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步槍只有5發子彈,為什麼不增加彈倉量?

第一軍情


(kar98k毛瑟步槍)

(本文由桌面戰爭兵棋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桌面戰爭兵棋”專注于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什麼是栓動步槍。栓動步槍顧名思義,就是需要手動拉動槍栓用來完成上彈、退膛操作的步槍。栓動步槍這類步槍都只能進行單發射擊,作為一戰、二戰作戰的主力軍,它的發展和更新一直都是至關重要的,可為什麼大部分的栓動步槍載彈量始終都是隻有5發呢?今天我們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栓動步槍槍機運動原理)

【1】經濟原因

許多國家經歷過一戰的“洗禮”後,大部分經濟都用來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城鎮,工廠等。為了恢復這些基礎設施,國家的軍工業基本也就沒有這麼運轉,所以也沒有對栓動步槍進行什麼大的更新。當然除了美國以外,美國作為一戰最大的贏家,經濟完全沒有停止,於是對栓動步槍也有了更新,發展出了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t,8發彈倉內置式雙排漏夾。當然那些經濟沒有那麼好的國家,也不會花錢去改良彈倉之類的了。

(中國漢陽造88式步槍和馬槍)

【2】歷史原因

一戰期間,當時戰爭基本都是陣地戰,大家雙方在各自陣地挖好塹壕、堡壘後,就持槍互相射擊,誰能打的又遠又準,誰就能獲得勝利,因此對彈容量並不追求,多次換彈也不會影響戰局。二戰初期,大家的觀念也依然停留在一戰期間,改良的栓動步槍,也只是加長了槍管,增強步槍射程和精準度。

(蘇聯莫辛納幹步槍)

【3】射速原因

一把步槍的載彈量其實和它的射速還是有很大的關係,栓動步槍都是打一槍拉一下栓,一邊射擊一邊退彈殼,射速慢也是它的特點,但是這樣的特點它的換彈時間也不會太長。因此給一把射速慢的步槍,增加彈量也是無用之舉,不僅增加了士兵的負重和工作量,要是在影響到精準度就更得不償失了。當時被稱為射速第一的李-恩菲爾德步槍,也只有10發的載彈量。

(讓子彈飛一會兒也是對李-恩菲爾德步槍射速誇張的表現了一下)

【4】後勤原因

在一、二戰時期,士兵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由於經濟原因,子彈一直都是戰場上的生命線,所以每個士兵其實身上的子彈並沒有帶那麼多,一般都是打完之後就可以在身後的後勤補給站進行補給。在高死亡率下的,很多士兵連彈倉裡的5發子彈都沒打完就戰死沙場了,如果這個時候增加步槍的載彈量,可能會浪費很多子彈,所以對於後勤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經過以上原因,栓動步槍的載彈量只有5發,是一個比較完美的考慮。無論是從槍的重量、射擊手感,以及他精緻的外表和實用的功能,決定了它使用5發的載彈量。拉栓射擊也一直都是男人的浪漫,一槍一栓,稀少的載彈量也絲毫不影響它退殼的聲音。栓動步槍的設計一直都是輕武器美學上的典範,多餘的子彈也只會影響的它的美而已。

(退殼的李-恩菲爾德步槍)


桌面戰爭兵棋


栓動步槍,一般5發彈倉供彈,用槍栓將子彈推上膛,每扣動扳機,只能射出一發子彈;然後,需要再次拉動槍栓,完成退彈殼,以及子彈再次上膛,槍械再次處於待擊發狀態。

二戰時期,除了美蘇德等少量交戰國軍隊裝備了半自動步槍,德軍甚至裝備了具備劃時代意義的步衝合一的StG44自動步槍以外,其他交戰國軍隊裝備的基本上都是5發彈倉供彈的栓動步槍。

當然,也有特殊案例,英國以及英聯邦軍隊裝備的是2只5發橋夾彈倉供彈10發彈容量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意大利軍隊則裝備了6發彈倉供彈的曼利夏·卡爾卡諾M-1938步槍。

除了美蘇德等國裝備半自動步槍以外,其他國家軍隊裝備的發彈倉供彈的栓動步槍,實際上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裝備的步槍,就沒有什麼區別,也即自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時,5發栓動步槍就沒有什麼改進,已經是基本上定型了。

