不懂,那真的不需要去考慮,沒有那個義務。

一家之言,僅供交流。


鴻哥iouyh福小鋪


都說“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



做為一個影視的忠實粉絲來講,我個人覺的不想讓觀眾看懂得藝術作品的藝術作家,不是好作家。現如今的藝術家都說知音難覓,可能真的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找問題了。


有些作品除了自己誰都不知道其中的意義,這樣的作品最中只能走上被埋沒的道路。在我所瞭解的電影領域的作者都希望觀眾能夠看懂,原因主要有一下兩點。

一、從電影作品本身的角度出發

電影作品的主要功能就是娛樂人、傳遞文化信息,既然是傳遞文化信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觀眾能看的懂。觀眾看得懂這就達到傳遞文化信息的目的。然而觀眾所看不懂的作品將會面臨被淘汰的可能。我不否認有些電影之前並沒有人看得懂,經過人們的發掘,懂得欣賞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所以說想要實現電影的最主要的功能,還得讓觀眾看得懂。

二、從投資方的角度出發

製作一部電影的成本非常的高,比如說演員費、場地費、道具費、化妝師的費用、後期製作、後期的電影宣傳等等。


這些雜七雜八的費用加一起,可以說是非常昂貴的開銷。所以電影的拍攝需要有贊助商的贊助,投資方的投之等。無論是贊助方還是投資方,他們共同點都是商人。都說“不以賺錢為目的商人不是好商人”,所以說商人很定是希望越多人看懂越好。因為越多人看懂,他得到的回報也就越高。

無論是從電影作品本身出發還是從投資方出發,都不允許作品讓觀眾看不懂的情況出現。所以我個人覺得影視作品是有讓人看懂得義務的。


劇敢想


藝術是人與生俱來的生命境界,是藝術家個體生命在人世間的體現與彰顯。為此,作為個體的藝術人來說,在他的藝術創作中,只要把自我的生命境界與自我的生命意識,通過藝術這種形式展現出來,至於讀者讀懂與否,那則是讀者的事情了。


但在中國,大多數讀者,都是喜歡庸俗藝術的。尤其在現在的網絡時代,人人沉溺於手機,對手機強大的搜索功能而得心應手,還有各大門戶網站,不斷的在首頁給人們推出色情、媚俗、血腥與洗腦的內容,使人沉溺其中,不得自拔。



而在我周圍,認識或知道一大幫文藝青年或市井小民,在一些場合中,只要見面,只見他們都非常喜歡看手機上的那種玄幻、魔幻或神異的內容,看的津津有味。而許多文藝青年也喜歡那樣的寫作,而那樣的寫作,在中國有很多受眾,但是對讀者的生命境界沒有很大的提升,反而有很大的危害,使許多讀者沉溺於意淫之中,不能自已。


這些在複製舊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作者,內心之中大多隻有慾望,只有貪婪,沒有人的信任與愛心,因之,在寫作上,失去了自己的靈魂,並在出賣靈魂的過程中,成為魔鬼的幫兇。而一個有著生命自覺的讀者,是會用心看懂一些不予流俗的藝術作品的,他們的心靈是在與大師的對話中,以卓越的思考能力,獨來獨往的身心獨立,才會在真正的藝術作品中,讀出藝術家的心聲。而只有對生命真正認知的人,才能寫出讓當下人覺醒的文字與藝術作品。


而大多數人喜歡的那些所謂的名人,實際上只是造糞機器。


所以,藝術是小眾的,藝術家並不是為媚俗讀者而來的,而是為自我的靈魂的提升而做出自我對生命的認知。為此,一個不予流俗的藝術家,才會以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創作出真正啟迪人靈魂的、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


用戶62081517873


要說義務就畫好自己的畫,要說責任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誠實。如果習慣了謊言自然看不懂真如,何須解釋。



小貓長成了老貓


我認為“接受美學”的相關理論可以給這個問題提供一個解答視角。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和文藝理論家薩特認為藝術作品不能自行呈現,它必須藉助於他人的意識才能呈現。就閱讀文學作品來說,薩特承認閱讀在本質上是自由的,但是這種自由是一種負責的自由。什麼意思?比如,作家之所以要選擇寫作,就是為了召喚其他人的自由,而讀者的閱讀,既是對作品的理解體認,又是通過作品對自身自由的肯定。

這裡涉及到接受美學的理論,興起於上世紀60年代,姚斯是此理論的主要代表。接受美學的重要觀點是:一個作品,不是由創作者單方面完成的,它還需要欣賞者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藝術作品是開放的,它是創作思維與欣賞期待之間的互相交流與認同。

