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利芬計劃為何是一個無法完成的神話?

大秦廷尉府右丞


施蒂芬計劃確實是一個無法完成的神話,俾斯麥在締造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時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政治格局,老牌的歐洲強國對其恨之入骨。同時德國處於歐洲中心,列強環繞,在戰略上處於四戰之地,因此統一不久,德國就開始研究未來有可能進行的多國大戰。

在普法戰爭以後,當時的總參謀長毛奇就預見到了德國有可能會陷入兩線作戰之苦,於是在對未來進行戰略軍事部署時,毛奇認為對法國應採取守勢,儘快擊敗遲緩的俄國,然後反攻法國。而到了施蒂芬伯爵接任總參謀長時,卻發生了巨大變化,摒棄了老毛奇的思想反其道而行之,制定一個先西后東的戰略,這就是被我們稱之為施蒂芬計劃的作戰方略。

施蒂芬認為俄國疆域廣袤,阻礙他們勝利的前進,而法國依賴一條法德邊境修建的鞏固防線與德國對峙,所以即使在西線取得迅速的成功,也同樣成為問題。所以他建議在入侵比利時時掃清法國防禦攻勢周圍地區,然後側翼包抄法國,進軍巴黎以摧毀法軍。在這一切結束之後,全心對付德國。

德軍的參謀部歷來被譽為戰爭機器

參謀人員水平都很高,施蒂芬伯爵與所有的德國軍官一樣,接受著普魯士光榮的訓導,而且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比利時中立的基礎之上,比利時由於地理位置和作用十分關鍵,所以幾個歐洲大國都要求其保證暫時中立,對於進攻法國的計劃,施蒂芬認為德法邊界,法國以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條長達200公里的堡壘。這個堡壘從瑞士的天然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一直延續到凡爾登,要想進攻法國施蒂芬並不認為要強行突破這一堡壘。

應當在細縫中推進達到戰略目的,所以1891年的施蒂芬上任,提出了對法戰爭備忘錄,認為德國要掌握戰爭主動權,必須迅速擊敗法國。畢竟在戰爭一旦爆發以後德國利益會遭受法國入侵,而對付俄國則可以利用其動員速度慢的缺點與之周旋。當西部戰場結束以後在權力對俄交戰。

施蒂芬確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奇怪角色,他沒有經歷過這場戰爭但是他卻對整個一戰的進程和打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包括在20世紀德國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有他的理論。

他的戰略核心,其實就是通過比利時中部做一個大迂迴運動,迫使法國受敵,其實對於德國而言,最大的威脅就是俄羅斯和法國以及海上的強國英國,而德國在陸地交戰就意味著與法國和俄國雙面交戰,所以德國的參謀部在很長一段時間來,都一直策劃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戰略,施蒂芬計劃假設德國面臨兩線作戰,俄國不能很快擊敗,所以首先要在西線集中大量兵力迅速通過比利時荷蘭以側翼移動擊潰法國。

考慮到俄國原始鐵路系統會造成戰爭動員緩慢,所以在東線只安排十個師推遲沙皇俄國軍隊前進,直到法國被擊敗為止,施蒂芬認為法國雖然在普法戰爭中失敗,但其陸軍熊風不解,依然是德國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敵人,而俄羅斯雖然有數百萬的常規軍隊,但是裝備落後,在他看來俄羅斯需要的軍事動員至少要6到8周才能完成,而這一時間德國有完全的信心和能力擊敗法國,甚至這份日程表被精確到每一天。但是在實際開展中,俄國沒有戰爭動員完畢就提前把軍隊投入到戰爭當中,這是施蒂芬計劃所沒有提及和預防的,而恰恰也是施力芬計劃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

這位偉大的戰略家在大戰爆發前一年臨終時就跟他的繼承人小毛奇將軍強調戰爭一定會來,一定要加強右翼,這也可能是他在臨死的時候認識到了自己軍事戰略計劃的一大缺點。雖然當戰爭開始以後這一計劃經過精心修改,然後付諸實施,但是根據當時的戰爭場面,不得不削弱右翼力量以應付始料未及的戰況及法國巴黎頑強抵抗。

德國利用正面突擊攻佔巴黎在馬恩河戰役當中被擊潰,施蒂芬計劃功虧一簣,最終沒能得以成功。這一計劃實際上是純粹的理念中的戰爭,在一開始就埋下很多伏筆,很多情況都是預先設定好的。在戰場上,瞬息萬變,很難不出現應有的漏洞。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法國要將全部的力量用於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入侵德軍,德軍還可以順利通過比利時領土,俄國不能在戰爭動員完畢之前發動戰爭。只要以上各種情況出現一點變化就能導致德國滿盤皆輸。

