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工作中,從來沒有對事不對人”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寶少媽


這肯定是錯誤的。

雖不排除有心眼小的員工,但大體上處理事務,都是以企業規章制度來衡量考評的。對於工作中的問題,大都以事情本身來判定好壞,涉及到具體的責任人當然是要有獎懲激勵的。

就領導或團隊管理藝術而言,一般是公開場合講問題,剖析原因。私下裡才對責任員工指正溝通。

企業所有事務的處理都應遵循“對事不對人”原則,且領導要勇於擔責,並對安排某員工做事,要有承擔後果的預見心理。


平日寸言


基本是這樣,但不一定全是!



不二創客



山南人5102313


很多不懂“對事不對人”的職場人士,當你給別人提建議時,對方很容易否認問題。

小華與小羅共同做一個項目。小華一向做事迅速,且處理問題能力高超,而小羅能力一般,還經常拖延。由於是一個合作的項目,所以小羅做完後小華才可以完工。眼看時間節點就要來臨,項目由於小羅的耽擱遲遲無法交差。

此時,小華耐不住性子,便找到了小羅說道:“你能不能做事麻利點,眼看就要被領導批評了。到截止時間交不上,我只能如實彙報了。”小羅由於受到了他人指責,心中不爽道:“其實你不明白事情的真相,情況哪有那麼糟。而且我最近家裡有事,一直沒時間處理問題。你看,我現在速度多高效,放心吧,沒問題。”

小華被小羅的話頂了回去,他的催促沒產生多大效果。由於小華採用了“對人不對事”的策略,指責小羅為人拖拉,使得小羅否認問題予以回應。雙方不但沒能解決問題,反而工作效率更加低效。

不懂“對事不對人”的職場溝通術,極易令別人否認問題,從而影響問題的解決。


圖貓PPT


職場中的規矩是有權利的人立出來的。要求對事不對人,那就是要求公平,都公平了何來競爭?對吧?

記不得是哪裡看過一句話:“老闆要有敏銳的洞察力,不能讓員工過於抱團,否則你就會失控......這句話直指人的劣根,做過企業的應該都明白箇中滋味。

我的很多答題都是從側翼闡述一下某種現象,老闆有老闆頭疼的事、管理者有管理者的想法、平層有平層的內鬥,要求身外人響應自己的情緒,那你還需再練。

有利益存在的地方就有不如己意的可能......


小嘀嘀吖


首先我不同意這種觀點

在社會經濟不斷髮展成熟的今天,在社會體制不斷完善、規範的今天。領導、中層或同事等在工作中大都高姿態、高效率的在為單位(企業)發展或效益做好自己本職工作。以前的關係網、效率低、佔據位置不作為的現象已經不適應現今社會發展所需,無正能量的行為已被眾人排擠、鄙視、唾罵。

工作中很多管理者、同事用心良苦的教導或說服同事表態原則“工作中對事不對人”,也確實是為了共同工作和大局著想。這需要互相理解和支持。但肯定也會有少數領導以“工作中對事不對人”的藉口打壓那些努力和付出的員工,以此讓“關係人”或“同夥”取代重要位置,達到不公正目的。

大家要理性看待問題,將失望、憤怒、焦慮、委屈、傷心等情緒擱置一邊。畢竟“人無完人”;再一個有些不公正待遇也是一般人改變不了的現實。

我們堅信公開、公平、公正基本原則的適用範圍會越來越廣。


竹木逢春


“從來沒有對事不對人”的意思不就是從來對人不對事嘛[大笑][大笑]

這種話聽聽就好了,何必當真!

