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孩子成長的難題

懶惰——孩子成長的難題

今天,家長對孩子的愛不可謂不深,關懷不可謂不細緻。可是過度的關愛和保護,卻養成了孩子眼高手低,輕視勞動,懶散任性的毛病。孩子怕苦怕累,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一點困難,就茫然不知所措。所以,適當對孩子“狠心”一點,讓孩子得到鍛鍊,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

我這邊有一個案例。

因為媽媽工作忙,玲玲剛過百天就被送到爺爺奶奶那裡。爺爺奶奶將這個孫女當個小公主伺候著,玲玲4歲時回到媽媽身邊,媽媽發現玲玲被嬌慣得自私、霸道不說,連吃飯都不會。別人端著碗喂她,她還要一邊吃一邊玩,有時候還需要爺爺模仿動物叫,她開心了才吃上一口。一頓飯下來,要一兩個小時,中途還需將飯菜加熱1-2次。

媽媽覺得這樣不行,但礙於爺爺奶奶在跟前,媽媽沒說什麼。一個月後,玲玲完全適應了家裡新的環境,在爺爺奶奶依依不捨地走了之後,媽媽就對女兒鄭重宣佈:以後吃飯自己吃,再沒有人餵了。沒人伺候的玲玲一萬個不樂意,到吃飯時了就說不餓不吃,媽媽的對策是不吃就不吃,不吃就讓她在旁邊看著。玲玲見這個辦法不行,就故意將飯弄撒了一桌子,見爸爸媽媽沒反應,然後胡亂地用小勺吃幾口飯後就憋著嘴,眼裡含著淚說:“不吃了!”邊捂著臉哭,邊從指縫裡打量爸爸媽媽。幾次較量下來,女兒明白了哭鬧都不管事,很快,她就學會了自己吃飯。

玲玲上大班時,媽媽開始訓練她洗自己的手帕、毛巾。夏天還好,邊洗邊玩。轉眼到了冬天,冷水刺骨,她就不幹了,把手帕偷偷地塞進了媽媽的洗衣盆裡。媽媽發現後,毫不猶豫地拿出來,告訴她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有親屬來家中做客,看著玲玲噙著淚站在小凳上洗手絹,說放放玲玲是個“狠心媽媽”。

其實,看著女兒的可憐樣,爸爸媽媽也心疼?但思之再三,還是狠狠心忍住了,因為爸爸媽媽覺得越是這樣就越不能遷就她,為的是要讓女兒從小受點苦,知道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靠天靠地靠父母都不是好漢,將來自己的人生路上一切都要靠自己。”

許多人都說玲玲爸爸媽媽“心狠”,其實正是由於他們的狠心教育,才改掉了玲玲身上許多壞習慣,使玲玲變成了一個懂禮貌、有愛心、心態健康的好孩子。上小學後,因為玲玲能力很強,一直做班長,年年是三好學生。小學畢業,被一個重點中學錄取。

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家庭教育過程中該“狠心”時就狠心。

有的孩子在學習中尤其懶惰。五年級的孩子在做數學題時,一百以內的加減法都要想上半天;有的孩子從學校上課回來連書上的公式都記不住;二年級的孩子寫一頁生字要半個多小時;三年級閱讀是個轉折點,有的孩子連原文中有的內容都找不到;還有的孩子只做簡單的題目,稍微有點難度就要問家長,問老師,養成了依賴性;有的孩子作業要寫到九、十點鐘……這些所有的現象歸根究底就是因為一個字——懶。

懶惰——孩子成長的難題

我們看看,孩子的懶惰是怎麼造成的。

首先是家長評價內容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孩子時刻都在從家長的評價中看到自己。孩子有勤快的天性,但是如果父母發出的信息是孩子太笨,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孩子成長的嘗試就會出現遲疑。孩子在媽媽的眼中看到了愚笨的自己。人自認愚笨就把自己的能量看小了, 同時也把前行的困難看大了。孩子從家長的生活方式中感受自己,勤奮的家長會帶動著孩子勤快起來,懶散的家長會影響著孩子懶惰下去。

其次是家長教養方式的影響。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教養,但是如果這種成長的教養成為成長的包辦就會出問題。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年幼的時候,一方面生活比較隨意,一方面是父母幫助孩子打理各種事情。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需要逐漸撤出,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自己的事情。這是一個嘗試的過程,孩子會出現一些失誤,比如打爛罈罈罐罐,惹出一些麻煩。有些家長不放心這樣做,於是繼續幫助孩子打理各種事情,包括孩子的學習。文中的案例就是這種情況。人際關係的互動會自然形成一種平衡。父母做得多一 些,孩子就做得少一些。父母替孩子做了,孩子就依賴父母做。本該是孩子的勤快,結果變成了父母的勤快。這樣下去,孩子不但會失去做事的興趣,還會賴在舒適區裡不願付出辛勤努力。

還有孩子形成了依賴心理。有依賴心理的孩子認為,我的事情是爸爸媽媽的事情,我不做,他們比我還著急。結果是:行為變得越來越懶散,遇到難題能不做就不做。有依賴心理的孩子有畏難情緒,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和恆心。特別是有過失敗和被人否定的經歷,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夠,不想 接受挑戰面對困難。有依賴心理的孩子上進心不足,他們對自己要求不高,得過且過,做事不求質量,常抱著應付的態度。有依賴心理的孩子本質上是自我獨立性缺失。

懶惰——孩子成長的難題


清楚了孩子懶惰的原因,我們來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1.肯定和欣賞孩子。讓孩子的自我強大起來。讓孩子知道他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前有過失敗的經歷並不代表自己的能力差。不以結果論英雄。鼓勵孩子的嘗試行為,即使結果失敗也要鼓勵。

2.給孩子一個忙碌的小目標並賦予責任。這種做法在於喚起孩子的獨立意識,獨立的人才有自己的目標。比如讓孩子自己做作業並自己完成檢查,父母表達出對孩子的信任,讓孩子對自己的作業結果負責。如果要求父母簽字,父母就只管簽字。孩子能夠自己完成作業了,達成這個小目標,孩子的獨立意識也就前進 一步。

3.讓孩子做一件感興趣的事情並堅持做好。有的家長會說,我的孩子做 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會懶惰。那麼好,跟孩子一起商量,做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比如參加某個興趣班。關鍵是如果孩子承諾了參加某個興趣班,就不能半途而廢,要堅持學下去。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懶惰,形成勤快的品質。

4.讓孩子承擔懶惰的後果。習慣包辦孩子事情的家長不忍心看著孩子的懶散造成不良後果,於是及時出手救場。孩子感受到了這一點,“既然我的事是你的事,我還著什麼急?”於是孩子因為懶散起床晚了,家長火急火燎,孩子不以為然。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承擔懶惰的後果,記住教訓之後,才會自省和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