對於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施蒂芬備受遵從,他制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計劃被奉為神話,但是如此偉大的計劃為什麼會失敗告終呢?不是因為計劃本身的缺陷和不足,而是在於其之後的德國軍事將領當中,對於戰爭的變化和施蒂芬計劃的靈活運用沒有得到堅持,後人並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去修改真正的作戰計劃。而且二戰時曼施坦因因改動了施蒂芬局部計劃,而獲得戰略上的巨大成功,所以施蒂芬計劃本身並不失敗。


世界史圖鑑


"施利芬計劃"實施的時間表就像火車時刻表那樣準確、刻板,他對整個西線戰事所定下的時間正好是預計中的俄國進行戰爭動員所需的時間,但在實際開戰中,俄國人未等戰爭動員完畢,就提前把軍隊投入了戰爭之中,這個變化在"施利芬計劃"中卻沒有被提及,而這又恰恰是"施利芬計劃"是否能成功的關鍵之處。這位偉大的戰略家在大戰爆發的前一年臨終時一再跟他的繼承人毛奇將軍強調:"戰爭一定會來,一定要加強右翼。"當戰爭真正開始的時候,這個計劃在被修改之後付諸實施。根據當時的戰爭局面,毛奇不得不削弱右翼力量以應付始料未及的戰況,以致部隊開到巴黎的東面而沒有完成包圍,幾個星期後,當德國人企圖用正面突擊攻佔巴黎時則在馬恩河戰役中被擊退了。施利芬的計劃在實戰中功虧一簣,終於沒能得以成功。

施利芬

實際上,"施利芬計劃"是一個純粹的意念中的戰爭,在一開始就已埋下了失敗的種子,因為計劃的成功施行依賴於敵對各方都要按照其為自己設計的"舞蹈動作"而行動,也就是法國要把其全部力量用以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人侵,德軍還得順利通過比利時領土,俄國還不能提前進攻,一條出錯就可能導致滿盤皆輸。對於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指揮官們而言,施利芬備受推崇,他制定的第次世界大戰的計劃也被奉為"施利芬神話"。但如此偉大的計劃為什麼會以失敗而告終呢,是不是計劃本是在在脊某些缺陷和不足呢?很多歷史學家都把責任歸咎於執行者小毛奇的無能和自作主張,但戰爭中沒有一成不變的計劃,後人必須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去制定計劃,"二戰"時的曼施坦因也是因改動了施利芬的計劃而獲得了成功。在"戰"中,被管為"德國戰神"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就主張先東後西,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更容易先被解決的恰恰是東線的俄軍,而且"施利芬計劃"的"施利芬計劃"的關鍵之處即俄軍進攻的時間也出現了問題,由此看來,也許小毛奇所面對原本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神話。

小毛奇


可愛的小豫


施裡芬計劃有一個邏輯前提,那就是德國可以短期內擊敗法國,然後回師擊敗俄國。這兩個邏輯前提一個出來問題就會導致施裡芬計劃破產。

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人有三個沒想到。德國人沒想到英國竟然沒有坐觀德國進攻法國而是迅速出兵支援法國,德國人沒想到法國人的抵抗竟然如此頑強,德國人沒想到俄國人竟然出兵如此迅速。

德國人面臨俄國大軍壓境,不可能放棄東普魯士,也就必然要從西線抽調軍隊增加東線防禦,也就削弱了西線攻勢。德軍在西線遭遇英法聯軍抵抗,而且法國人抵抗極為堅決,也就導致德國的偷襲變成強攻,馬恩河會戰結束後小毛奇就向威廉二世彙報“我們輸掉了戰爭”。

1914年的法軍不是1870年那樣脆弱,1914年的英國也不是1870那樣對歐洲大陸事務漠不關心,1914年的俄國更不是日俄戰爭表現的那樣缺乏戰鬥力,德國人終於陷入了俾斯麥一直努力避免是“兩線作戰”。

威廉二世此時才懂得老宰相一直籠絡俄國的良苦用心,可惜為時已晚。


一梭煙雨江湖行


看似施裡芬計劃完善 實際上根本不完善,右翼即便打到巴黎 而實際上 最多的只是合圍法軍 而不是殲滅 而且長途的急行軍打到巴黎的時候早就將部隊的戰力消耗差不多,而在途中德軍的攻擊只是將法軍的兵力往左邊趕 這麼一來 左翼德軍8個師要應對的法軍將會是上百萬之多,怎麼可能完成? 這樣法軍只需要部分阻擋左翼德軍8個師 餘下軍力就會回到巴黎防守 而且德軍越是深入 補給線越長 而留守的兵力確極少 這樣補給線很容易被切斷 而那時候如果法軍選擇切斷補給線 然後以數十萬兵力佈置在後面 這樣右翼的兵力則缺乏補給 即便打下了巴黎 那又怎麼樣 法軍和德軍的主力各自被包圍 相反法軍本土作戰 補給充沛 根本不怕消耗 而德軍呢 一旦右翼崩潰 那麼基本國防兵力就土崩瓦解 反觀小毛奇的作戰計劃 則是必然失敗 但卻 不會應發慘重損失 最多也就是攻擊停止 所有兵力後退