至於栓動步槍為何只有5發子彈,應該和各國步兵的戰術有關,當時各國軍隊的步兵班基本上都配備了一挺輕機槍,德軍甚至裝備了一挺MG-34/42通用機槍。

因此,步兵的作戰是圍繞輕機槍或通用機槍而展開,機槍是步兵班最強的火力輸出單元,連部一般都配備有重機槍,有輕重機槍提供火力,一般陣地戰中,就容易守住陣地,5發彈倉栓動步槍能夠滿足作戰需求了。

此外,當時的5發栓動步槍都發射大威力步槍彈,由於射速慢,步兵攜帶60-120發子彈,足夠應對中等以上烈度的衝突,有5發橋夾裝彈,一次性地壓進彈倉,特別適合臥姿射擊,因此,基本上不影響栓動步槍的射速。

再則,栓動式步槍射程遠,單發射擊精度高,且彈丸殺傷威力大,還有節約子彈的作用,如果要增加槍械的容彈量,勢必要重新設計步槍的彈倉結構,弄不好還要推倒重來,重新設計一把步槍,那就不是栓動步槍了,且生產線的工藝流程等也得重新改造,那代價就比較大了。

5發栓動步槍供彈,是最為理想的,英制李·菲爾德步槍,彈倉壓進2只5發橋夾時,故障率明顯提高,因此,士兵常常只壓進一隻5發橋夾。

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也就二十餘年時間,許多國家軍工就未研發新型步槍,軍隊的戰術思想也停留在一戰階段,導致其軍隊在二戰時,依然使用一戰時期的5發栓動步槍,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國平軍史


二戰時的步槍大都是手動步槍,拉一下扣一下。使用大容量供彈具的意義不大,德國人曾經是在一戰是搞過一種20發彈匣用在毛瑟98上,但是後來沒有廣泛使用。

手動步槍如果是下邊的彈倉太長了,反而是不容易攜帶了。

對於全威力步槍彈來說,由於都是單發射擊,包括半自動也是扣一下響一聲,對於槍內的子彈數量要求並不高,象一般每個士兵隨身攜帶的子彈,步兵每人也就是40-80發,80發還是美國人的,美國人那會已經用上了迦藍德半自動,彈藥的消耗要大一點,這就說明當時的手動步槍使用5發的彈倉容量是夠用了。

當時的步槍什麼的全槍比較長,行軍的時候放在肩上比較省力,有一個長長的彈匣在那裡比較礙事,反正步槍還是拉大栓,要那麼大彈容量沒用。

這張鬼子的照片肩槍看的更清楚一點,當時步兵行軍的時候,步槍都是扛在肩上的。而且大部分國家的步兵真的都是步兵,要靠兩條腿走路的。

一方面是大容量彈倉用不上,還有一個比較麻煩的地方就是攜帶起來不方便,當時的步槍由於全槍比較長,所以平時在行軍的時候,都是把槍扛在肩上,而如果是採用大容量供彈具,這個伸出來的彈匣對於肩槍不利,影響士兵的攜帶武器。


紅色手電筒


眾所周知,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步兵使用的都是栓動步槍,這種步槍有一個特點就是每次開完槍,就會退出子彈殼,然後再進行下一步的射擊。所以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容量只夠5發子彈。那麼這種步槍有沒有必要去增加彈倉量容量呢?

首先,因為從一戰結束一直到爆發,中間只是相隔了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因為大部分國家在大戰中受到了重創,導致經濟一落千丈,因此戰後在長達十五年的時間內這些國家都忙於恢復經濟,以及最基礎的設施,來增加綜合國力。其中輕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軍工產業由於起步晚,研發時間又長所以基本停歇。

其次,因為這種栓動步槍邊射擊邊退彈殼,所以換彈時間不會太長,而且五發子彈的射擊能節約彈夾,所以改變步槍的構造也是沒有太大的必要。

第三,因為到了二戰後期,衝鋒槍已經大量的出現,而衝鋒槍的彈夾容量能達到五十發以上,所以在這種更新換代面前已經沒有國家去把精力放在栓自動步槍的結構改造上面。而一把射速慢的步槍,去增加夾彈量的話,基本上屬於多餘的功能了,另外還會增加士兵的負重和工作量。