1.說話太絕對,只會自己打臉。說這話的人能夠用“從來”兩個字,說明他就是一個很鋼的人,說話直,做事直,剛性有餘而韌性不足,平常大概比較會得罪人。一般有心思的人不會把話說的這麼滿,好給自己留個餘地。

2.情緒是人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互聯網上一搜一大把“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說的好像情緒罪大惡極似的。其實,無論是高興、快樂、開心,還是悲傷、憤怒、氣憤,都是我們正常的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不同的是我們如何認識它,瞭解它而已。我們既可以發憤圖強,也可能樂極生悲。人作為情緒性動物,不可能完完全全脫離情緒,像機器一樣處理事情,所謂,只對事,不對人,也不過是一種理想狀態而已。

工作中,把屬於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的做好,有問題虛心請教,及時糾正,平常待人客氣有禮些,我想這樣的人,同事領導都會喜歡的。


蝸牛的書卷人生


首先,“從來沒有”一詞使用不妥,它否定了所有其他的可能性。

事實上,萬事萬物都是複雜多樣的,無論是做事的原則還是普遍存在的規律,沒有一種事物只存在一種可能,比如說,只這樣或者只那樣。

其次,不管在生活還是工作中,對人不對事和對事不對人這兩種情況都真實存在,也常有發生,不會出現在一個場合裡“從來沒有對事不對人”或者“從來沒有對人不對事”這種極端狀況。

比如,在公司,老闆同時交給A和B兩個人去不同的地方完成同一種任務,見客戶並籤合同,四點返回公司跟重要的新客戶見面洽談業務。一向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A什麼也沒做,單純按照領導要求,直接去直接籤,然後回來覆命。而慣於投機取巧坐享其成B在去的路上突然發現合同裡有一處細節漏洞,如果不及時修改,日後可能會給公司帶來損失,所以他掉頭回公司,找老闆重新核實商榷,耽誤了時間,也耽誤了四點跟新客戶見面。

這件事,你覺得會是什麼結果呢?正常情況下,老闆多半不會因為B一向表現不佳而無視他這次為公司考慮的行為,繼續不看好他。同時,他也不會因為一向工作突出A的這次按時完成了任務而嘉獎他。相反,老闆可能會突然發現B挺有責任心,關鍵時刻能為公司考慮,以後會看好他,器重他,同時對一向優秀的A可能沒什麼特別感覺。

所以你看,在工作中,也有對事不對人。只要事幹得漂亮,人也差不到哪裡去。事做好了做成了,自然改變周圍人對做事者的評價態度。

第三,對事不對人和對人不對事,並非絕對對立,非此即彼的關係,二者可以相互穿插轉化。

所謂對事不對人,就是不管人怎樣,只看事做得如何。而對人不對事是,只看人怎樣,不管事辦得如何。這兩種做法,其實都是聚焦了一處,而忽略了另一處。

我個人認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所以我更傾向於對人不對事。

對事不對人,立足於現實主義,表面上公正客觀,但它忽略做事的根本(人)這個因素,不利於長期建立合作關係。

對人不對事,尊重了人的本位主義,能體現出更多的管理彈性,能有效防止短期的機會主義。

但二者又各有利弊。有時候,事好衡量,有標準,但人難判斷,得賭運氣。

所以,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對事不對人存在,對人不對事也存在。

當事情比較緊急,舉足輕重時,暫時對事不對人,只要能把事辦好,先不論人怎樣。

如果事情不那麼緊急重要,就到了細細掰扯人好壞的時候了。


思想碎碎念


照我的理解,“對事不對人”這句話是針對管理藝術而說的。

人和事。管和幫。管人和幫事。管人,容易情緒化,因為牽扯到了人,因多管閒事招人恨;幫事,由於別人遇到困難伸出援手而結人緣。

重在“幫事”,輔之以安慰和激勵。

首先,“對事”免不了“對人”。按照管理制度,你工作上犯了錯,我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公正客觀,沒有偏袒,歧視,換了其他人也一樣。

但,“事”是人做的,“事”是標,“人”是本,只有先把“人”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事”。所以,罰歸罰,一個合格管理者在情感上還要對屬下做到坦誠相待。我不光罰你,還幫你找出原因,避免再犯同樣錯誤。

同時控制自己情緒,避免針對人,不把工作上的錯誤上綱上線到人格品德層面,咄咄逼人,指責,挖苦,甚至攻擊汙辱別人,將問題複雜化。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靠集體智慧和團結一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員工成長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