文學也好、繪畫也好、電影也好,它都是有受眾的,創作者心中一定有其設定的受眾。每一個欣賞藝術作品的人都會對作品有所期待,這種期待有一個相對確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理解範圍內欣賞作品,基於自身既往的審美經驗和以往的生活經驗,這會幫助我們貼近藝術作品,同時也由於每個人經驗的不同而限制了對藝術作品的理解。

接受美學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是伊瑟爾,他認為藝術作品是一種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交流形式。創作者和觀眾二者結合才能形成作品。他基於文學理解給出一個概念叫做“文本的召喚結構”,指的是文本具有召喚讀者閱讀的結構機制。創作者在創作作品的同時,會召喚欣賞者來欣賞,這些欣賞者是創作者內心設想的隱在受眾。

藝術的本質涉及審美體驗,審美生產會給創作者帶來審美創造的愉悅,而審美的接受者會調動自己的經驗來愉悅自己,這就是審美體驗。我相信任何一個藝術家在創造作品時,都渴求將自己的體驗傳達給欣賞者,至於有沒有欣賞者能夠理解和欣賞作品,這是審美體驗傳達的結果,而不是創作者的初衷。


歷史背影


我個人認為,藝術家有讓別人看懂作品的義務和責任。

藝術創作不是打謎語,不是設置迷宮,不能為了顯示自己的水平而去故意賣弄技巧和設置障礙。如果藝術家真這麼做了,那麼,這位藝術家的創作目的就要打問號了。

為了證明我的這個觀點,下面從四個方面來闡述。

一、人體油畫能被中國人接受和賞識,與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人大力普及分不開。

瞭解中國油畫發展史的人都知道,油畫特別是人體油畫剛傳入中國時,是受到抵制的。這種抵制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統治階級認為與國情不符;二是普通民眾認為,人體油畫有傷風化,與傳統道德背道而馳。

面對這個局面。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大師沒有隻顧埋頭搞創作,他們通過著書立說來向國人講解油畫的基本知識,如劉海粟就寫有《米勒傳》《塞尚傳》等著作來介紹西方藝術。他們進入高校美術系,宣傳、講解西方油畫的基本知識;舉辦個人油畫展,邀請社會名流和普通民眾來參觀展覽,籍此來普及欣賞油畫的基本知識。

二、《紅樓夢》的判詞和詩詞。

由於曹雪芹寫《紅樓夢》時遇到了清朝嚴酷的文字獄,為了人生安全,曹公在寫《紅樓夢》時不得已留下了許多迷。但這些迷並非不可解,判詞以及書中的大量詩詞便是解開各種暗示和迷局的鑰匙。

三、金庸小說的前言和寫在後面的話。

金庸武俠小說是通俗讀物,是最好理解的讀本之一;但金庸先生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瞭解他的寫作意圖和寫作背景,在他的許多武俠小說前面都會題上《金庸作品集》序;在書的末尾附上時代背景等資料。如《射鵰英雄傳》末尾便是附上《成吉思汗家族》《關於全真教》。金庸為什麼這麼做,一個直接的原因便是,他想借此讓讀者更好地閱讀小說。

四、文化下基層。

建國以來,文化下鄉已經成為一個傳統。文化下鄉,一是,為了讓老百姓可以就近欣賞到高端藝術;二是,對提高國民的欣賞水平有著不可低估的引領作用。

綜上所述,真正的藝術家不僅要創作出一流的藝術,還擔負著普及、講解藝術的義務和責任。


老梅尋夢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藝術當然有義務讓觀眾看懂,這是由藝術的本質和藝術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

藝術產生於人類的社會生活,從藝術誕生的那一天起,藝術就具有面向大眾的社會屬性。藝術的本質是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以藝術的形式弘揚和傳播生活中的真善美,藝術的這一本質決定了藝術有義務讓觀眾看懂。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普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眾的藝術審美需求和藝術審美能力也有了普遍提升,這時藝術作品就更有義務讓觀眾看懂了。

不能否認,藝術作品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品,有的帶有前瞻性,有的比較“高深”難懂,會出現在一定時期很多人看不懂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曲高和寡”的情況,這也是正常的,而且符合藝術多元化多樣性的發展要求。但是這跟藝術作品有義務讓觀眾看懂並不矛盾,它更加說明宣傳推介普及藝術的重要性。

作為真正的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了讓觀眾欣賞,這樣才能體現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意義。應該說沒有哪一個藝術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們看懂,雖然很多藝術家有自己獨特的審美理念和藝術表現形式手法,可能有些不一定和大眾的審美取向相一致,但是藝術家還是由衷的希望能有更多的觀眾能夠看懂理解他的作品。創作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使命和責任,讓觀眾看懂作品同樣應該是藝術家的使命和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