第四,軍工產品的更新換代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機床等設備也需要大規模的更新換代,這對經濟緊張的戰後國家來說,可能更希望採取保守策略。五發子彈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所以才會有歪把子這種用五發彈夾供彈的機槍。(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馬屁股會決定很多的事情的,人類歷史上很多的數量實際上都和馬屁股有關。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馬屁股決定了航天飛機的尺寸。


步槍裝5發子彈的事情,實際上細說也和馬屁股有關係的。

現在的子彈叫做定裝彈,是1845年法國發明的。雖然當世定裝彈還很簡陋但是作為大規模的軍需品就要考慮如何運輸的。

我們來看一下一戰時期的彈藥盒:

這是一個一戰時期的標準彈藥箱,12個盒子會裝到一個木頭箱子內。每個盒子裡裡面有24紙包子彈,每紙包內有60發子彈。這樣包裝好的木箱在馬車上能夠一排碼六個。恰好是一個馬車的寬度,而子彈在包裝盒內是5X12粒的排列方式。



最早製作的帶有彈倉的槍支是斯賓塞步槍,這是一種將子彈裝在槍托內的設計。由於充分利用了槍托長度裡面可以放入7發子彈。但由於7這個數字是最難以琢磨的質數,無論和任何數字都難以整除出相同的餘數因此在彈藥供應上就出現了一盒子彈裝槍幾輪後就剩餘了1-6顆不等的狀況。後期的改進型就乾脆減少了兩顆子彈只裝入5顆子彈了。相反如果增加三發子彈槍托就會變長很多難以操作了。

後面發現一盒60顆子彈可以恰好裝彈12輪。於是後期的步槍彈倉的設計也就利用這樣的一個規律,用了5顆彈倉。

由於後期新的步槍採用了彈夾的形式安裝子彈,那麼在彈藥紙包內的子彈甚至可以不拿出紙包就將彈夾快速的插入,這樣就無疑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因此一直就將這樣的設計延續到2戰末期,以至於很多其他子彈的包裝也利用了相似的包裝設計,即便他們不需要使用彈夾。

但是到了二戰後期,步兵火力持續性的需求大大的增加了,這樣的裝5顆子彈彈方式就顯得火力空檔太大。

到戰後,陸續各國將彈匣內子彈的數量增加到了20-30發,沒錯——還是一包子彈能夠整除的數量。


軍武數據庫


5發子彈的彈倉是經過戰爭實踐考驗出來的。

首先,二戰初期5發彈倉的栓動步槍技術已經非常完善,無需增加彈倉。

以日軍三八大蓋為例,它於1903年開始研製,1905年定型。口徑為6.5毫米,彈倉容量為5發。步槍彈為6.5×50毫米,全彈質量21.1克,整槍重3.95公斤。以日本人的精明,他們不會不去考慮把增加彈倉容量。但是如此一來,整個槍重也會增加。如果再增加五枚子彈,那麼彈倉裡就會增加21.1×5=105.5克,對本就身材矮小的日本人來說,增加的重量也給行軍增加了難度。而且,經過一戰的考驗,5發彈倉容量的栓動步槍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其次,5發彈倉容量的栓動步槍更適合掩體內射擊。

二戰期間,在近兵團作戰中,5發彈倉容量的栓動步槍是主要的武器,因為該型步槍射擊性能穩定,精度較好,非常適合100-600米距離的射擊。而且由於士兵在掩體內操作步槍,5發的裝填時間是最優的時間,既能保證射擊的精準度,又能保持射擊的連續性。

最後,二戰初期彈容量大火力更猛的衝鋒槍和重機槍已經普遍使用。

想通過增加彈容量來加強火力的方法完全沒必要,因為近距離有衝鋒槍,短時間內就能掃射一大片,壓倒性優勢火力的有重機槍,像92式或者馬克沁,能打的對方抬不起頭,綽號士兵收割機的稱號也不是白給的。重火力有迫擊炮和各種口徑的火炮,從這方面講,5發子彈的彈倉容量只適合掩體內精準穩定的射擊。