huangyuanlang


在施利芬前任老毛奇和瓦德西擔任德軍參謀長時期,德軍始終奉行的是應對兩線作戰的”先東後西“的戰略,即首先在東線發動進攻,擊潰沙俄軍隊主力。同時依靠德法邊界的一系列防禦工事,對西線的法軍採取防守;在迫使俄軍退出戰爭之後,再揮師西進擊敗法軍。老毛奇強調,不論是東線還是西線,德軍的目的都是迫使對方退出戰爭,也就是說只要取得有限的軍事勝利即可。在老毛奇的戰略中,將政治勝利放在核心位置,軍事勝利起到的是配合作用。

但是到了施利芬繼任德軍參謀長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施利芬認為,現代的戰爭很難打一場持久戰,因為國家為了支持持久戰將耗費的資源是無法承受的,因此必須要追求速勝。隨著俄軍在佈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華沙等地防禦的加強,施利芬認為很難在東線對俄軍取得想要的“速勝”。即使俄軍戰敗,他們也可以退回到沙俄廣袤的內陸地區;與此同時,法軍的進攻很可能讓德軍在西線無法堅守。所以,施利芬主播調整戰略,將“先東後西”變為“先西后東”。首先集中優勢兵力對法軍取得“速勝”,然後再揮師東進打敗俄軍。為了實現這個“速勝”的計劃,德軍必須而且是隻能儘快殲滅法軍主力。應該說,施利芬的這個考慮並沒有錯,根據現實不斷調整計劃也是必須的。但是為了追求這個“速勝”,施利芬一步步的將軍事戰略變成了一場豪賭。

關鍵問題是,要想殲滅法軍,那麼必須投入足夠多的兵力,這個兵力需求對於一個需要考慮兩線作戰的德國來說是非常苛刻的。在施利芬構想這個計劃之初,他認為德軍在西線應該投入至少16個軍(54個師)和12.5個守備旅;在東線只能部署15個師,不過15個師如果在獲得奧匈帝國軍隊配合的情況下還是可以發起一場有限的進攻。但是這個兵力計算很快就變了。隨著施利芬不斷強調西線殲滅法軍的必要性,越來越多的兵力將被投入到這個方向上來,到了1905年施利芬計劃最終成型時,西線兵力需要投入33.5個軍,而當時德軍只有28個軍(其中8個軍還在組建中)。其在東線幾乎拿不出什麼軍隊來。

在這樣的兵力部署的情況下,更大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首先是,在從凡爾登到比利時邊界是無法展開如此龐大的軍隊的。而且要想殲滅法軍,德軍必須集中力量到右翼,通過快速進攻繞過法軍左翼,從側後方痛擊法軍。那麼這麼一來,德軍就必須要進入比利時。進入比利時也就等與破壞了比利時的中立地位。而德國恰恰也是比利時中立地位的保證國,如此一來,就將德國所有的政治和道德優勢破壞掉了,坐實了侵略者的惡名。而且,比利時是大英帝國的安全底線,對比利時的侵略也肯定會將英國推向敵對一方。要知道,英國和法國雖然是協約國但並不是軍事同盟,而且英國在戰前對是否參戰也是模稜兩可。但是施利芬卻以“純軍事思維”引以為傲,根本不考慮政治後果。

其次,德國和奧匈帝國是正式的盟國,盟約規定任何一方遭到俄國或者俄國支持的國家的進攻,必須以全部武裝力量互相支援。但是在施利芬計劃之下,不論是俄國還是法國,也不論是對方攻打的是德國還是奧地利,德軍都必須首先以絕對數量的兵力攻打法國。施利芬本人也多次指出,勝利的根本在於擊敗法國。他根本不考慮與奧軍的配合問題。而奧軍總參謀長康拉德也不考慮德軍的需要,滿腦子想的是先打敗塞爾維亞。反倒是不是正式同盟英法軍方卻在戰前不斷地協調。在一戰爆發前夕,德皇威廉二世詢問到:我們能不能只對俄國動員呢?他得到的答案是:對不起陛下,我們沒有這樣的計劃。





詩雨花魂


19世紀末期,德國元帥施裡芬在擔任總參謀長期間,曾制定過一套嚴密複雜的作戰計劃,被人們稱為“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的主要目標,是要解決德國征服歐洲的未來戰爭中,如何應付同法國和俄國的兩線作戰的問題。

不過,由於施裡芬元帥在1913年去世,這套計劃被繼任者小毛奇進行了一些修改,最終導致了施裡芬計劃失敗,德國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

那麼,如果施裡芬計劃不被小毛奇修改,德國能不能贏得一戰的勝利呢?

