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育小心“857”現象

近日,北京教育系統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做好2020年春季學期中小學延期開學相關工作的通知》。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中要求,除中學畢業年級外,不統一組織線上集中學習,不留作業,不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上傳學習視頻。

近年來,為了防止給學生盲目增壓,教育部與各地教育部門紛紛推出管理規定,限制中小學生作業量及學習時間。然而,突發的疫情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卻沒有改變一些學校古板的教育思維,部分學生的學習負擔不是更輕了,而是更重了。

筆者發現,在中小學生的“朋友圈”中,“857”成了一個熱門數字。一方面它指代了熱門蹦迪舞曲旋律,另一面也指出了一種學習現象,即8點上課,5點下課,一週7天網課。想象中,居家學習很輕鬆,但是學生全天抱著平板,家長每天盯著孩子,卻不見得開心。

從課堂教育走入居家教育,傳統的監管手段難以深入家庭和網上。個別學校低估了學生自覺性,低估了線上教育效率,低估了抗疫大局持續向好的局面,為了拔高成績,趁機增加學習時間、作業題量及父母陪同要求,學習負擔有死灰復燃之勢。

最近網絡上有則趣聞——走紅的“釘釘APP”成為了學生們撒氣的對象。在各大應用商城,釘釘因“惡意差評”,從4.9分降至1.3分,不得不公開“求放過”。有人說,這是“熊孩子們”不願上學的表現。可反過來看,卻也是廣大中小學生反對學習負擔的一種訴求。

希望教育部門能多傾聽孩子們的聲音,用學生和家長的角度發掘盲目增加學習負擔的不良現象。在提供工作指導意見時,既要對學校提出要求,又要給學生和家長反饋和監督的渠道。必要時打通與在線教育平臺的信息互通機制,在網上對網課質量及幅度進行監督,並及時做好針對中小學生的壓力疏導工作。

雖然,疫情防控逐漸進入尾聲,可大環境下的教育壓力卻不見得退卻。教育界除了防範“停課不停學”中隱性的增壓現象,可能還需要防範疫情過後的“報復性補課”,防範個別學校給中小學生製造更大的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