綜上所述,二戰初期栓動步槍的5發彈倉容量是非常符合它的使用價值的,是經過實戰考驗過得適合使用的彈倉容量。

我是木子知兵史,感謝你的關注和支持。


木子知兵史


因為二戰的一票栓動步槍都是由彈夾供彈的啊~而一夾子5發塞進去並且交錯排列的話,不至於超出槍身的高度,看起來比較和諧美滿,而且對槍本身的加工製造來說更方便。

所以那會彈夾子一般都是一夾子插五發蛋蛋。

反正二戰各國主流步槍都是大栓(美國人???)射速又慢,五發子彈夠打一陣子了。而五發又是非常便於統計的一個數,士兵數數彈夾數量就知道自己帶了多少子彈。(士兵口吃或者沒上過學數錯了就別怪狗子)

而例外當然是有的,法雞怎麼會錯過這種標新立異的時候呢?

法雞的勒貝爾步槍,早期它是管式彈倉供彈,有八發容量。當然,裝填得一發發的來。

但後來尖頭彈不是流行了麼~ 管倉裡子彈們容易爆菊,所以後來改成了直列裝填。而又因為勒貝爾使用的是錐度極大的8*50mmR勒貝爾彈,菊花太大,所以就出了三發的夾子。

後來的貝蒂埃步槍到是用了5發的夾子,然後槍就變成了這幅德行...

我不管,我就要乳法

8*50mmR勒貝爾沙雕彈也早就了奇葩的紹沙這種半彎的彈匣。

意呆利人也不甘示弱啊,卡爾卡諾也是個例外

因為卡爾卡諾步槍使用的是比較細的6.5*52卡爾卡布步槍彈,因此一個彈夾六發裝彈

那你可能會問為啥步槍不能裝兩個彈夾的子彈或者搞個十發彈夾?

有啊,英國腐佬的半自動(偽)大栓李恩菲爾德就是兩個彈夾的.303子彈,

但是這樣彈倉就得做的比較長,製造攜帶使用都很麻煩,而且.303子彈帶凸緣,一股腦子塞進去十發子彈很容易出現互卡底緣的供彈故障(有緣彈通病),而且裝第二個五發彈夾的時候,壓下去很費力。所以一般可以裝十發彈的老李也就只裝五發。



瘋狗的輕武


栓動式步槍的發展歷史上其實有過很多種不同裝彈量的步槍。比如早期栓動式步槍,經常使用管式彈倉。這種彈倉中,子彈頭尾相接排成一長排,裝在一個長長的管狀彈倉內。這個彈倉有的槍裝在槍托裡面,有的槍裝在槍管下方,有的槍裝在槍管上方。管狀彈倉的裝彈量基本取決於管子有多長,管子有多長又取決於裝在什麼地方。比如,彈倉在槍管下方的毛瑟1871步槍(也就是毛瑟打出自己名頭的型號),能裝8發子彈;雷明頓公司的Remington-Keene步槍更是能裝9發子彈;雷明頓公司出過最狠的栓動式步槍能裝13發子彈,怕不怕?也有少的,只能裝6發子彈。

但後來,栓動式步槍基本都取消了管式彈倉,改成了後來普遍使用的彈倉形式,也就是子彈平行排列,垂直於槍膛的方向裝入彈倉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改變,首先是因為管式彈倉有很多不可克服的毛病。比如裝彈複雜,管式彈倉裝彈時必須先把彈簧壓到底,然後打開,再一發一發地裝進去,很慢,而且不適合裝尖頭彈。再比如,管式彈倉射擊時,隨著子彈的減少,槍的重心位置也在不斷變化,這對於精確射擊簡直就是災難。

而後來的那些彈倉本身方向不一樣,子彈既可以一發一發裝填,也可以一個橋夾一次按進去,打到一半再裝填也比較簡單,這就大大提升了裝填速度。同時,由於子彈方向是垂直於槍膛排列的,對重心不會有影響,自然有利於精確射擊。所以,所有後期的經典栓動式步槍無一例外地採用了這種彈倉。

但這種彈倉也有不足。由於子彈裝填方向垂直於槍膛,對子彈的數量就有限制。5發子彈加在一起的高度基本和槍身相當,如果彈倉裝彈再多、尺寸太大,就會造成彈倉突出於槍身之外,不利於操槍、射擊和攜行,也會影響槍的生產。考慮到這些栓動式步槍本身裝填速度就不慢,而栓動式步槍本身射速也沒那麼高,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增大彈倉容量。T