首先,我們先來明確施裡芬計劃的內容。所謂施裡芬計劃,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進行解讀。

從戰術上來說,施裡芬計劃就是後來威名赫赫的“閃電戰”雛形。施裡芬元帥認為,在戰場中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的做法,可以迅速打擊敵人,加快戰爭的進程。

從戰略上來說,施裡芬計劃是將德國的軍隊分為東線和西線兩部。其中西線的敵人主要負責對法作戰,兵力設置大約有80個師。並且這支龐大的隊伍還會被細分為左右兩翼。

左翼部隊有11個師,主要分配在凡爾登中央地段。這裡離巴黎只有135公里,法國的大量精銳國防軍,都會被安排在凡爾登一線。因此左翼部隊的任務,就是要在戰爭開始後誘敵深入,但絕對不能被完全擊潰。

而右翼一共設置了約68個師,是德國的王牌部隊。在戰爭開始後,右翼部隊將會取道歐洲的中立國比利時,並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在進入法國之後,右翼部隊將會清掃法國沿海,並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最後他們集體向東,從法軍背後進行包抄。

至於東線對俄作戰的部隊,則安排了10個師和一些地方部隊。東線德軍當然不是要侵略俄國,他們只是用少數兵力,配合奧匈帝國的軍隊,一同將俄軍牽制在東普魯士邊境。

德軍東西線的兵力分配大約為1:8,這並不是施裡芬看不起俄國。在經過長期周密的分析計算之後,施裡芬認為俄國廣闊的土地、老化的戰爭動員機制和破舊的鐵路網路,都會使得俄國的戰爭反應速度大大降低。最終他得出了一個結論,俄國至少需要6-8周,才能使所有對德軍隊完成集結。

而在這段期間,西線德軍用炮火掩護步兵推進的“閃電戰術”,是完全能夠拿下法國的。

耗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施裡芬計劃一直到1906年才完全成型。不過由於年齡的關係,施裡芬也從總參謀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這份施裡芬計劃,被交到了繼任者小毛奇的手上。

小毛奇是一個聰明人,但性格卻十分懦弱,缺乏魄力。在他看來,施裡芬的計劃是一場豪賭。不過,儘管心中對於施裡芬計劃不相信,小毛奇卻沒有重新制定一份作戰計劃的勇氣。

一戰前夕,小毛奇對施裡芬的計劃進行一些改變。儘管大的框架並沒有變化,但小毛奇卻在東線和西線的左翼,都增派了不少的兵力。而這些兵力,原本是安排在西線右翼的王牌軍隊中。

這樣一改,幾乎是完全破壞了施裡芬經過精密計算之後的作戰策略。這也最終導致德軍在法國陷入苦戰,後來只得以戰敗收場。

那麼,如果小毛奇不對人員比例進行改動,德國又能否攻下法國呢?

這個很難說。不過,施裡芬計劃雖然想法不錯,但是也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什麼漏洞呢?

這個漏洞,就是“閃電戰”。實際上施裡芬計劃引以為傲的“閃電戰”戰術,在一戰中並不可行。由於當時坦克才剛剛問世,還並沒有能投入到戰爭中。因此一戰的戰鬥大都以人肉推進為主。為了防禦德軍的衝鋒,英法聯軍在戰場上設置了無數的鐵絲網和塹壕。在沒有坦克的情況下,德軍的推進速度根本快不起來。這也就意味著,德軍在兩個月之內拿下法國的計劃,很可能是一場空談。

除此之外,施裡芬計劃的制定完成時間是在1906年,而一戰的爆發卻是在1914年。以8年前的計劃,來應對時刻變化的各國軍備,這顯然是非常不現實的。

拋開其他不談,哪怕德軍在西線進展順利,已經接近攻陷法國。但俄國早已經從日俄戰爭的療傷狀態裡走了出來,他們的軍隊集結速度,早已今非昔比。那麼德國依然會陷入兩線作戰的泥潭裡。

說到底,由於德國地理位置的原因,他們一旦發動侵略戰爭,肯定會陷入多線作戰。一旦開戰,很難保證勝利。別的不說,二戰的結局,就是最好的證明。


Ignore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