聯合防務


栓動步槍並非只有5發容量的。

法國雖然自1936年開始裝備著名的MAS-36步槍(5發固定彈倉),但因供應不足,開戰時裝備更多的步槍是貝蒂埃M1916式(Berthier M1916 )步槍,這種一直裝備到1960年的步槍發射8X50R勒貝爾式半底緣步槍彈,使用3髮旋轉式彈倉供彈,中國滇軍部隊抗戰時裝備的步槍,最初就是這種俗稱“法國三響槍”的貝蒂埃式步槍。部分貝蒂埃式步槍後來改裝為5髮旋轉式彈倉,但3發彈倉仍居多。

貝蒂埃M1916最初用三發彈倉,後部分改5發


除了貝蒂埃式,更古老的勒貝爾M1886式步槍(Fusil Modèle 1886)在二戰時仍有裝備,這種步槍發射8X50R勒貝爾式半底緣步槍彈,使用8發前置管型彈倉供彈。這種槍抗戰爆發時中國滇軍、桂軍也有裝備,俗稱“法國九響槍”(當時習慣在槍膛裡也裝一發彈)。

勒貝爾M1886


英國就不用說了,二戰期間裝備李恩飛IV號步槍,發射7.7X56R的.303 Mk VII SAA Ball半底緣步槍彈,使用10發可拆卸彈匣供彈。

李恩飛IV號步槍的10發漏夾


意大利二戰期間主要裝備卡爾卡諾91(CarcanoM1891)式步槍和卡賓槍,發射6.5X52MM的Cartuccia Modello 1895步槍彈,使用6發固定式彈倉供彈,這種步槍在二戰期間十分流行,南斯拉夫、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埃塞俄比亞、芬蘭、羅馬尼亞的二戰參戰部隊都大量裝備,戰後仍生產了很長時間,因為產量太大,戰後美國等民用槍械市場曾充斥著卡爾卡諾步槍和槍彈,刺殺美國總統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兇手奧斯瓦爾德(Lee Harvey Oswald)使用的,正是一支從二手槍店淘來的打折卡爾卡諾卡賓槍。

刺殺肯尼迪使用的卡爾卡諾91卡賓槍


如果再算上主要裝備8發半自動M1步槍和15發半自動M1卡賓槍的美國,其實二戰中使用5發彈倉步槍為主戰裝備的國家並不佔明顯優勢,只是幾個陸軍大國(蘇聯1891/30莫辛-納甘、德國毛瑟K98k、日本38式和99式,以及中國的漢陽造、老套筒、中正式)普遍裝備5響槍,給人留下了太過深刻印象,如此而已。

實際上戰後毛瑟98K也試裝過20發可拆卸彈匣,但那時突擊步槍都快成標配,半自動已開始過時,何況栓動呢?

改裝20發可拆卸彈匣的毛瑟K98k


陶短房


戰場上,一支性能可靠的步槍堪比士兵的第二條命。二戰初期的步槍只有5發子彈,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維持它的可靠性!

二戰初期的步槍多為一戰時期定型的步槍,絕大部分只可裝填5發子彈,這是因為經過一戰無數戰爭的優勝劣汰,被保留並廣泛裝備的都是那些性能可靠的步槍。但很多人認為5發子彈太少,為什麼不改成10發或者20發?這裡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首先,並不是沒有,只是較少而已。一旦改變彈倉量就意味著對步槍構造的改變,槍支重量,準心位置可能都會改變,這無疑給士兵行軍和隱蔽帶來麻煩,可靠性也會有所降低,這是對士兵生命的不負責。況且,一戰後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在休養生息,國家財富大部分用來恢復重建和發展經濟,分配給軍事方面的就相對較少了。而且一旦開整,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說,還要建立相關的軍事設施,購買相關設備並對後勤體系進行調整,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他們缺的就是時間和金錢!

況且很多士兵犧牲前也打不完5發子彈,能活下來的更換子彈對他們也不是什麼難事,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多此一舉啊。隨著二戰的焦灼,二戰後期已經有半自動和自動步槍用於戰場,更加沒有必要了。

所以,那個時候增加彈倉量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蠢事,也不符合國家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